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四項 大德法救的菩薩觀

第四項 大德法救的菩薩觀

再來論究法救Dharmatrāta的菩薩思想。法救對菩薩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大毘婆沙論』論到菩薩入滅盡定,阿毘達磨論者,以為菩薩是異生,沒有無漏慧,所以不能入;有以為菩薩遍學一切法,所以能入。大德卻這樣說(1)

「菩薩不能入滅盡定。以諸菩薩雖伏我見,不怖邊際滅,不起深坑想,而欲廣修般羅若故,於滅盡定心不樂入,勿令般若有斷有礙,故雖有能而不現入──此說菩薩未入聖位」。

大德的意思是:對於止息自利的滅盡定,菩薩不是不能入,而是為了廣修般若而不願入。這是為了佛道而廣修般若,不求自利的止息;重視般若的修學,深合於菩薩道的精神。

如論到菩薩的不入惡趣,阿毘達磨者以為:三阿僧祇劫修行中,有墮入惡趣的可能。要到修相好業,才決定不墮(2)。有的以為:菩薩乘願往生惡趣(3)。大德的見解,非常卓越。如『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八(大正二八‧七七九下)說:

「尊曇摩多羅作是說:(菩薩墮惡道)此是誹謗語;菩薩方便不墮惡趣。菩薩發意以來,求坐道場,從此以來,不入泥犁,不入畜生、餓鬼,不生貧窮處裸跣中。何以故?修行智慧,不可沮壞。復次,菩薩發意,逮三不退法:勇猛,好施,智慧,遂增益順從,是故菩薩當知不墮惡法」。

菩薩是發心以來,就不墮惡趣的。這由於得三種不退,主要是智慧的不可沮壞。大德對菩薩道的般若,那樣的尊重,修學,是應有一番深切理會的。他在泛論不墮惡趣時,如『大毘婆沙論』卷三二(大正二七‧一六五上)說:

「大德說曰:要無漏慧覺知緣起,方於惡道得非擇滅,離聖道不能越諸惡趣故」。

毘婆沙師責難說:「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趣,豈由以無漏慧覺知緣起」?但這並不能難倒大德。因為大德的見地,不是九十一劫以來不入惡趣,而是菩薩發心以來,就不入惡趣。對於滅盡定,菩薩能入而不願入(依『般若經』說,入滅盡定是易墮二乘的)。對於惡趣,菩薩沒有得非擇滅,可能入而卻不會入。這都是與聲聞道不同的。菩薩的特勝,因為他還是凡夫。凡夫而有超越聲聞聖者的力量──不入滅定,不墮惡道,這是值得欽仰的!同樣的,菩薩不是不起惡尋思,一直到菩提樹下,還起三種惡尋。但這如滴水的落於熱鐵上一樣,立刻就被伏除;菩薩真是不放逸者(4)!大德法救這樣的闡明了菩薩的真面目,無怪乎僧叡的『出曜經序』,要稱法救為菩薩了。

註解:

[註 45.001]『大毘婆沙論』卷一五三(大正二七‧七八〇上)。

[註 45.002]『大毘婆沙論』卷一七六(大正二七‧八八七上)。

[註 45.003]『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下)。

[註 45.004]『大毘婆沙論』卷四四(大正二七‧二二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