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五節 訶黎跋摩的成實論

第五節 訶黎跋摩的成實論

第一項 論主訶黎跋摩

說一切有部中,深受阿毘達磨論風影響的譬喻師,改宗現在有,開展為經部譬喻師。論理精密,取反阿毘達磨的立場。對於當時的佛教界,發生了巨大的影響。新興的經部譬喻師說,如上已有所申述。此外,訶黎跋摩Harivarman的『成實論』,婆藪跋摩Vasuvarman的『四諦論』,都是通過經部而不限於經部的,對經部譬喻師的旁枝與末流,再為分別的論述。

『成實論』主訶黎跋摩,譯義為「師子鎧」,或「師子胄」。玄暢的『訶黎跋摩傳』說:「佛泥洹後九百年出」(1)。僧叡的『成實論序』說:佛「滅度後八百九十年」(2);嘉祥與均正,都是承用此說的(嘉祥『大乘玄論』作七百年,應是訛寫)。依古代的傳說,訶黎跋摩比「八百年出世」的提婆Āryadeva遲一些。『薩婆多部記』,訶黎跋摩列於婆藪盤頭Vasubandhu以前(3)。所以,訶黎跋摩為提婆與(古)世親間的大師。依北方第二期所傳的佛滅年代(佛滅為西元前五四〇頃)來推算,訶黎跋摩為西元三、四世紀間的大師。

訶黎跋摩是中天竺人,為鳩摩羅陀Kumāralāta弟子,如說:

「罽賓小乘學者之匠鳩摩羅陀上足弟子」(4)

「為薩婆多部達摩沙門究摩羅陀弟子」(5)

這位鳩摩羅陀,傳說為薩婆多部,所以有人以為,不是經部本師鳩摩羅陀,而另有其人。然在實際上,『成實論』是經部異師;而鳩摩羅陀,也見於『薩婆多部記』。所以,雖說薩婆多部鳩摩羅陀,仍不妨是經部本師。譬喻師本為說一切有部的一系;鳩摩羅陀是譬喻師獨立而成經部的創始者,被推為經部本師,而自己從薩婆多部中來。那末,說他是薩婆多部,有什麼不對呢?從傳說的時代來說,訶黎跋摩還不能是鳩摩羅陀及門弟子,如說是經部譬喻系的學者,就差不多了。從西方傳來中國的傳說,每以思想的承受為及門弟子;古代的傳說,是不能過於拘泥的。窺基說:「成實論師名師子胄,本於數論法中出家」(6)。這並無古代的傳說為據,也與『傳』說的「跋摩抽簪之始,即受道吾黨」(說一切有部)不合。這不過因論義的部分相合,而作出這樣的推論。玄奘門下,慣常作此等說,如說清辯Bhavya「外示僧佉之服」(7)

『訶黎跋摩傳』,有幾句重要的話,如『傳』(大正五五‧七八下)說:

「時有僧祇部僧,住巴連弗邑,並遵奉大乘,云是五部之本。……要以同止。遂得研心方等,銳意九部」。

巴連弗邑Pāṭaliputra,就是華氏城。這是笈多Gupta王朝的首都;那時也就是笈多王朝創立的前後。語黎跋摩不滿說一切有部的法相,離開北方而回到華氏城,與僧祇部──大眾部的僧眾共住,進一步而研究方等──大乘。大眾部多數是兼學大乘的。訶黎跋摩學出於北方,而能不為說一切有系──論宗與經部所拘,貫通大眾、分別說系,直接大乘;從這修學的歷程中,可以得到適當的解說。據『傳』說:訶黎跋摩曾難破勝論外道,而受到當時國王的尊敬。

訶黎跋摩的著作,就是『成實論』。論分五聚──揵度:「發(引論)聚」,「苦諦聚」,「集諦聚」,「滅諦聚」,「道諦聚」。凡二百二品,分十六卷。鳩摩羅什Kumārajīva在秦弘始十三、十四年(西元四一一──四一二)譯出,曇影筆受(曇影,或誤寫為曇晷,因而或誤傳曇影與曇晷為二人)。『成實論』對於中國南朝的佛教,曾發出異樣的光輝。齊、梁二代,就是『成實論』師的黃金時代。

註解:

[註 105.001]『出三藏記集』卷一一(大正五五‧七八下)。

[註 105.002]『三論玄義』(大正四五‧三下)。

[註 105.003]『出三藏記集』卷一二(大正五五‧八九中)。

[註 105.004]同上2。

[註 105.005]同上1。

[註 105.006]『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大正四五‧二九七下)。

[註 105.007]『大唐西域記』卷一〇(大正五一‧九三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