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增註本)-佛得不動身

佛得不動身,悲願化三有,示淨或示穢,咸令入涅槃。

三、化身:化身是為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而現起的佛身。依法身而起法性所流身,如依太陽而有光與熱;光與熱遍一切處,但不能離於太陽。化身卻不同了,如水中的月影一樣,只是經水的反映而現起月的影子。法身「佛」是常住的,沒有來去,也沒有出沒,所以說「得不動身」。但由「悲願」所熏發,為了「化」度「三有」眾生,能無功用地現起化身,有來有去,有生有沒,如長者入火宅那樣。化身的化導眾生,示現的佛身,有高大身──千丈,百丈,或者丈六身。示現的壽命,或千劫,百劫,或八十歲。「示」現的國土,或是「淨」土,「或示」現「穢」土。雖然,圓滿報土,遍一切處,只要眾生的智慧增進,什麼地方,當下就是圓滿的淨土。如娑婆世界是穢土,但在螺髻梵王看來,是寶莊嚴淨土。如極樂世界,也是化土,但依《淨土論》說,如圓修五門成就──智慧,慈悲,方便迴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圓滿報土。但約適應部分眾生的善根成熟而現起來說,凡國土而可說東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壽與佛身的長短,可說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化身佛為什麼示現這些差別呢?因眾生根性不同,有的應以苦切語:三惡道是這樣的苦,眾生界是這樣的苦,能因此發心修行,這是折伏門。有的應以愛語:這麼清淨,那麼自在,就肯發心修行,這是攝受門。化身佛就是以這折、攝二門來成就眾生的。隨機適應,如藥能治病,就是妙藥,所以不應該生優劣想。如釋迦佛出穢土,彌勒佛出淨土,佛法並沒有什麼差別。又如穢土修行不容易,佛勸人往生淨土,容易成就。但《維摩詰經》,《無量壽佛經》卻說:穢土修行一日,勝於在淨土修行百歲,穢土比淨土修行更容易(132)。又如經中,釋迦佛讚歎淨土,使大眾羨慕,而淨土菩薩來參加釋迦佛的法會,淨土佛總是告誡大眾,不要生輕慢心。所以,這是佛的悲願,應化三界眾生的二大方便,目的都是「令入涅槃」,出離生死,同歸佛道。

註解:

[註 5.132]《大阿彌陀經》卷下(大正一二‧三三八中)《維摩詰所說經》卷下(大正一四‧五五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