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中心 - Wed, 2012-02-01 15:29
第二節 如來藏我思想的特色
從眾生與如來不二,相互涉入,而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的,是『華嚴經』。然明確表示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特色的,是『如來藏經』,『大般涅槃經』「前分」,『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勝鬘經』,『不增不減經』等。這幾部如來藏教典,傳出應該有先後的。『如來藏經』等,多說譬喻,而『勝鬘』與『不增不減經』,卻是義理明晰,有「論經」的特色。如來藏說,著重於如來的大般涅槃mahā-parinirvāṇa、常樂我淨,從如來常住說到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大般涅槃經』「前分十卷」,就是這樣。『勝鬘』與『不增不減經』,進而說到如來藏(或「界」)為依,成立一切法──生死與涅槃,眾生與(佛)法身dharma-kāya。以真實常住的如來(界)藏為依止,與以虛妄生滅的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為依止,恰好對立。阿賴耶識為依止,是從意識探究到深細處而成立的,如『瑜伽師地論』「意地」說:「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自體所攝阿賴耶識」。然後說到死與生;說到「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隨所生處自體之中,餘體種子皆悉隨逐」(1)。生死雜染與清淨涅槃,佛法本是依緣起pratītyasamutpāda以成立一切的,『瑜伽論』也還是依緣起的。彰顯眾生本有如來功德的如來藏說,遲一些傳出的『勝鬘經』等,也說依住,可能受到早期『瑜伽』學的影響。本來,專重甚深的契證,專重果德的仰信,在佛法體系中,是不夠完滿的! 『如來藏經』以九種譬喻說如來藏:一、萎華有佛,二、蜂群繞蜜,三、糠糩粳糧,四、不淨處真金,五、貧家寶藏,六、果種,七、弊物裹金像,八、貧女懷輪王,九、鑄模內金像(2)。「萎華有佛」,是說佛所化的蓮華萎謝了,華的胎藏內,有無量如來,這是如來藏的根本譬喻。如來藏在眾生身中,如『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五七中──下、四五八中、四五八下、四五九上)說: 「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內」。 「彼如來藏清涼無熱,大智慧聚,妙寂泥洹[涅槃],名為如來應供等正覺」。 「佛藏在身,眾相具足」。 如來藏是眾生身內的如來知見、力、無所畏等大智慧聚,也是眾相(三十二相)具足的如來身,結跏趺坐,與佛沒有不同。這樣的如來藏,難怪『楞伽經』中,提出一般人的疑問:這不就是外道的神我ātman嗎? 如來藏我,『大般涅槃經』(前一〇卷)是從如來常住大般涅槃而說到的。如來的般涅槃,是「常樂我淨」的涅槃,是法身常住,壽命無量的。常住是超越時間的,也就不離時間,什麼時間都是如此的。從如來常住,引出眾生本有如來,就是如來藏我。如來藏是我,如『大般涅槃經』等(3)說: 1.「佛法有我,即是佛性」;「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2.「我者,即是佛義」;「我者,名為如來」。 3.「若勤方便,除煩惱垢,爾乃得我」;「常住安樂,則必有我」。 4.「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斷一切煩惱,故見我界」。 依『大方等如來藏經』,可見佛性[界]buddha-dhātu,佛藏buddha-garbha,如來性──如來界tathāgata-dhātu,都是如來藏的異名。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佛性),離一切煩惱,顯出如來法身,也就是「見我」、「得我」;我,正是如來的異名。從如來涅槃果位,說到眾生位的如來藏(或「如來界」)我,我是生死流轉中的我,還滅涅槃中的我,「生佛不二」。如『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上──中)說: 「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 「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 眾生sattva、菩薩bodhisattva、如來tathāgata,雖有三名,其實只是一法身,也就是如來藏我。如來藏就是如來界,所以經中說「一界」(4)。「佛法」說無我,而現在極力說如來藏我,到底我是什麼?『大般涅槃經』說:「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5)。這與奧義書Upaniṣad所說的我,是常、是樂、是知,似乎相差不遠。但『大般涅槃經』以為:我,是過去佛所說的,由於傳說久遠,神教說得似是而非了。為了遮止外道的誤傳,所以說無我;現在才闡明我的真相(6)。成立如來藏與我,經中多用譬喻來說明,這是值得注意的! 如來藏就是佛性,約眾生位說。眾生身心中的如來藏,是如來那樣的相好莊嚴,如『經』上(7)說: 1.「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 2.「如來性[界]是無作,於一切眾生中,無量相好,清淨莊嚴」;「佛性於一切眾生所,無量相好,清淨莊嚴」。 3.「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 如來藏是有色相的,等到離一切煩惱,安住大般涅槃的如來,當然不是二乘那樣的灰身泯智,而是色相莊嚴的。如『經』上(8)說: 1.「涅槃者,名為解脫。……言非色者,即是聲聞、緣覺解脫;言是色者,即是諸佛如來解脫」。 2.「常解脫非名,妙色湛然住,非聲聞、緣覺、菩薩之境界」。 3.「虛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脫色是佛,非色是二乘」。 4.「一切諸如來,解脫有妙色」。 5.「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 「初期大乘」經,重於甚深智證的,如『般若經』,與文殊Mañjuśrī有關的聖典,觀佛如觀虛空;佛是不能於色聲相好中見的,被稱為「法身無色說」。以如來藏、佛性等為主流的「後期大乘」經,可說是繼承大眾部Mahāsāṃghika「如來色身無有邊際」的信仰而來;受到重信的念佛三昧buddhânusmṛti-samādhi所啟發,形成「法身有色說」。法身相好莊嚴,因位本有的如來藏與佛性,當然也是有色了。 如來藏是「我」,「有色」而外,不空aśūnya是一重要意義。「初期大乘」,特別是『般若經』的發展,說一切法如幻化,也就是一切法空,空也不可得。在一切法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中,如來,菩提,涅槃,都是空如幻化。這一甚深空義,是一般人所難以信解的;信受的,也不免誤解而流入歧途。「中本般若」(俗稱「大品」)末了,已注意到這點,所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一六上)說: 「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則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說)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 適應初學者,說「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9),這與如來藏不空說相當。但如來常住不空說者,倒過來說:「諸不了義空相應經」;「一切空經是有餘說」(10)。以文殊為說一切空者的代表,加以訶責、譏刺,與文殊過去呵責釋尊的諸大弟子的作風,完全一樣(11)。依不空論者說:有的是空śūnya,有的是不空,不能一向說空或說不空的。如『大般涅槃經』卷五(大正一二‧三九五中──下)說: 「不可(一向)說空,及以不空。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為行;如瓶無酪,則名為空。不空者,謂真實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變;猶如彼瓶色香味觸,故名不空。是故解脫,喻如彼瓶。……真解脫者,即是如來」(12)。 二十五有是三界生死的類別,煩惱,(業),苦,一切有為是空的;如來涅槃解脫是不空的。這正如『央掘魔羅經』所說:「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13)。如瓶無酪,說是空的;瓶有色香味觸,是不空的。這樣的空,與『中阿含經』『小空經』所說,方法是一致的。如來解脫的空與不空,也就是因位如來藏的空與不空,如『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一下)說: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空如來藏śūnya-tathāgata-garbha,指覆藏如來的一切煩惱,煩惱與如來藏是別異的,可離的,不相應的,如寶珠上的塵垢一樣。覆藏如來的煩惱是空的,並非說如來藏是空的。不空如來藏aśūnya-tathāgata-garbha,指與如來藏不離不異的不思議佛法,也就是與如來藏相應的(稱性)功德;這是不可說空的。依『勝鬘經』意:如來藏為煩惱所覆(煩惱是生死根本)而成生死,與清淨功德相應而顯出法身,如來藏已成為迷悟、染淨的依止。如綜合起來,就有三法,如『佛說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上──中)說: 「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眾生界中示三種法,皆真實不異不差。何謂三法?一者,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二者,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三者,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者,即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 『不增不減經』,繼『勝鬘經』而作進一步的說明。本際相應的,是不空如來藏。本際不相應的,是空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正明如來藏體,為一切法根本(依止)。「備一切法,具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表示如來藏是一切的根本依,一切法依如來藏而能成立,如『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二中)說: 「生死者,依如來藏;……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是依、是持、是建立」,是「能作因」五因中的依niśraya、持upastambha、立sthāna──三因,也就是『不增不減經』說的「住持」。一切法依如來藏:有與如來藏不相應的煩惱等有為法,所以有生死流轉。有與如來藏相應的清淨法,所以能得涅槃。生死與涅槃,都依真常不變的如來藏而成立。特別是,如來藏有相應的不思議佛法,所以眾生雖不覺不知,由於內在具有真實功德,能生起厭生死苦報,求究竟涅槃的動機。依真常不變的實有法為所依,能成立一切法,所以我稱之為「真常(為依的)唯心論」。不過初期的如來藏說還只是真常為所依,正向唯心cittamātratā或唯識vijñaptimātratā而演進。後期(受論師影響)的如來藏說──「真常唯心論」,到下文再為論述。 初期如來藏說的特點,是「我」,「有色」,「不空」,「所依」。一、「我」到底是多少神化的,所以『不增不減經』(稱為眾生、菩薩、如來),已不再提到了。二、如來藏的空與不空,是有為行與無為功德,對立而不能說「空即不空,不空即空」,與「染淨一如」說不同。三、依、持、建立是能作因kāraṇa-hetu,所以不能說如來藏生一切法,四、如來藏說重在色相莊嚴的如來,在眾生身中,本有如來藏。如來是真實、常住不變,是無為法,以此為信佛者的理想,所以對以前所說的佛法,一一的引歸如來。說歸依三寶而唯是「一依」──依佛;說四諦而唯是「一諦」──(無為)滅諦;說凡聖而唯是「一界」──如來界(因位名「眾生界」);說五乘佛法而唯是「一乘」──佛乘;說三乘涅槃而唯是一涅槃──如來涅槃。仰信果德,「生佛一如」,初期的如來藏說,受『法華』與『華嚴』的影響極深! 在如來藏說流行中,與自性(或譯「本性」)清淨心prakṛtipariśuddha-citta, prakṛtiprabhāsvara-citta,也就是與心本性清淨結合起來。『勝鬘經』稱如來藏為自性清淨藏prakṛti-pariśuddhhi-garbha。又說:「(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染,亦難了知」(14)。『不增不減經』說:「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為眾生故,說為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15)。「心本清淨,為客塵所染」,出於『增壹阿含經』──大眾部Mahāsāṃghika、分別說部Vibhajyavādin系的誦本(說一切有部本,缺)。在部派中,如「前後一覺論者」,「一心相續論者」,心性本淨的「分別論者」,早已主張前後心相續的,是一是淨了(16)。心性本淨為煩惱所染,與本有清淨如來藏而為煩惱所覆藏,意趣非常接近,所以如來藏也就被稱為自性清淨心了。如來藏而稱為自性清淨心,與真我與真常心思想的合流(17)。論師們是引向心性本淨的,說如來藏是真如的異名而色相莊嚴的如來藏我,仍在神秘、通俗的信仰中流行。 如來藏的本義,是眾生身中,有如來那樣的智慧與色相莊嚴,「生佛不二」,眾生只是為生死法所隱覆而已。如來藏是人格化的;與大眾部系中,「世間法虛妄,出世法真實」的思想相近,與「生死即涅槃」說是不同的。但在思想發展中,如來藏融合了心性本淨說,也與真如等相結合,如『勝鬘經』說:「有二種如來藏空智」(18)。空智是「空性智」śūnyatā-jñāna,『勝鬘經』是依空性智,而說空與不空的。空性智是:「無有如外智,無有智外如」,「如智不二」的實體;依此而說與有漏雜染不相應──空,與無漏清淨法相應──不空。這就是『不增不減經』三種法中,「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者,即是一切諸法根本」。瑜伽行派Yogācāra以真如──空所顯性解說如來藏,以真如所有無為功德解說不空,似乎會通了,而其實是貌同神異的。『勝鬘經』說如來藏為空性智,所以後起的中觀者Mādhyamika,有的也附和而不自覺了。說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六識等七法剎那kṣaṇa,開始了如來藏與生滅識的關聯,發展成後起的「真常唯心論」。總之,如來藏者以空性智融攝「空」義,以如來藏心融攝「唯識」義。印度的大乘論義,中觀與唯識,被融攝在如來藏說中,為印度大乘學的又一大系統。如來藏說比附於中觀、瑜伽而發展,一般還以為大乘只有中觀、瑜伽二家,那是受到專重論議的影響了! 註解: [註 14.001]『瑜伽師地論』卷一,二(大正三〇‧二八〇中、二八二上、二八四上──中)。 [註 14.002]『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五七中──四五九中)。『大方廣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六一中──四六四中)。 [註 14.003]1.『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〇七上、中)。2.『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七中、下)。3.『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上、二九六下)。4.『央掘魔羅經』卷四(大正二‧五三九下──五四〇上)。 [註 14.004]『央掘魔羅經』卷三(大正二‧五三二中)。卷四(大正二‧五四〇下)。 [註 14.005]『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九上)。 [註 14.006]『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〇七中──四〇八中)。 [註 14.007]1.『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五七中──下)。2.『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五中、五二六中)。3.『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中)。 [註 14.008]1.『大般涅槃經』卷五(大正一二‧三九一下──三九二上)。2.『大法鼓經』卷上(大正九‧二九二下)。3.『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下)。4.『央掘魔羅經』卷三(大正二‧五三一下)。 5‧『大寶積經』(四八)『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三上)。 [註 14.009]『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一六上)。 [註 14.010]『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五上、二九六中)。 [註 14.011]『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三下──三七四下)。『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上──五二八中)。 [註 14.012]『大般泥洹經』卷三(大正一二‧八七五上)。 [註 14.013]『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中)。 [註 14.014]『大寶積經』(四八)『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八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二下)。 [註 14.015]『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中)。 [註 14.016]『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一(大正二七‧五五中)。卷二二(大正二七‧一一〇上)。卷二七(大正二七‧一四〇中)。 [註 14.017]本節可參閱拙作『如來藏之研究』第五章(一三二──一四五)。 [註 14.018]『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一下)。- Printer-friendly version
- Log in or register to post comments
- 6899 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