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三節 被稱為分別論者的犢子部

第三節 被稱為分別論者的犢子部

第一項 犢子系與說一切有部

犢子部立三種涅槃: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毘婆沙師評破他,稱之為「分別論者」(1)。「分別」,本為阿毘達磨的標幟,上座系的獨到學風。由於現在有派,自稱「分別說者」,因而三世有派,漸形成「說一切有」,以為對立。分別說者雖是上座部中的現在有派,但是說一切有部的對立者,所以毘婆沙師,也泛指說一切有部以外的上座別系為分別論者。這樣,犢子部也被稱為分別論者了。或可以這樣說:犢子部所宗奉的根本阿毘達磨,雖誦本不同,而與分別論者(印度本土的,如法藏部等)一樣,都是『舍利弗阿毘達磨』。

犢子部與說一切有部,都是從上座部中,三世有派再分化而獨立的。犢子部與說一切有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據『部執異論』,說一切有與犢子部,先後分出,在佛滅三百年中(2)。據『善逝教明法生寶藏史』(3):佛滅一百三十七年,佛教界有五事諍論,一直延續了六十三年。直到上座犢子Vātsīputra比丘出來方息諍。這意味著犢子部的成立,也是佛滅三百年初。當阿育王Aśoka時代,分別說系已獨立。那時,西方摩偷羅Mathurā中心的佛教,主要為分別說系脫出後的上座部──三世有派,為說一切有與犢子的母部。其後,或西北移往罽賓Kaśmīra,或發展於恒河Gaṅgā上流,這才逐漸的,分化為說一切有與犢子──二部。犢子部與說一切有部,思想是非常接近的。出於同一母部(「先上座部」),而又孕育於同一學風中,所以相同的極多。犢子部的獨立,比之『發智論』的集成(阿毘達磨論系的說一切有,傳說因此而成立),多少遲一些。

『大毘婆沙論』卷二(大正二七‧八中)這樣說:

「謂彼(犢子部)與此(說一切有部),所立義宗,雖多分同而有少異。謂彼部執:世第一法,唯以信等五根為性。諸異生性,一向染汙,謂欲界繫見苦所斷十種隨眠為自性故;隨眠體是不相應行。涅槃有三種,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立阿素洛為第六趣。補特伽羅體是實有。彼如是等,若六若七,與此不同,餘多相似」。

『大毘婆沙論』集成的時代,犢子部與說一切有部的宗義,差別還是不太多的,這可以想見其關係的親密。傳為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創說的「九十八隨眠」,犢子部是採用了(4)。『發智論』立「異生性」,或者評論為雜有外道的思想(5),犢子部也立異生性(6)。犢子部與說一切有部的『發智論』有關,更可從二部初期的異義來說明。

一、由於『發智論』的新義,引起二部的對立。如世第一法以五根為性,犢子部本同於舊阿毘達磨論師(7)。『發智論』修正為「心心所法為性」,這才彼此差別了。又犢子部立:「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為離欲,非見所斷」(8)。這本是阿毘達磨的舊說,『品類論』也還是這樣說。『發智論』的「結蘊」「不善納息」,立二門:1.見修五斷分別,2.見修二斷分別。在五斷分別門,就是一般說的,八十八隨眠見所斷,十隨眠修所斷。二斷分別門,以為:除非想非非想處以外的八十八隨眠,也是異生修所斷的。這是說:如異生離欲染(及色、三無色)時,不但斷修惑,也斷欲界的見惑(9)。『大毘婆沙論』評為:「此文(二斷分別門)是了義,彼(『品類論』)文是不了義」(10)。顯然的,『發智論』創立新義,而舊義──八十八見所斷,也還被保存。犢子部不同於說一切有部,實只是不同於新義而已。二、『發智論』的新義,犢子部相近而多少不同。如『發智論』立異生性,是「三界不染汙心不相應行」(11);而犢子部說:「異生性是欲界繫,是染汙性,是見所斷,是(不)相應行蘊攝」(12)。『發智論』立五部隨眠,說業也通五部;犢子部更說:「所得異熟亦通五部」(13)。這就與『發智論』差別了。三、『發智論』撰集時,西方上座系,本有不同的異說,所以『發智論』主,特別以問答來論定。這其中,就有犢子部所取的。如世第一法通色無色界繫(14),一眼見色(15),涅槃通於學無學非學非無學(16),音聲是異熟果(17)。『發智論』主一一確定了正義,那異義也自然形成異部了。

犢子部與說一切有部的根本異義,是實有不可說的補特伽羅。在『發智論』主的心目中,補特伽羅無實,在佛法內部,是毫無問題的,並沒有如五事惡見那樣的痛加破斥(到『識身論』,才論破補特伽羅)。大概犢子部那時還沒有別立宗風,所以『發智論』沒有論到。另一主要的差別,是有關修行的次第。今依『異部宗輪論』(18),對立二部的異義如下:【圖片

 ┌───────┐      ┌───────┐
 │說 一 切 有 部│      │犢  子  部│
 └───────┘      └───────┘
      ┌─煖       忍────┐
      │ 頂       名    │
 四加行位─┤              ├─四善根位
      │ 忍       相    │
      └─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

      ┌─苦法忍     苦法智─┐
      │ 苦法智     苦觀智 │
      │ 苦類忍──┬──苦類智 │
 十六現觀─┤ 苦類智──┘      ├──十二現觀
      │ 集四      集三智 │
      │ 滅四      滅三智 │
      └─道四      道三智─┘

十六現觀,『發智論』已經成立,這是依經說漸見四諦而安立的。犢子部立十二現觀(其後經部立上下八現觀),只是開合不同,而根本的原則,是一樣的。關於四加行位(四順抉擇分善根),『發智論』僅論到世第一法、頂、煖──三事,還沒有明確的組立。煖、頂、忍、世第一法的完整建立,應出於妙音Ghoṣa等。犢子部立忍、名、相、世第一法,雖不全同於說一切有部,但也立四位。這可以論斷為:犢子部與說一切有部,孕育於同一學風,而能獨抒機運的一派。等到確立不可說我,成立自宗的修行次第,這才明顯的與『發智論』系分化,完成獨立的宗派形態。

註解:

[註 83.001]『大毘婆沙論』卷三三(大正二七‧一六九上)。

[註 83.002]『部執異論』(大正四九‧二〇上)。『十八部論』,同。奘譯『異部宗輪論』,說一切有部,於佛滅「三百年初」分出(大正四九‧一五中)。

[註 83.003]『善逝教明法生寶藏史』(抄),見寺本婉雅譯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附錄」(三九九──四〇〇)。

[註 83.004]『大智度論』卷七(大正二五‧一一〇中)。

[註 83.005]『成實論』卷七(大正三二‧二八九下)說:「有諸論師習外典故,造阿毘曇,說別有凡夫法(異生性)等」。

[註 83.006]『大毘婆沙論』卷二(大正二七‧八中)。

[註 83.007]『大毘婆沙論』卷二(大正二七‧七下)。

[註 83.008]『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六下)。

[註 83.009]『發智論』卷三(大正二六‧九三〇上──下)。

[註 83.010]『大毘婆沙論』卷五一(大正二七‧二六六下)。

[註 83.011]『發智論』卷二(大正二六‧九二九上)。

[註 83.012]『大毘婆沙論』卷四五(大正二七‧二三一中)。原文作「是相應行蘊攝」。依同『論』卷二(大正二七‧八中)所說:「諸異生性,一向染汙,謂欲界繫見苦所斷十種隨眠為自性故;隨眠體是不相應行」。知道應改為「不相應行蘊攝」。

[註 83.013]『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一(大正二七‧六二九上)。

[註 83.014]『大毘婆沙論』卷三(大正二七‧一四上)。

[註 83.015]『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大正二七‧六一下)。

[註 83.016]『大毘婆沙論』卷三三(大正二七‧一六九上)。

[註 83.017]『大毘婆沙論』卷一一八(大正二七‧六一二下)。

[註 83.018]『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六中──下)。並參考『三法度論』卷上(大正二五‧一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