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第六章 彼修差別

第六章 彼修差別

第一節 建立十地

如是已說彼入因果,彼修差別云何可見?由菩薩十地。何等為十?一、極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如是諸地安立為十,云何可見?為欲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於十相所知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謂初地中由遍行義;第二地中由最勝義;第三地中由勝流義;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第六地中由無雜染清淨義;第七地中由種種法無差別義;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相自在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第十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自在依止義。

六波羅蜜多是「彼入因果」,這彼入因果,只分為因果二位;「彼」果「修」的淺深「差別」,這一章要給它說明。這就是「菩薩」所證入的「十地」。

極喜等十地,是約離染方面安立的,「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所以建立十地。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漸離十種無明所治障的隱覆,也就自然次第深入「十相所知法界」。因法界相「有十無明所治障住」,所以在離障證真上建立十地。地有多種的意義,主要的是『依持』義;種種修行的功德,依之而成立,依之而生起,所謂『能生功德名為地』。地的體性,就是無分別智契證法界實相;種種功德,只是地的眷屬莊嚴。在法界的本身上講,唯一法界相,是不能安立差別的;在諸法畢竟空中,初地即十地,十地如空中鳥跡一樣,難思難議。所以現在安立十地,雖也從所證十相法界上說,主要在離障邊。譬如飛機在空中飛行,說它一小時可以飛幾千里,實際上虛空無邊,它本身沒有里數可以計算,但就飛機飛行的速度而說它的遠近差別。

「十相所知」的「法界」,就是一、「初地中」所得的「遍行」法界相,這從遠離『異生性無明』所顯。異生性無明,依見道所斷的分別煩惱所知二障而立。未入見道的時候,不能了達諸法實相,是凡夫,就因有這障存在;一入見道,斷這異生性障,就證悟諸法的實相,遍一切一味相,所以稱為遍行法界。二、「二地中」所得的「最勝」法界相,這從遠離『於諸有情身等邪行無明』所顯。邪行無明,就是於諸眾生身誤犯身口意的三業染行,這在初地還是存在著;因它的存在,障於二地。所以從初地趣證二地的時候,不再依有情身等誤犯三業,通達法界的清淨,最為殊勝,所以稱為最勝法界相。三、「三地中」所得的「勝流」法界相,從遠離『遲鈍性無明』所顯。遲鈍性無明,就是對所聞思的法門,時常忘失,不能明記,能障三地的證德。由二地進入三地的時候,修習勝定,契證法界的實相,從平等法界現起大悲大智所起的等流法,就因離去遲鈍性無明而現證通達,契入三地的勝流法界。實際上,初地就已證諸法實相的,現在因三地定力加深,定中遍通一切法而不遺忘,就約這特殊的意義,說它證得勝流法界。四、「四地中」所得的「無攝受」法界相,從遠離『微細煩惱現行俱生身見所攝無明』所顯。三地有漏心現起的時候,尚有俱生微細的我我所見可以現起(意識相應),這微細的煩惱現行,能障入四地。從三地悟入四地時,破除這微細障,修三十七菩提分,通達法界性中無我我所,所以稱為無攝受法界。五、「五地中」所得的「相續無差別」法界相,從遠離『於下乘般涅槃無明』所顯。聲聞緣覺厭離生死急求涅槃,不知生死即是涅槃。菩薩在五地中開始能真俗並觀,通達法界的生死涅槃都無差別性,所以就遠離了下乘的般涅槃障,證得相續無差別的法界。六、「六地中」所得的「無雜染清淨」法界相,從遠離『粗相現行無明』所顯。粗相現行,別觀十二緣起的流轉門是雜染的,還滅門是清淨的。若染若淨的差別粗相現行,障蔽了六地無染無淨的妙境。菩薩入六地的時候,修緣起智,觀緣起畢竟空,通達染淨平等,證無染淨法界相。七、「七地中」所得的「種種法無差別義」,從遠離『細相現行無明』所顯。細相現行,是說前六地的菩薩,對如來的種種教法,還有微細的取相現行。入了七地,連這微細相也除了,純無相觀,通達如來一切法門,法法皆是無差別,便得種種法無差別法界相。八、「八地中」所得的「不增不減」法界相,從遠離『無相作行無明』所顯。第七地雖然無相行,但還是有功用行,這無相有功用,障礙了八地的無功用道。菩薩在悟入第八地的時候,離有功用相,證得無生法忍,通達諸法的不增不減,得二種自在依止,能任運的現起身相及國土。八地菩薩得如幻三昧,觀一切法無礙,隨心所欲現的即能顯現,叫「相自在依止」。能觀諸世界,隨心所欲變的何種國土即能變現,叫「土自在依止」。這兩者,也是八地所證入法界的義相。九、「九地中」所得的是「智自在依止」法界相,從遠離『於饒益有情事不作行無明』所顯。第八地的菩薩,雖得無相樂,但於無相寂滅還有些躭著,還不能無功用行去利樂有情。八地菩薩由佛的勸諭,才從深定中起廣大的利他行,也就是這個意義。這對饒益有情的事,未能無功用行,是第九地的大障,菩薩入九地時,斷此大障,得四無礙智,說法自在,便得智自在依止法界。十、「十地中」所得的「業自在依止,陀羅尼門,三摩地自在依止」法界相,從遠離『於諸法中未得自在無明』所顯。第十地的菩薩,通達十地位上的法界相,得身口意的三業自在,自在的化導一切眾生。陀羅尼有能持能遮二義,就是總持一切善法,遮止一切惡法。由定發慧,能總持一切攝持不散。三摩地是正定,即於定而得自在。因這種種深入,離障顯真,所以建立十地。

此中有三頌:遍行,最勝義,及與勝流義,如是無攝義,相續無別義,無雜染淨義,種種無別義,不增不減義,四自在依義。法界中有十不染污無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這三頌,是引述《辯中邊論‧相品》的(十重法界,出《寶雲經》、《勝天王經》)。前二頌重頌十相法界。後一頌明安立十地的所以。文義明顯,不煩重述。

復次,應知如是無明,於聲聞等非染污,於諸菩薩是染污。

上面所談的十種「無明」,都是所知障,而不是煩惱障。「聲聞」緣覺「等」斷煩惱障證生空理,入無餘涅槃。這十種無明不障礙他們的解脫,在他們的立場說,是「非染污」的。若在「菩薩」,不但要斷煩惱障證生空理,同時還要斷所知障證法空理。這「所知障」十種無明是覆障法空理的,所以在菩薩的立場說,它「是染污」的。因之,這無明在小乘只是無覆無記的不染污無知,在大乘則屬有覆無記性了。龍樹菩薩說:『小乘習氣於菩薩是煩惱』,正是這個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