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中心 - Wed, 2012-02-01 15:29
第五章 後期「大乘佛法」
第一節 後期大乘經
「大乘佛法」後期,與初期的有了顯著的差別。後期的大乘經,雖也是部類眾多,而以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佛性buddha-dhātu,tathāgata-gotra,及與如來藏思想接近的佛菩提buddha-bodhi、涅槃nirvāṇa功德的闡揚,為後期大乘經的一般傾向。大乘論方面,無著Asaṅga、世親Vasubandhu造論通經,成立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為依止的瑜伽行派Yogācāra。瑜伽派的發揚,中觀派Mādhyamika也告中興;兩派的「相奪相成」,與兩派內部的論諍,使論議進入嚴密的思辨時期。大概的說,經典是從南而北的,論書是從北而南的,相互交流,而中印度的佛法,從笈多Gupta王朝(西元三二〇──)起,再成為佛法的主流。 後期大乘經,從西元三世紀起,到五世紀末,大多已經傳出。六世紀以下,一則論議的風氣高張,一則是一個新時代(「秘密大乘佛法」),正孕育接近成熟,將流布面目一新的教典:所以「大乘佛法」的經典,傳出也就少了。這一時代(先後共三百年),起初,南方案達羅Andhra王朝,於西元二二五年滅亡。北方的貴霜Kuṣāṇa王朝,三世紀也日漸衰落,印度又是到處分裂割據的局面。旃陀羅笈多第一Chandragupta Ⅰ,自摩竭陀Magadha興起,於西元三二〇年,建立笈多Gupta王朝。經薩母陀羅笈多Samudragupta,到旃陀羅笈多二世Chandragupta Ⅱ,國勢相當強盛,統治了東、西及北印度,南印度也表示臣服。那時,梵文學大大的興盛起來(引起以後印度教的盛行)。到了鳩摩羅笈多Kumāragupta末期(西元四五五年前),北方受白匈奴,即我國史書中的嚈噠Hephtalites的侵入;不斷來侵,國力大受損耗,終於在五世紀末,北印度落入嚈噠的統治。佛教受到嚈噠的摧殘,北印度的佛教,開始走向衰落。鳩摩羅笈多以後,笈多王朝分化了;中印度「大乘佛法」的兩大中心──東方摩竭陀,西方摩臘婆Mālava,也因此漸漸形成。 「後期大乘」的經典,有編入大部的。編入『大般若經』的,如梁曼陀羅仙Mandra與僧伽婆羅Saṃghavarman,先後譯出的『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與第七分相當。陳月婆首那Upaśūnya譯的『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與第六分相當。編入『華嚴經』的,如晉譯『華嚴』中,(二八)「佛不思議法品」,到(三三)「離世間品」,都是以佛(普賢行)地功德為主的。編入『大寶積經』的,如唐菩提流志Bodhiruci所譯的(二)「無邊莊嚴會」,(一一)「出現光明會」;隋闍那崛多Jñānagupta譯的(三九)「賢護長者會」等。唐玄奘所譯的『大菩薩藏經』,編為寶積部(一二)「菩薩藏會」。經是後期集成的,但思想卻大多是初期的。因為除第一卷(明聲聞法)外,其餘的十九卷,只是『陀羅尼自在王經』,『密跡金剛力士經』,『無盡意經』的纂集。北涼曇無讖Dharmarakṣa所譯的『大般涅槃經』,『方等大集經』,『大雲經』,都是大部的。『大般涅槃經』,曇無讖初譯的,僅十卷,與晉法顯在華氏城Pāṭaliputra所得的『方等大般泥洹經』同本。後三十卷,是曇無讖再到西域,在于闐求得而續譯的。初十卷,以佛入涅槃為緣起,說大般涅槃mahā-parinirvāṇa常樂我淨。經上說:世間所說的「我」ātman,不免誤解,所以佛說無我;其實,我是有的,因我而說到了如來藏(1)。後三十卷,是經過般若學系的會通修正(下文再當解說)。『大方等大集經』,依「校正後序」,「丹本」共十一品:「第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二、寶女品,三、不眴品,四、海慧品,五、虛空藏品,六、無言品,七、不可說品,八、寶幢分,九、虛空目分,一〇、寶髻品,一一、日密[藏]分」(2)。上九品名為「品」,「寶幢分」以下稱為「分」,而又有「寶髻品」夾在稱為「分」的中間。凡稱為「品」的,都是明菩薩行及佛功德,有通於如來藏的意義。而「寶幢分」,「虛空目分」,「日藏分」以下,後來還有「月藏分」等譯出。「寶幢分」以下,法義要淺些,傾向於通俗的、神秘的。此外,如失譯的『佛說長者女菴提遮獅子吼了義經』;元魏曇摩流支Dharmaruci初譯的『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秦)失譯的『度諸佛境界光嚴經』等:都是宣說「不空」,或宣說如來不可思議德業的。 「後期大乘經」中,明確闡揚如來藏法門的,『大般涅槃經』的前分十卷外,是:一、『大方等如來藏經』,現存晉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與唐不空Amoghavajra所譯的二本。這部經,受到了『華嚴經』思想的啟發。『華嚴經』初說毘盧遮那Vairocana佛的華藏kusuma-tala-garbha莊嚴世界海;世界與佛,都住在蓮華上。華藏是蓮華胎藏:蓮華從含苞到開花,蓮實在花內,如胎藏一樣;等到華瓣脫落,蓮臺上的如來(蓮蓬上的蓮子),就完全呈現出來。『如來藏經』就是以蓮華萎落,蓮臺上有佛為緣起,以種種譬喻說明如來藏的(3)。二、『大法鼓經』宋求那跋陀羅Guṇabhadra譯。『大法鼓經』與『法華經』有關:『法華經』初說「會三歸一」,二乘同得佛智慧──一乘ekayāna;說實相與『般若經』相近。但「開跡顯本」,涅槃了的多寶Prabhūtaratna佛塔涌現在空中;釋尊自說「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衹劫,常住不滅」(4);三變淨土;十方受化菩薩來集,意味著如來tathāgata常住。『法鼓經』提到了『法華經』的「化城喻」、「窮子喻」(5);『大般涅槃經』比喻佛性的五味──乳……醍醐喻(6);說如來藏與一乘。三、『央掘魔羅經』,也是求那跋陀羅譯的。『雜阿含經』中,央掘魔羅──鴦瞿利摩羅Aṅgulimāla執劍追殺釋尊,怎麼也追不上,於是口呼「住!住」!釋尊對他說:「我常住耳,汝自不住」(7)。在大乘如來常住思想中,也就以此為緣起,宣說如來常住的如來藏法門。『大般涅槃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大雲經』,都說到正法欲滅時,法在南方。四、『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也是求那跋陀羅初譯的。勝鬘Śrīmālā出嫁到阿踰陀Ayodhyā,說一乘、如來藏法門。阿踰陀為笈多王朝的文化發達地區,無著傳出『瑜伽師地論』,就在此地。『勝鬘經』分十四章,說到如來藏與生滅識的關係(8)。五、『不增不減經』,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所譯。這幾部宣說如來藏的經典,表示了眾生本具如來。這雖是「佛法」與「初期大乘佛法」所沒有的,但如來藏說對未來佛教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還有『解深密經』,『阿毘達磨大乘經』,『入楞伽經』,『大乘密嚴經』,『佛地經』等,當別為論述。 如來藏說,是「大乘佛法」的佛道論,適應世俗而興的通俗說。『般若』等大乘經,修菩薩行為主,以般若Prajñā的解悟為先導。般若所體悟的,是「佛法」的涅槃nirvāṇa,有法性dharmatā、真如tathatā、法界dharma-dhātu等異名。真如等不離一切而超越一切;超越一切,所以空性śūnyatā為其他經典所應用,被稱為『空相應經』。然『般若經』初義,是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自性空,形容自性svabhāva的不落名、相、分別──體悟的真實,不是沒有勝義Paramârtha自性。由於遮遣虛妄執著,對治部派的實有說,「無自性niḥsvabhāva故空」的思想發展起來(9);這是高層次的,但也是容易被誤解的。『般若經』等說「一切法空性」,「一切法無生」,「一切法清淨」,重於般若的體悟,方便說明,有所證理性的傾向,但也有傾向於能證智慧的說明。如釋尊證得無上正等菩提anuttara-samyaksaṃbodhi,由於眾生的難以理解,曾經默然而不想說法。甚深而難解的,『阿含經』說是緣起pratītya-samutpāda與涅槃。但『小品般若經』說:「般若波羅蜜甚深,難解難知,以是義故,我欲默然而不說法」(10)。又如說:「諸佛依止於法,……法者則是般若波羅蜜」(11)。『般若經』所說的般若,是菩薩慧,成佛就轉名佛慧。『法華經』正是以佛慧為主,所以說:「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12)。眾生所難以信受的,是佛智慧,也就是妙法──正法。經上說:「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13):這就是為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華嚴經』廣說菩薩大行,而也以佛智慧為重。無二無相,不可思議的甚深涅槃,大乘經傾向於(菩薩及)佛智慧,其實『般若經』中也已說到了,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五(大正八‧四〇三上)說: 「第一義[勝義]亦名(本)性空,亦名諸佛道」。 諸佛道,是「諸佛所證無上正等菩提」的異譯(14),與勝義,性空同一內容。所以『智度論』說:「諸法實相有種種名字:或說空,或說畢竟空,或說般若波羅蜜,或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5)。大乘法從共聲聞的涅槃,傾向於不共聲聞的(菩薩與)佛菩提。大乘法本從「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而來,修菩薩行,求成佛的等正覺,所以著重理想中的佛智慧,也可說應有的事了。 佛菩提是般若波羅蜜的究竟圓成。『華嚴經』「十地品」說:初地證入智地,展轉增勝。有鍊金喻,治摩尼寶喻,比喻發大菩提心bodhi-citta,從初地到十地,進而成佛(16)。這雖是菩提的發起到圓滿,暗示了菩提(如金、珠那樣)是本來如此的,正如『維摩詰經』所說:「非謂菩提有去來今」(17)。『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品」,有治青琉璃珠喻;「海慧菩薩品」,有淨寶珠喻(18):都表示菩提寶,經淨治而究竟清淨。大乘經說一切法無二無別,『華嚴經』說一切法相互涉入。這樣,在眾生位中,本有佛菩提,只是沒有顯發而已。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二,「寶王如來性起品」(大正九‧六二三下──六二四上)說: 「譬如有一經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無不記錄。……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經卷,在一微塵內;一切微塵亦復如是」 「佛子!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愚癡眾生顛倒想覆,不知不見,不生信心。……永離妄想顛倒垢縛,具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與佛無異」。 微塵內有大千世界經卷的比喻,表示眾生本有佛智慧──無上菩提,只是妄想顛倒而不能自覺。如離卻妄想顛倒,就知道如來的圓滿智慧,自己是本來具足的。這段經文,一般引用來解說如來藏。但經文只說佛智慧本來具足,通於『般若經』、『法華』等大乘經義,還不是顯有特色的如來藏說。 大乘經說「法界」,如眾流入海而沒有差別,與真如、空性等相同。『須真天子經』卷四(大正一五‧一一一上)說: 「譬若天子!於無色像悉見諸色,諸色亦無,等如虛空也。如是天子!於法界為甚清淨而無瑕穢。如面鏡見其面像,菩薩悉見一切諸法。如是諸法及與法界,等淨如空」。 這一譬喻中,法界如虛空,如明鏡;一切法如虛空中色,如明鏡中的影像。色與虛空是沒有差別的,影像是不離明鏡而有的。法界與一切色,同樣的清淨如虛空,但表示了依法界而有一切法的意思;界dhātu,是可以解說為因、依、本性的。與文殊師利Mañjuśrī有關的經典,重視法界,並說到了種種界,如西晉(西元二七〇年)竺法護所譯的『文殊師利現寶藏經』說:「人種[眾生界],法界,虛空界而無有二」(19)。經末的「法界不壞頌」說:我種,法界,人士[眾生](界),慧壃,法界,塵勞(界),(虛)空種等,一切平等(20)。種與壃,依異譯『大方廣寶篋經』,都是「界」的異譯。我界ātma-dhātu,眾生界sattva-dhātu,與法界、慧──般若界並舉,平等不二。我是眾生的異名,在神教中,是生命主體;佛法中解說為身心和合為一而沒有實體,是假名。現在稱為我界、眾生界,與法界不二,這顯然不是世俗的假名,而存有深義。『文殊般若經』說到了:眾生界,如來界,佛界,涅槃界;法界,無相(界),般若波羅蜜界,無生無滅界,不思議界,如來界,我界,平等不二(21)。如來界tathāgata-dhātu,佛界buddha-dhātu與眾生界、我界平等,與『文殊師利現寶藏經』義大同。然界有界藏──礦藏的意義,眾生界與如來界平等,可引發眾生本有如來功德的意思。而且,如來tathāgata是佛的德號,也是世俗神我的異名,如『大智度論』說:「或以佛名名為如來,或以眾生名為如來」(22)。與法界不二的我界與如來界,可能被解說為真我,如『清淨毘尼方廣經』(大正二四‧一〇八〇下)說: 「器雖種種,其(虛)空無異。如是一法性[界],一(真)如,一實際,然諸眾生種種形相各取生處,彼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 「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異譯『寂調意所問經』作:「我分化成若干千色」(23)。自體──我,與法界不二,而變現為地獄色、……佛色,這顯然是世俗所傳,流轉與還滅(十法界)中的自我了!大乘法的真如、法界等,本是涅槃的異名。在無二無別中,漸著重於佛果,更引用為「佛法」所否定的真我,早已滲入「大般若經初分」──十萬頌的『般若經』。「大般若經初分」,引用犢子部Vātsīputrīya的五法藏;第五不可說,在犢子部系中,是依蘊、界、處施設的,不可說是常是無常、是一是異的我──補特伽羅pudgala。又一反『般若經』常例,立「實有菩薩」。什麼是實有菩薩?世親Vasubandhu等解說:「實有空(性)為菩薩體」;這就是以真如為「大我」的意思(24)。「初期大乘」的發展傾向,終於出現了「後期大乘」的如來藏說。 如來藏說的興起,是「大乘佛法」的通俗化。如來,也是世俗神我的異名;而藏garbha是胎藏,遠源於『梨俱吠陀』的金胎hiraṇya-garbha神話。如來藏是眾生身中有如來,也可說本是如來,只是還在胎內一樣,沒有誕生而已。大乘以成佛──如來為目標的,說如來本具,依「佛法」說,不免會感到離奇。但對一般人來說,不但合於世俗常情,眾生身中有如來,這可見成佛不難,大有鼓勵人心,精勤去修持實現的妙用。稱之為「藏」,又與印度傳統神學相呼應,這是通俗而容易為人信受的。傳說南印度的毘土耶那竭羅Vidyānagara地方,如來藏的偈頌,童女們都會吟詠歌唱呢(25)。 如來藏、我的思想,適合世俗常情,一般人是樂意接受的,但對「佛法」來說,是一更大的衝擊!部派佛教也有立「不可說我」、「勝義我」的,但只是為了說明流轉中的記憶與作業受報,不是所迷與所證的如實性。而且,(胎)藏與我,都從婆羅門教Brahmanism的教典中來,這不是向印度神教認同嗎?依佛經說,當然不是的。我,是過去佛所說而傳來的,世間雖聽說有我而不知我的真義。現在說(眾生位上)如來藏我,(佛果位上)常樂我淨的我,才是真我(26)。『楞伽經』也明白的說:「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27)。為了攝化外道,所以說如來藏我;如來藏我與印度固有宗教,是有關係的。依佛法說,這是適應世間的妙方便,但在一般人,怕有點神佛莫辨了!其實,流傳中的「大乘佛法」,融攝印度神教的程度,正日漸加深。後期大乘重於如來,所以從「初期大乘」的「天菩薩」,進展到「天如來」,如『入楞伽經』卷六(大正一六‧五五一上──中)說: 「大慧!我亦如是,於娑婆世界中,有三阿僧衹百千名號,凡夫雖說而不知是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如來者,有知自在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那羅延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毘羅者,有知究竟者,有知阿利吒尼彌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婆羅那者,有知毘耶沙者,有知帝釋者,……有知意生身者。大慧!如是等種種名號,如來應正遍知於娑婆世界及餘世界中,三阿僧衹百千名號,……而諸凡夫不覺不知,以墮二邊相續法中,然悉恭敬供養於我」(28)。 依『楞伽經』說:如來(佛,不一定是釋尊)的名號,是非常多的。梵天、帝釋以外,如自在Īśvara是溼婆天;那羅延Nārāyaṇa,也就是韋紐──毘溼笯天Viṣṇu;日是日天;月是月天;婆羅那Varuṇa或譯明星:這都是印度神教所崇拜的神。迦毘羅Kapilā,傳說是數論Sāṃkhya派的開創者;毘耶婆Vyāsa──廣博仙人,傳說是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史詩的編集者:這都是印度神教傳說的仙人。印度的群神與古仙,都是如來的異名。一般人恭敬供養梵天等,卻不知道就是如來。天神(與仙人)與如來不二的思想,非常明顯。又如『大集經』的「寶幢分」,說到如來入城時,「若事(奉)象者,即見象像。……有事魚,龍,龜,鼈,梵天,自在(天),建陀(天),八臂(天),帝釋,阿修羅,……四王(天),夜叉,菩薩,如來,各隨所事而見之」(29)。如來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就是他們平時所信奉的神。這是泛神的,也就是一切神是一神的,與『楞伽經』相同。「天佛不二」,不只是理論的,更是信仰的。這一發展,印度佛教將到達更神秘的境地。 註解: [註 13.001]『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三七八上──三七九上)。 [註 13.002]『大方等大集經』卷一(大正一三‧八中)。 [註 13.003]『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五七上──中)。 [註 13.004]『妙法蓮華經』卷五(大正九‧四二下)。 [註 13.005]『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六上──中、二九七中──下)。 [註 13.006]『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五下──二九六上)。 [註 13.007]『雜阿含經』卷三八(大正二‧二八〇下)。『中部』(八六)『鴦掘摩經』(南傳一一上‧一三三)。 [註 13.008]『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二中)。 [註 13.009]參閱拙作『空之探究』第三章(一八〇──一八六)。 [註 13.010]『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六(大正八‧三三五上),約佛的一切種智「一如無二無別」說。 [註 13.01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四(大正八‧三二六上)。 [註 13.012]『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九‧九下)。 [註 13.013]『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九‧八上、一〇上)。 [註 13.01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四七四(大正七‧三九九下)。 [註 13.015]『大智度論』卷七九(大正二五‧六一八中)。 [註 13.016]參閱拙作『如來藏之研究』第四章(一〇〇──一〇一)。 [註 13.017]『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大正一四‧五四八下)。 [註 13.018]『大方等大集經』(二)『陀羅尼自在王品』(大正一三‧二一下)。又(五)『海慧菩薩品』(大正一三‧四七下──五〇下)。 [註 13.019]『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大正一四‧四六〇下)。 [註 13.020]『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大正一四‧四六五下──四六六上)。 [註 13.021]『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大正八‧七三三下──七三四上、七三七上)。 [註 13.022]『大智度論』卷五五(大正二五‧四五四中)。 [註 13.023]『寂調音所問經』(大正二四‧一〇八六中──下)。 [註 13.024]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章(六九二──六九九)。 [註 13.025]多氏『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譯本一三九)。 [註 13.026]『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正一二‧四一二中──下)。 [註 13.027]『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中)。 [註 13.028]『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〇六中)。『大乘入楞伽經』卷五(大正一六‧六一五中──下)。 [註 13.029]『大方等大集經』(九)「寶幢分」(大正一三‧一三八中)。『寶星陀羅尼經』卷四(大正一三‧五五五上──中)。- Printer-friendly version
- Log in or register to post comments
- 8599 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