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五節 其他各部

第五節 其他各部

第一項 天宮事‧餓鬼事

『小部』的內容,已說到八部,還有七部,是『餓鬼事』與『天宮事』,『佛種姓』與『所行藏』,『無礙解道』與『義釋』,『小誦』。

『天宮事』Vimānavatthu,是『小部』的第六部,分七品,共八五事。『餓鬼事』Petavatthu,為『小部』的第七部,分六品,五一事。這兩部偈頌集,體裁與意義,都非常一致。形容生天的幸福,敘述餓鬼的悲慘的苦報;在善因樂果,不善因苦果的信仰中,勉以道德的訓誨,布施供養的鼓勵。

印度民間,有著普遍的信仰,就是天(神)與餓鬼,是人類所能見到的,在我們住處的遠處,或山間河邊。在行路時,可能因迷路而見到了天與鬼。北方所傳:僧護Saṃgharakṣita從海道歸來,因迷路而見餓鬼(1),億耳Śroṇa-koṭikarṇa也是這樣的,因迷道而見到餓鬼(2)。『餓鬼事』也說Piṅgala 王,因迷道而見餓鬼(3)。『天宮事』說:摩竭陀Magadha與央伽Aṅga的商人們,在辛頭Sindhu、輸毘羅Sovīra地方,見到了屬於毘沙門Vessavaṇa的Serissaka夜叉(4)。見鬼與見天的傳說,與業報的思想相結合。『雜阿含經』中,見天子、天女而互相問答,或佛弟子生天而來人間見佛,為「八眾誦」(「祇夜」)的一部分。關於餓鬼,在『雜阿含經』中,目犍連Mahāmaudgalyāyana見到許多鬼,因勒叉那Lakkhaṇa問,而在佛前記說餓鬼的業因(5)。這一類餓鬼事,也被記入《銅鍱律‧經分別》的第四波羅夷中(6)。『雜阿含經』的天事、鬼事,或是長行(餓鬼都是長行),或有問答的偈頌。如『天宮事』、『餓鬼事』那樣的偈頌集,沒有傳譯到中國來,但有長行的餓鬼事三種。一、傳說為安世高譯的(大概是兩晉的失譯本)『佛說鬼問目連經』,凡一七事(7)。二、晉法顯(西元四一六頃)譯『佛說雜藏經』一卷。「雜藏」,顯然與『小部』相近,但可能屬於化地部Mahīśāsaka等。『雜藏經』中,鬼問而目連答的,一七事,與『鬼問目連經』相當。次天事四:一與三,目連問而天答。二與四,體裁略有不同。末後,還有些不同體例的問答(8)。『佛說雜藏經』,是以餓鬼事為主的,更附以其他的問答。三、東晉失譯的『餓鬼報應經』,凡三五事;前二部的一七事,大多包含在內(9)。這三部,都是餓鬼事,體裁簡明。此外,如僧護所見的餓鬼──五六事,佛為他解答往昔的業因;億耳所見的餓鬼,都已成為「譬喻」,重於業報的「譬喻」了。

『餓鬼事』的成立,比『天宮事』要早些。鬼與低級的天──屬於四王天下的夜叉等,也稱為鬼;「有財鬼」的富樂,與天福是相近的,是可攝屬於鬼的。鬼趣的業報,(阿含)經律中早有部類的傳述;而天(神),如「八眾誦」──「有偈品」,重於問答法義,只偶然的敘述他的容色與福樂。如『餓鬼事』的一七、三七、三九事,與『天宮事』的八三、八四、五二,完全相同。而『餓鬼事』二八──「造車鬼」,也應該是天(神)。法顯譯的『雜藏經』,也附說天事四則。所以,「餓鬼事」是早成部類,而「天事」起初是附屬於「餓鬼事」的。經律所傳的(巴利文所傳的相同)餓鬼事,是長行,業因是目連說的。漢譯與餓鬼有關的三部經,也都是長行,都是目連說的,這是繼承原始佛教的傳說而集成的。銅鍱部Tāmraśāṭīya所傳的『餓鬼事』,有些是有古老傳說作依據的(10)。然作為偈頌,更作成與『餓鬼事』相對的『天宮事』,不能不說是後起的。在『小部』諸聖典中,與『譬喻』的情形相近。

註解:

[註 96.001]『因緣僧護經』(大正一七‧五六五下──五七二中)。

[註 96.002]《十誦律》卷二五(大正二三‧一七八上──一八〇中)。『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事』卷上(大正二三‧一〇四八下──一〇五一中)。

[註 96.003]『餓鬼事』(南傳二五‧八七──九四)。

[註 96.004]『天宮事』(南傳二四‧五五〇──五五八)。

[註 96.005]『雜阿含經』卷一九(大正二‧一三五上──一三九上)。『相應部』「勒叉那相應」(南傳一三‧三七七──三八七)。

[註 96.006]《銅鍱律‧經分別》(南傳一‧一七五──一八〇)。

[註 96.007]『佛說鬼問目連經』(大正一七‧五三五中──五三六中)。

[註 96.008]『佛說雜藏經』(大正一七‧五五七中──五六〇中)。

[註 96.009]『餓鬼報應經』(大正一七‧五六〇中──五六二中)。

[註 96.010]『餓鬼事』六「食兒鬼」,二四「無耳犬鬼」等,都與漢譯所傳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