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二項 說一切有部的毘尼摩得勒伽

第二項 說一切有部的毘尼摩得勒伽

『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簡稱「毘尼摩得勒伽」),一〇卷,宋元嘉一二年(西元四三五),僧伽跋摩Saṃghavarman所譯。顧名思義,這是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的毘尼摩得勒伽Vinaya-mātṛkā。上面曾說到,這部「摩得勒伽」,古人是作為律論的,而其實是《十誦律》的「增一法」、「優波離問法」、「毘尼誦」──後三誦的別譯。比對起來,二本的次第,是前後參差的;標題殘缺不全,而都有錯誤。『毘尼摩得勒伽』,有重複的,也有翻譯不完全的。雖然名為「摩得勒伽」,而真正的「摩得勒伽」,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先要比對『毘尼摩得勒伽』,與《十誦律》的後三誦,以抉出真正的「摩得勒伽」部分。【圖片

   〔十誦律〕           〔毘尼摩得勒伽〕
  「第八誦增一法」
     Ⅰ問七法八法        (缺)
     Ⅱ增一法……………… 七、增一法
     Ⅲ眾事分────── 一、眾事分
  「第九誦優波離問法」
     Ⅳ問波羅提木叉─── 二、優波離問波羅提木叉
     Ⅴ問七法八法──── 三、優波離問事
     Ⅵ問雜事────── 六、優波離問雜事
  「第十誦毘尼誦(善誦)」
     Ⅶ摩得勒伽───── 五、摩得勒伽
     Ⅷ毘尼相            (缺)
     Ⅸ毘尼雜────── 四、毘尼雜

     Ⅹ五百比丘結集品    (缺)
     Ⅺ七百比丘結集品  (缺)
     Ⅻ雜品‧因緣品    (缺)
                          八、毘尼三處攝
                          九、優波離問(重出)

約內容來分別,《十誦律》的後三誦,可分為一二大段。『毘尼摩得勒伽』,可分為九段。如上文的對列,可見二部的同異了。《十誦律》Ⅰ,原題「增一法之一」;今依內容,題為「問七法八法」(1)。這部分,與義淨所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相合。『毘尼摩得勒伽』,缺。《十誦律》Ⅱ「增一法」,從一法到十法,前後二段(2),實為第八誦的主體。『毘尼摩得勒伽』七,也有增一法(3),與《十誦律》的後十法相近,略為增廣。《十誦律》Ⅲ,原題「增十一相初」,性質與增一法不合;為阿毘達磨體裁,作種種的問答分別(4)。與此相合的,為『毘尼摩得勒伽』一、初標「毘尼眾事分」,末結「佛所說毘尼眾事分竟」(5);所以今改題為「眾事分」。《十誦律》Ⅳ,從「問婬第一」起,「問七滅諍法」止(6),為「優波離問波羅提木叉」。『毘尼摩得勒伽』二,與此相合,末結「優波離問分別波羅提木叉竟」(7)。《十誦律》Ⅴ,標「問上第四誦七法」,「問上第五誦中八法」(8),為「優波離問」問七法、八法部分。《十誦律》雖但標問七法、八法,末後已論到(不屬八法的)破僧。與此相合的,為『毘尼摩得勒伽』三,從「問受戒事」起,「問覆缽事」止,末結「優波離問事竟」(9)。稱為「問事」,與根本說一切有部,稱為(十六或)「十七事」相合。《十誦律》Ⅵ ,標「問雜事」(10)。與此相當的,為『毘尼摩得勒伽』六,沒有標題,也是問受戒等事(11),文義略為簡潔。「雜事」,是受戒等種種事。《十誦律》的第十誦,名「毘尼誦」;鳩摩羅什Kumārajīva譯為「善誦」;大正藏本標為「比丘誦」,是錯的。「毘尼誦」可分為六段(後三段,或名「毘尼序」)。《十誦律》Ⅶ ,初結「具足戒竟」;次結「法部竟」;又標「行法」,末結「行法竟」。這部分,今改題為「摩得勒伽」(12)。與此相合的,為『毘尼摩得勒伽』五,末作「佛說摩得勒伽善誦竟」(13),是「善誦」中的「摩得勒伽」。《十誦律》Ⅷ,標「二種毘尼及雜誦」,宋、元等藏本,都作「毘尼相」。廣明種種毘尼,而結以「如是事應籌量輕重本末已應用」(14)。這是「毘尼」的解說,與『毘尼母經』後二卷相當;『毘尼摩得勒伽』,缺。《十誦律》Ⅸ,標「波羅夷法」,「僧伽婆尸沙」(15)。『毘尼摩得勒伽』四,與此相合(廣一些)(16),標名「毘尼摩得勒伽雜事」,也就是毘尼摩得勒伽的雜事。《十誦律》的Ⅷ、Ⅸ──二段,合標「二種毘尼及雜誦」。可解說為:Ⅷ為毘尼相,Ⅸ為毘尼雜(事或雜誦)。「毘尼雜誦」部分,實與《五分律》的「調伏法」,《四分律》的「調部」相當,是毘尼的種種判例。《十誦律》Ⅹ「五百比丘結集」(17),Ⅺ「七百比丘結集」(18),『毘尼摩得勒伽』,缺。《十誦律》Ⅻ「雜品」,「因緣品」(19),與義淨所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目得迦』相合。『毘尼摩得勒伽』,缺。『毘尼摩得勒伽』八「毘尼三處所攝」(20),是《十誦律》所沒有的。『毘尼摩得勒伽』九,從卷八到卷一〇(21),實為前「優波離問波羅提木叉」的重出。

經上來的比對,可見『毘尼摩得勒伽』,雖在傳誦中有少些出入,而為《十誦律》後三誦的別譯本,是無可疑惑的。『毘尼摩得勒伽』的後三卷,是重複的,實際只存七卷。從次第參差,還有些沒有譯出而論,這是一部殘本。似乎早就有所殘脫,於是或者將「優波離問波羅提木叉」的初稿及治定稿,合併湊成傳說中「十卷」的數目。雖然全部名為『毘尼摩得勒伽』,而唯有結為「佛說摩得勒伽善誦竟」,與《十誦律》「毘尼誦」初相同的部分,才是真正的,古傳的「毘尼摩得勒伽」,而為現在要加以論究的部分。

《十誦律》「毘尼誦」初(Ⅶ),『毘尼摩得勒伽』的「摩得勒伽」,為說一切有部所傳的,毘尼的「摩得勒伽」的不同譯本。這一部分,『毘尼摩得勒伽』先這樣說:「受具戒,應與受具戒,不應與受具足,……威儀不威儀,三聚」(22)。這是總標一切論題(母),然後一一的牒標解說。《十誦律》沒有總標,只是別別的標舉,一一解說。這種先標後釋,正合於「摩得勒伽」的體裁。今列舉二本的論題,比對同異如下:圖片

〔十誦律〕(大正二三‧四一〇上──四二三中) │〔毘尼摩得勒伽〕(大正二三‧五九三中── 六〇五上)
1受具足戒2應與受具足戒3不應與受             │1受具足戒2應與受具足戒3不應與受具
 具足戒4得具足戒5不得具足戒                 │ 足戒4得具足戒5不得具足戒
6二種羯磨7 羯磨事                           │6羯磨7羯磨事
8遮羯磨9 不遮羯磨                           │9非處羯磨8羯磨處
10 出羯磨11捨羯磨                           │10擯羯磨11捨羯磨
12苦切事13出罪事                            │12苦切羯磨13出罪羯磨事
14因緣事                                    │16所作事
15語治事16除滅事                            │14不止羯磨15止羯磨
17學18還戒19不捨戒20戒羸21戒羸不出          │17學19捨戒18非捨戒20戒羸21戒羸非捨戒
22諍事                                      │22諍
23正取事                                    │
24滅事                                      │23攝諍事(滅諍)
                                            │24諍事不滅
25除滅事                                    │25諍滅事

26說27不說28獨住法                          │26說27不說28受
29癡羯磨30不癡羯磨                          │29狂人羯磨30不狂羯磨
31不消供養                                  │31墮信施
32不現前羯磨33非羯磨                        │32不現前羯磨33(非)羯磨
34善                                        │
35如法出罪                                  │34懺罪
36白37白羯磨38白二羯磨39白四羯磨            │35白36白羯磨37白二羯磨38白四羯磨
40苦切羯磨                                  │39苦切羯磨
41依止羯磨                                  │
42驅出羯磨43下意羯磨44不見擯羯磨45          │40驅出羯磨41折伏羯磨42不見擯羯磨43捨
 不作擯羯磨46惡邪不除擯羯磨                 │  擯羯磨44惡邪不除擯羯磨
47別住羯磨48摩那埵羯磨49本日治羯磨          │45別住47摩那埵46本日治48阿浮呵那49別
 50出罪羯磨51別住等四功德                   │  住等四功德
52覓罪相羯磨                                │50覓罪
                                            │51戒聚

53阿跋提45無阿跋提55輕阿跋提56重阿          │52犯聚53不犯聚54輕罪55重罪56有餘罪57
 跋提57殘阿跋提58無殘阿跋提                 │  無餘罪
59惡罪                                      │59麤罪
60非惡罪61可治罪                            │
62不可治罪                                  │58邊罪
63攝罪                                      │60罪聚
64攝無罪                                    │
65語66憶念                                  │61出罪62憶罪
67說事羯磨68薩耶羅羯磨                      │
69誣謗                                      │63鬥諍
70誣謗發                                    │
71誣謗滅                                    │64止鬥諍
72求聽                                      │65求出罪
73與聽74用聽                                │
75遮波羅提木叉76遮自恣                      │66遮布薩67遮自恣

77內宿78內熟79自熟80惡捉81不受82惡          │68內宿食69內熟70自熟71捉食72(不)受食
 捉受83初日受84從是出                       │73惡捉74受75不受
85食木果                                    │ (義有)
                                            │76不捨
86池物                                      │77水食
                                            │78捨
87受88不受                                  │79受迦絺那80不受迦絺那
89捨90不捨                                  │81捨迦絺那82不捨迦絺那
91可分物92不可分物93輕物94重物95屬          │85可分物86不可分物84重物83輕物89攝物
 物96不屬物                                 │  90不攝物
97手受物                                    │
98不手受物                                  │91不從他受
99人物100非人物                             │87人物88非人物
101因緣衣102死衣103糞掃衣                   │93成衣92死比丘衣94糞掃衣
104灌鼻105刀治106活帝治                     │95灌鼻97刀96灌下部

107剃毛108剃髮                              │98剃毛99剃髮
109故用                                     │100噉101淨102食103作衣
110果窳                                     │104果食
111人用物112非人用物                        │
                                            │105非人食
113五百人集毘尼114七百人集毘尼              │106五百集毘尼107七百集滅毘尼
115毘尼攝                                   │108毘尼因緣
116黑印117大印                              │110迦盧漚波提舍109摩訶漚波提舍
118合藥119和合法                            │111等因112時雜
120僧坊淨法121林淨法122房舍淨               │113園林中淨114山林中淨115堂淨
123時淨                                     │
124方淨法                                   │116國土淨
125國土淨法                                 │117邊方淨118方淨
126衣淨法                                   │119衣淨
     (「具足戒竟」)                       │120酢漿淨

127自恣法128與自恣法129受自恣法130說自      │121自恣122與自恣欲123取自恣欲124說自恣欲
   恣法                                     │
131布薩法132與清淨法133受清淨法134說清      │125布薩126與清淨127受清淨128說清淨
   淨法                                     │
135欲法                                     │
136與欲法137受欲法138說欲法139清淨法        │129布薩與欲130受欲131說欲132清淨
140與清淨法                                 │
141欲清淨法142與欲清淨法143受欲清淨法       │133欲清淨134與欲清淨135受欲清淨136說欲清
 144說欲清淨法                              │   淨
145起塔法146塔地147龕塔法148塔物無盡        │137偷婆138偷婆物139偷婆舍140偷婆無盡功德
149供養塔法150莊嚴塔法151華香瓔珞法         │141供養偷婆142莊嚴偷婆143偷婆香華瓔珞
152堅法                                     │144有食
153堅堅法                                   │
154粥法155噉法156含消法157食法              │145粥146佉陀尼147含消148蒲闍尼
158缽法159衣法160尼師壇法                   │149缽150衣151尼師壇

161鍼法162鍼筒法                            │152鍼153鍼筒
163水瓶法164常用水瓶法                      │
165和上法166共行弟子法                      │158和上159弟子
                                            │160供養和上
167阿闍黎法168近行第子法169和上阿闍黎       │161阿闍黎162近住弟子163和上阿闍黎共行弟
 共行弟子近行弟子法                         │   子近住弟子
170沙彌法                                   │164沙彌
171依止法172與依止法173受依止法174捨依      │154依止156與依止155受依止157捨依止
 止法                                       │
175地法176僧坊法                            │165籌量
177臥具法                                   │166臥具
178治塔僧坊法179治塔僧坊人法                │167營知事
180恭敬法                                   │168次第
181澡豆法182漿法183藥法184蘇毘羅漿法        │170屑172漿171藥169蘇毘羅漿
185皮革法186革屣法                          │173皮174革屣

                                             │175揩腳物
187支足法188機法                            │
189杖法190杖囊法                            │176杖177絡囊
191噉蒜法                                   │178蒜
192剃刀法193剃刀鞘法                        │179剃刀180剃刀房
194戶鉤法                                   │181戶鑰182戶鎖
195乘法                                     │185乘
196蓋法197扇法                              │183扇柄184傘186扇
198拂法199鏡法                              │187拂188鏡
200治眼法                                   │191眼安膳那
201治眼籌法202盛眼籌物法                    │192著安膳那物
203華香瓔珞法204歌舞伎樂法                  │189香華瓔珞190歌舞倡伎
205臥法206坐法                              │193臥194坐臥經行
207禪杖法                                   │
208禪帶法                                   │195禪帶

209帶法210衣𨷾帶法211抄繫衣法212跳擲法      │197腰繩196紐199反抄著衣198彈
213地法214林                                │200地201樹
                                            │202地物203林樹
215事                                       │204諍
216破僧                                     │205諍壞僧
217上中下座相看(「法部竟」)               │206恭敬
218擯比丘行法219種種不共住行法220闥賴       │207下意208種種不共住209闥賴吒210實覓罪211
  吒比丘行法221實覓罪相比丘行法222波        │波羅夷學戒
  羅夷與學沙彌行法                          │
223僧上座法224僧坊上座法                    │212眾僧上座213林上座
225別房上座法(衍文:阿藍法)               │
226林法(阿藍)別房法                       │214樹界215堂前
228房舍法229臥具法230戶法231扃法232空僧     │216房217臥具218戶扂210戶撢220空坊
   坊法                                     │
233缽法234衣法235尼師壇法                   │221缽222衣223尼師壇

236鍼法237鍼筒法                            │224鍼225鍼房
238淨水瓶法239常用水瓶法                    │227水瓶228澡罐229瓶蓋230水231飲水器
240粥法241食法242食處法                     │226粥232食蒲闍尼233食時
243與食法                                   │234食
                                            │235受食
244乞食法                                   │236乞食
                                            │237請食
245乞食人法246乞食持來法                    │
247阿蘭若法248阿蘭若上座法                  │238阿練若比丘239阿練若上座
249近聚落住法250近聚落住上座法              │240聚落241聚落中上座
251洗足盆法252洗足上座法                    │246洗足247洗足上座
253客比丘法254客比丘上座法                  │242客比丘243客上座
255欲行比丘法256欲行比丘上座法              │244行245行上座
257非時(行)法258非時會法259非時會上       │252非時253非時僧集254非時僧集上座
   座法                                     │

260會坐法261會坐上座法                      │248集249集上座
262說法人法263說法人上座法                  │250說法251說法上座
264說法法265不說法法                        │255唄256不唄
266安居法267安居中法268安居上座法269安      │257求安居258安居259安居上座260安居竟
   居竟法                                   │
270受眾法271往眾會法272受眾法273受眾上      │261眾262入眾263安居中264安居中上座
   座法                                     │
274說波羅提木叉法                           │265布薩266說戒
275說波羅提木叉人法276僧會法                │267說戒者268說戒上座
277上座法278中座法279下座法                 │269上座270中座271下座
280上中下座法                               │
281浴室法282浴室洗法283浴室上座法           │272浴室273洗浴274浴室上座
284和上法285共行弟子法                      │275和上276共行弟子
286阿闍黎法287近行弟子法                    │277阿闍黎278近住弟子
288沙彌法                                   │279沙彌

289出力法                                   │280治罪
290隨後比丘法291常入出家比丘法292至家       │281後行比丘282入家283入白衣舍284入家坐285
 法293住家法294住家上座法                   │   白衣家上座
295共語言法296息法                          │286共語287消息
297漉水囊法298經行法                        │291漉水囊290經行
299虛空法                                   │288空中
                                            │289迦絺那292下風
300便利法301近廁法302廁板法303廁上座法      │293入廁294廁邊295廁屣296廁上座
304拭法305洗處法306近洗處法307洗處板法      │304籌草297洗298大行已洗手處299洗處
308洗處上座法                               │
309小便處法310近小便處法311小便處板法       │300小便301小便處302小便屣303小便上座
   312小便處上座法                          │
313唾法                                     │305唾
314唾器法315缽支法                          │306器
316齒木法317擿齒法                          │307齒木308擿齒

318刮舌法                                   │309刮舌
319擿耳法                                   │310挑耳
           (「行法竟」)                   │311威儀(不威儀)
                                            │312三聚

說一切有部「摩得勒伽」的兩種譯本,如上所列,論題(律母)雖偶有增減,解說或小有出入,但大體上,可說是完全一致的。說一切有部的毘尼的摩得勒伽,是分為三部分的。如『十誦律』本126項下,注「具足戒竟」(23)。217項下,注「法部竟」(24)。318項下,注「行法竟」(25)。毘尼的摩得勒伽,分為三部分,也如『毘尼摩得勒伽』卷六(大正二三‧六〇五上)說:

「云何三聚?謂受戒聚、相應聚、威儀聚」。

「三聚」,是摩得勒伽末了的總結。一、「受戒聚」upasaṃpadā-khandha,如上說「具足戒竟」,從最初的「受具戒」得名。這一聚,《十誦律》本為一二六項目;『毘尼摩得勒伽』本為一二〇項目。二、「相應聚」Saṃyukta-khandhaka:隨義類而編為一類一類的,稱為相應,為古代集經、集律分類的通稱。《十誦律》本為九一項目(注名「法部」);『毘尼摩得勒伽』本為八六項目。三、「威儀聚」Ācāra-khandha:威儀就是「行法」。《十誦律》本為一〇一項目;『毘尼摩得勒伽』本為一〇〇項目。末附「威儀」與「三聚」──兩目,是這一部分及全部的總結,是《十誦律》本所沒有的。說一切有部本的「摩得勒伽」,大概是:初聚為一二〇項目;次聚為八〇項目;後聚為一〇〇項目。前二聚的總和(二〇〇),為第三聚(一〇〇)的一倍。在傳誦中略有增減,成為現存譯本的形態。

註解:

[註 34.001]《十誦律》卷四八(大正二三‧三四六上──三五二中)。

[註 34.002]《十誦律》卷四八──五一(大正二三‧三五二中──三七三下)。

[註 34.003]『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七(大正二三‧六〇七上──六一〇下)。

[註 34.004]《十誦律》卷五一(大正二三‧三七三下──三七八下)。

[註 34.005]『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一(大正二三‧五六四下──五六九中)。

[註 34.006]《十誦律》卷五二──五三(大正二三‧三七九上──三九七上)。

[註 34.007]『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一──二(大正二三‧五六九下──五七九中)。

[註 34.008]《十誦律》卷五四──五五(大正二三‧三九七上──四〇五上)。

[註 34.009]『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三(大正二三‧五七九中──五八二中)。

[註 34.010]《十誦律》卷五五(大正二三‧四〇五上──四〇九下)。

[註 34.011]『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七(大正二三‧六〇五上──六〇七上)。

[註 34.012]《十誦律》卷五六──五七(大正二三‧四一〇上──四二三中)。

[註 34.013]『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五──六(大正二三‧五九三中──六〇五上)。

[註 34.014]《十誦律》卷五七(大正二三‧四二三中──四二四中)。

[註 34.015]《十誦律》卷五七──五九(大正二三‧四二四中──四四五下)。

[註 34.016]『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三──五(大正二三‧五八二中──五九三中)。

[註 34.017]《十誦律》卷六〇(大正二三‧四四五下──四五〇上)。

[註 34.018]《十誦律》卷六〇──六一(大正二三‧四五〇上──四五六中)。

[註 34.019]《十誦律》卷六一(大正二三‧四五六中──四七〇中)。

[註 34.020]『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七(大正二三‧六一〇下──六一一中)。

[註 34.021]『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八──一〇(大正二三‧六一一中──六二六中)。

[註 34.022]『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五(大正二三‧五九三中──五九四上)。

[註 34.023]《十誦律》卷五六(大正二三‧四一四下)。

[註 34.024]《十誦律》卷五六(大正二三‧四一七下)。

[註 34.025]《十誦律》卷五七(大正二三‧四二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