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三節 優波提舍‧摩呾理迦‧阿毘達磨

第三節 優波提舍‧摩呾理迦‧阿毘達磨

第一項 優波提舍

論書的性質與意趣,是複雜而又多變的,這可以從論書的通名去理解出來。一般論書,古來有優波提舍、摩呾理迦、阿毘達磨──三名。這不同名稱的論書,到底是怎樣的呢?先說優波提舍:

優波提舍Upadeśa,或音譯為優婆提舍,鄔波第鑠;義譯為說義,廣演,章句等,以「論議」為一般所通用。優波提舍為十二分教(十二部經)的一分;他的性質,『大毘婆沙論』重在論議;『大智度論』重在解義;『瑜伽師地論』作為一切論書的通稱。

一、『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〇中)說:

「論議云何?謂諸經中,決判默說、大說等教」。

「又如佛一時略說經已,便入靜室,宴默多時。諸大聲聞共集一處,各以種種異文句義,解說佛語」。

『大毘婆沙論』有二解:第一解為「決判默說、大說等教」,意義極不明顯。考『增一阿含經』,「有四大廣演之義」(1)。與此相當的『增支部』,名為Mahāpadesana(摩訶波提舍)(2)。這是決判經典真偽的方法:如有人傳來契經,不論是一寺的傳說,多人或某一大德的傳說,都不可輕率的否認或信受。應該集合大眾來「案法共論」,判決他是佛說或非佛說,法說或非法說,以維護佛法的純正。『毘尼母經』作「大廣說」,並說:「此法,增一經中廣明」(3)。漢、巴共傳的『增一經』,及『毘尼母經』所說的「大廣說」,就是摩訶優波提舍。說一切有部的傳說,略有不同,如『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六(大正二三‧五九八上)說:

「何以故名摩訶漚波提舍?答:大清白說。聖人所說依法故,不違法相故,弟子無畏故,斷伏非法故,攝受正法故:名摩訶漚波提舍。與此相違,名迦盧(黑)漚波提舍」。

說一切有部,分為白廣說,黑廣說,也見於『毘尼母經』:「薩婆多說曰:有四白廣說,有四黑廣說。以何義故名為廣說(優波提舍)?以此經故,知此是佛語,此非佛語」(4)。『顯宗論』也說:「內謂應如黑說、大說契經,所顯觀察防護」(5)。這可見,優波提舍是決判大(白)說及黑說的。所以『大毘婆沙論』的「決判默說、大說等教」,「默說」顯然是「黑說」的訛寫。這是大眾的集體的詳細論議,所以稱為「廣說」──優波提舍。

第二解的意義,極為明顯。佛的大弟子們,「共集一處」,對於佛的略說,各各表示其意見。在『阿含經』中,這種形式的論義,也是常見的。前一解是共同論議,決判是非;這是共同論議,發表各人的意見。雖然性質不同,而採取集體論議的方法,是一樣的。這種集體論議的方式,可以上溯到佛的時代;而為初期佛教集成經律的實際情形。共同論定的,多方解說而公認為合於佛意的;這種集體論議的契經,名為優波提舍。

二、『大智度論』對於優波提舍的解說,有次第的三說,如『論』卷三三(大正二五‧三〇八上)說:

「論議經者,答諸問者,釋其所以」。

「又復廣說諸義,如佛說四諦,何等是四?……如是等問答廣解其義,是名優波提舍」。

「復次,佛所說論議經,及摩訶迦旃延所解修多羅,乃至像法凡夫如法說者,亦名優波提舍」。

第一說,優波湜舍是問答解義。這不是一般的問答,而是「釋其所以」然。如佛說「法無有吾我」偈,某比丘起而請問,佛就為他釋義(6)。第二說,是「廣解其義」。第三說,不但佛說的論議經──上說的二類,就是摩訶迦旃延Mahākātyāyana所造的解經論,以及末世凡夫所有的如法論說,都是優波提舍。摩訶迦旃延的解經,是一向被佛教界推重的。『成實論』也說:「摩訶迦旃延等諸大智人,廣解佛語。有人不信,謂非佛說。佛為是故說論(議)經,經有論故,義則易解」(7)。「廣解佛語」,應就是『蜫勒』之類。這第三說,是總攝佛所說的論議,佛弟子說的,末世論師說的,一切都屬於優波提舍了。

三、『瑜伽師地論』對優波提舍的解說,近於『大智度論』的第三說,而範圍更廣。如『論』卷二五(大正三〇‧四一九上)說:

「云何論議?一切摩呾理迦,阿毘達磨,研究甚深素怛纜藏,宣暢一切契經宗要,名為論議」。

『瑜伽師地論』,分論書為摩呾理迦、阿毘達磨;而這二類,又總稱為鄔波第鑠。這樣,鄔波第鑠是一切論書的通稱了。

優波提舍的本義,是共同論議,共同釋義。共同論議,經與律都稱之為「摩訶漚波提舍」──大論議。共同釋義,漸被解說為個人的解釋佛說。或是文句的解釋,或是經義的闡釋。『大智度論』與『成實論』,特別提到「論議第一」的大迦旃延,也就是重於解說契經。如『大智度論』說:「脇比丘……作四阿含優波提舍,於今大行於世」(8)。『大唐西域記』說:「五百賢聖,先造十萬頌鄔波第鑠論,釋素怛纜藏。次造十萬頌毘奈耶毘婆沙論,釋毘奈耶藏。後造十萬頌阿毘達磨毘婆沙論,釋阿毘達磨藏」(9)。毘奈耶與阿毘達磨的解釋,稱為毘婆沙;而經的解釋,卻稱為鄔波提鑠(優波提舍)。優波提舍是契經的釋論,成為西元二、三世紀的一般意見。

說一切有部,是重阿毘達磨的;經部是重摩呾理迦的。大乘瑜伽者,從說一切有部、經部的思想中脫穎而出,取著總貫和會的態度。這應該是『瑜伽師地論』,以鄔波第鑠統攝阿毘達磨、摩呾理迦的原因吧!

註解:

[註 7.001]『增一阿含經』卷二〇(大正二‧六五二中)。

[註 7.002]『增支部』「四集」(南傳一八‧二九三──二九七)。

[註 7.003]『毘尼母經』卷四(大正二四‧八一九下──八二〇中)。

[註 7.004]『毘尼母經』卷四(大正二四‧八二〇上)。

[註 7.005]『顯宗論』卷一(大正二九‧七七八中)。

[註 7.006]『雜阿含經』卷三(大正二‧一六下)。

[註 7.007]『成實論』卷一(大正三二‧二四五中)。

[註 7.008]『大智度論』卷九九(大正二五‧七四八下)。

[註 7.009]『大唐西域記』卷三(大正五一‧八八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