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經講記-庚二 明聖諦義

庚二 明聖諦義

辛一 總說二聖諦

壬一 標

何等為說二聖諦義?謂說作聖諦義,說無作聖諦義。

所說的二聖諦義,到底「為說」那「二」種?即:一、「說作聖諦義」,二、「說無作聖諦義」。作聖諦,又名有量四諦;無作聖諦,又名無量四諦。天臺宗依此立四教四諦:藏教是生滅四諦,通教是無生滅四諦,別教是無量四諦,圓教是無作四諦。然依本經說,只有二種四諦:一約聲聞緣覺智境說,即作聖諦,或名有量聖諦;一約如來智境說,即無作聖諦,或名無量聖諦。作,是功勳、加行,約修行說,依四諦修行──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二乘名作聖諦,由於四諦事還未究竟,還有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佛於四諦事圓滿究竟了,不須再作功行,所以名無作聖諦。

壬二 釋

癸一 作聖諦

說作聖諦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諦義。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為生死,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餘及無餘。

「說作聖諦義」,就「是說有量」的「四聖諦義」。有量是有限的意思,即但得一部分,如知少分苦,修少分道。「何以」說這是作的有量的呢?因為,「非因他能知一切苦」,非因他能「斷一切集」,非因他能「證一切滅」,非因他能「修一切道」的。二乘,不是自力的,是依佛的。因佛說四諦,修四諦行;說十二因緣,修因緣行。依他而修的二乘,智慧狹劣,決不能知一切苦,證一切滅。「是故」,生死有兩種:一是「有為生死」,一是「無為生死」。有為生死即分段生死,無為生死即變易生死。一般說來,二乘已證入無為了,無為是不生滅的;二乘得無為,而有變易生死,這似乎是矛盾。其實,二乘雖證入無為而不盡;證入無為而還有有為的生死。如大力菩薩,已證得法性,也還有『法性所生身』。雖是悲願無漏力起,而也還是生死身。生死有此二種,「涅槃亦如是」:一是「有餘」涅槃,一是「無餘」涅槃。有餘是二乘所證的,無餘是佛所證的。有量四諦中,所說斷生死,證涅槃,實不過約斷有為生死,證有餘涅槃而說。

此中經文,依《寶性論》所引,文句略不同。唐譯只有『涅槃亦如是』一句;《寶性論》作『有有為涅槃,有無為涅槃』。

癸二 無作聖諦

說無作聖諦義者,說無量四聖諦義。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

「說無作聖諦義」,就是「說無量」的「四聖諦義」。無量是無有限量的,即究竟圓滿義。有量與無量,不是對立的,有量是含攝在無量中的。如有量的苦諦,是分段生死苦;無量的苦諦,即分段與變易的二生死苦;有量的集諦,是四住煩惱;無量的集諦,即四住地與無明住地;有量的滅諦,是有餘涅槃;無量的滅諦,即有餘與無餘的二涅槃;有量的道諦,是少分的淨智道;無量的道諦,即一切的無漏道。「何以」佛諦是無作無量的呢?因如來「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所以是無量的。究竟圓滿,所以無作。進一步說,苦有無量相,如老苦,即有種種不同;集滅道亦如此。二乘不但不知變易生死苦,就是分段生死苦,也不能盡知。如《涅槃經》說:『分別苦等有無量種,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我於彼經竟不說之』。此中四諦,都說一受字。受即新譯的取。有漏生死苦,都是因受──取而生與取不相離的,名受苦。受即煩惱本,名受集。知離一切取,即證涅槃,名受滅。修滅受的道,名受滅道。取為生死要因,離取為證入涅槃的宗要,所以經中常說不可取等。

壬三 結

如是八聖諦,如來說四聖諦。

上說二聖諦義,每一聖諦有四聖諦,「如是」即有「八聖諦」,而「如來」實只「說」一「四聖諦」。約圓滿及部分的不同,所以分為二聖諦,分別為作四諦,無作四諦。其實,只是四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