寶積經講記-庚二 無性即性

庚二 無性即性

辛一 無為相

如是迦葉!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過去未來現在,則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即是不起。若不起者,即是無性。若無性者,即是無生。若無生者,即是無滅。若無滅者,則無所離。若無所離者,則無來無去,無退無生。若無來無去無退無生,則無行業。若無行業,則是無為。

現在要說到無性即性。依經文看來,這是直承前文──勝義觀心無性而來。空與無性,一般總覺得是否定,是沒有;總覺得應該有其所有,真如實相是真實有才對。然如來的方便開示,是從空無自性中顯示法性的。如《般若經》說:『何謂諸法自性?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是為一切諸法自性』。換句話說,眾生於一切法執有自性,所以法性不顯。唯有通達一切無自性,一切不可得,說似一物即不中,才開顯了一切法的自性。所以,無性為自性,是有甚深意義的。如在無性外別求自性,無性與自性相對立,那就失去了如來說法的善巧方便,有言無義。本經的顯示法性,充分的表顯此義。這又分兩節來說。

如來承前文的觀心不可得,對迦葉說:「如是迦葉」!上面從三毒門、三時門、三處門,種種方便來觀察,「求是心相而不可得」。不但凡夫不能得,十方三世諸佛也不能得,這可見真實如此,並非顛倒了!「若」心是畢竟「不可得」,那就「非過去」法,非「現在」法,非「未來」法。「若非過去未來現在」,那就「出三世」,也就是不落時間,超越時間了。「若出三世」,不落時間相,那就「非有非無」。為什麼?有,一定是因緣和合的有。從因緣而有,一定有時間相可說。所以既不落時間相,就不能說是有了。既然非有,也就是非無。無與有相對,待有成無。或約時間說,或約空間說,或對他說,或自身分位說,都是待有而無的。如非有,也就非無,例如一向就沒有牛角、鹿角等,那也決不會說兔角的沒有了。有與無,為認識上極根本的概念,如非有非無,就不落意識,不落言詮了。如來從超越時間,超越有無,進一步說:「非有非無」的,「即是不起」。起是從沒有到有,從不是所知而成為所知的。如有無都不可說,那還有什麼起呢?「若不起,即是無性」,無性是沒有自性。如有自性,就有現起的可能;既畢竟不起,可見是極無自性了。「若無性,即是無生」。這如經上說:『若說緣生即無生,是中無有生自性』。「若無生」性,也「即是無滅」。沒有生,怎會有滅呢?「若無滅」,那就「無所離」。不生不滅中,有什麼可離呢!「若無所離」,就「無來無去,無退無生」。無來無去,約死生往來,生來死去不可得說。無退無生,約善惡、得失的不可得說。退是得到了而又失去,如世間定慧的退失,或善惡業力的有盡。生是沒有而得到了。這樣的「無來無去,無退無生」,就「無行業」。業是動作、事業;行是遷流、造作。一切無來無去,無得無失,那就沒有行業可說了。「若無行業」,那就「是無為」。行業是有為法,有為法是業煩惱所為(作成)的;有生有滅而遷流三世的。所以沒有行業,就是業煩惱所不起的,生滅所不得的無為。大小乘論師,雖成立多種無為,但如來對有為說無為的本意,如本經所說,是《阿含經》以來一致的定說。這一段,從觀心空不可得,展轉顯示現證的無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