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廣五蘊論講記-(3)不信

(3)不信

云何不信?謂信所治;於業、果等不正信順,心不清淨為性。能與懈怠所依為業。

「不信」也是一種心所法,它是有範圍的。就是對於「業、果等」,比方善業、惡業,善報、惡報,因果業報的事情;對於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聖者;「等」就是佛、法、僧三寶,四諦、緣起這許多佛法的道理。這個「不信」和上面講過的「信」完全相反的,一對照就知道了。信,是對於業、果、諦、寶的信。現在這個「不信」,「謂信所治」,信所對治的,有了信,就可以將這個不信壓下去。所以,對於業、果等「不正信順」,不能正確的起信心、起隨順,心裡就「不清淨」,這個叫做「不信」。並不是一般講「我不信你的話」,這不是佛法裡所說的不信。

佛法這個「不信」,有範圍的,主要是對三寶、四諦這種道理不起信心。他不但不生信心,還要障礙這個信,所以「不正信順」。如果信的,心就與它相順,點頭了、對,那就是信。心不起信心的話,就不順了,違反了,不正信順,那麼心裡就不清淨了。上面的「信」是「心清淨為性」,真正信心生起來的時候,心是清淨的,妄想、煩惱都退下去了。不信心起來的時候,當然心就不清淨了,其他的煩惱都起來了。

「能與懈怠所依為業。」佛法講「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比方相信了三寶、四諦這佛法的道理的話,就會想要去得到它;想要得到它,就要精進去修行、去用功。現在沒有信心,沒有信心當然不會向善的方面、向修行方面去努力,結果當然自然而然就懈怠了。假使有了「不信」的心,就不會精進努力的行善止惡、努力精進的修行。所以,如果對三寶真正有了信心的話,他一定是發心努力向上、向善修行用功。假使說:「我信了,我信。」信是信,嘴巴上說信,實際上他是懈怠,也不想好好向前去努力,這就表明這個人表面上說信,其實是沒有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