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探源-第四節 有漏種子

第四節 有漏種子

第一項 說轉部的一味蘊

微細的煩惱,潛在的業力,雖都是有漏的,但還有不限於業煩惱,而通於一切雜染的有漏種子說,像說轉部的一味蘊等。它為什麼稱為說轉?窺基的《宗輪論述記》,曾有兩種解釋:(一)、它有種子從現在相續轉變到後世的思想;(二)、它有實法我,能從前世移轉到後世的思想。但這都不是說轉部立名的本義,應該依《異部宗輪論》說:

「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

論文說得明白,是從諸蘊的移轉得名的。那能移轉的諸蘊,是怎樣的呢?《異部宗輪論》說: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

二蘊的含義,《宗輪論》與各種論典,都沒有詳細的說到;只有窺基的《述記》曾這樣說:

「一味者,即無始來展轉和合一味而轉,即細意識曾不間斷,此具四蘊。……根謂向前細識,生死根本,故說為根。因此根故,有五蘊起。……然一味蘊是根本故,不說言邊。其餘間斷五蘊之法,是末起故,名根邊蘊」。

他把一味蘊,看做微細的心心所法,是沒有色法的四蘊。一味相續的細心,是生死的根本,是間斷五蘊所依而起的根本。這一味而轉的細心,與論文的「諸蘊從前世轉到後世」,不無矛盾。我們應當另求解釋,《大毘婆沙論》卷一一,曾敘述到不明部派的二蘊說。把它對照的研究起來,覺得這與經量本計(說轉)的二蘊說,完全一致。以《婆沙》的二蘊說,解釋說轉部的諸蘊移轉,是再好也沒有了!《婆沙論》說:

「有執蘊有二種:一根本蘊,二作用蘊。前蘊是常,後蘊非常。彼作是說:根本作用二蘊雖別,而共和合成一有情,如是可能憶本所作。以作用蘊所作事,根本蘊能憶故」。

婆沙的二蘊說,雖在說明記憶的現象,但記憶與業果相續,上面曾一再說過,在過去所作的經驗,怎樣能保存不失的意義上,是有共同意趣的。這二蘊說,依生滅作用的五蘊現象,與恆住自性的五蘊本體,從體用差別的觀點,分為作用、根本二蘊。這本來與有部的法體與作用大體相同,但有部關於業果相續與記憶作用,純粹建立在生滅作用的相似相續上;二蘊說者,卻把它建立在諸法的本體上。

他們的思想分化,仍然在說明諸行無常,又怎樣可以從前世移轉到後世的問題。剎那生滅的諸行,不能從前生轉到後生,這幾乎是各派見解所共同的。但有部主張有假名補特伽羅,就有移轉的可能。犢子部等,認為有不可說我,才能移轉。說轉部主張有常住的一味的根本微細五蘊,所以有移轉。依法體恆存的見地,從前所作的,現在還可以記憶;自作自受,也就可以建立。一味的根本蘊,是諸法的自體,是三世一如,是常住自性,這在有部也是許可的,只是不許在法體上建立記憶等罷了!這一味的根本蘊,確乎是種子思想的前身。在間斷的五蘊作用背後,還潛伏著一味恒存的五蘊;一味的五蘊,是生起間斷五蘊的根本。這二蘊,拿種子思想來說,就是種子與現行。種子說,雖是依一味蘊等演化而成,但在時間上,比較要遲一點。像窺基的一下就用種子、細意去解說它,不免有據今解古的毛病。說轉部的二蘊說,是從有部分出的初期思想。異部宗輪論,除了幾點特殊的教義而外,也說說轉部與有部大體相同。所以用有部法體與作用的思想去解說它,比種子說要正確得多。

正確理解了一味蘊,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也就可以解說。勝義,小乘學派,每把它認為與真實的意義相同,與世俗的假名相對。既說是勝義補特伽羅,必然是有體的。說轉部的二蘊說,雖採用了體用差別的見解,但在建立補特伽羅的時候,卻不像有部那樣單建立在生滅作用的相續上。依《婆沙論》所說,它是總依根本與作用二蘊,在體用不離的渾然統一上建立的。這和犢子部有同樣的見解。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與犢子系的不可說我,究竟有什麼不同?或許是在三世實有與過未無體吧!總之,說轉部建立一味常存的根本蘊,一方面是前後相續記憶過去的本體,一方面又是間斷五蘊生起的所依。它的目的,還在解決這嚴重而迫切的問題。

回應

导师著作,思路之清晰,思维之深入,就我这门外学童也偷学得爽快至极。读到此处,真有些心有戚戚焉。說轉部的一味蘊,同一類經為量者的細心說,七心論,在形式上,是何等接近于佛陀本义。

个人可以非常明白地说,内在身心却有一味的根本微細五蘊,不是四蕴。因还有一内在之根本四大之色,统领外在六根之色。但是这样一个五蕴的提出,不是为了去解决(记忆)问题,而是展示真实的身心所在。核心在于1.轮回流转的依据 2.业力的造作机制。

「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非離聖道,有蘊永滅。有根邊蘊,有一味蘊。異生位中亦有聖法。執有勝義補特伽羅」。

原来半年以前,我已有留言。现在看来,是更加清晰了。多谢吕先生对于[说转部]文献的回应。无常莫过如此,千年过去,[说转部]只留得这一行文字。

实际上,我以为的是,[说转部]或许真的就是从阿难传承而来的佛说,即便这根本没法证明,我也只在此作个注脚。

1.[根邊蘊]实为六根相对境界。就色而言,在五根所对色声香味法之外,还有一根本之色蕴。这是个人比对阅读南北阿含之推断结果,也是身心肯定之存在。这根本的,非依根而分别的色蕴,就是[一味蕴],它的一期生灭便是凡人的一期生死,它的生灭不息便是凡人的轮回。

2.勝義補特伽羅,实为南传阿含经中屡屡出现的[我的真我]。所谓,執有勝義補特伽羅,乃指,凡人身心深处,固执名色是我的真我,或说固执于[我的真我]是存在的。

下面有一篇2010年的英语论文。作者Milan Shakya应该是释迦教授(Prof. Min Bahadur Shakya)之子。也是美國西來大學的米洛茲博士(Miroj Shakya)的弟弟。

“Essentials of Sautrāntika Philosophy” by Milan Shakya
Light of Wisdom, Vol I, No. 1, 2010
http://www.scribd.com/doc/93350114/Essentials-of-Sautr%C4%81ntika-Philosophy

 

多谢您的提供。很遗憾,我在大陆,连接不能够正常打开。总之是多谢了。

关于色身与名身,我在阿含经中没有找到更多的佛说,或许就在,[说转部]留得这段文字中; 一味蕴,在超越根所对的境界之外,是色与名,是第四禅达到的色与无色定中的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