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lushch on Sun, 2022-10-30 19:42
如石法師評論印順導師文章之反思
呂勝強
目次
一、引言
二、導師面對評論之態度
三、導師回應評文舉隅
四、對於如石法師之評論內容,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Submitted by lushch on Fri, 2022-10-14 14:09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感言(2001/03/31於中央研究院)
今天是為導師九十六歲生日祝壽所舉辦的研討會,在此我有三點感想:
Submitted by lushch on Thu, 2022-10-13 19:36
「三法印與生活」(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南區大專佛學講座講題綱要)
一、三法印在佛法上之意義
(一)三法印是因緣法之展現──最能彰顯佛法特質之標竿,乃檢驗判定真實佛法之準繩。
(二)代表理性求知精神與經驗實證主義之終極融合(思擇與現觀合一)────契合新時代之脈動與精神。
(三)自我理想實現(心靈淨化、人格昇華)之三大法寶。
二、三法印在生活上之啟示──提供平衡和諧的人際關係及健康的生活態度。
(一)諸行無常法印(「微觀」面對現實生活問題)
1、建立永不失望的信心──當前匱乏狀況,得以修正改善之可能。
2、新新非故、創造性之生命動力論──從零出發,不停止的學習。
3、培養敏銳的覺醒觀察力──如實面對缺陷不完美之生活環境。
(二)諸法無我法印(「宏觀」的面對現實生活問題)
1、生命是生理與心理以及人、事、時、地、物之互動關係(網路)。
2、擴大視野宏(鉅)觀一切,消除「見樹不見林」之不正確觀察方法。
Submitted by lushch on Thu, 2022-10-13 19:21
判定佛法真實義之準繩──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前 言
根源於佛陀自覺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傳,為了有益於人心,為了(部份或澈底)解決世間的苦痛,法門競出:或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或說「世間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說「不淨觀是甘露門」;或說「無我我所離貪瞋癡」,真是波瀾壯闊,浩瀚無涯。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即在契機(適應不同根機)的原則下,將一切法門(不論是主張空或有)以四種悉檀(宗趣、教法)加以統攝,並以「第一義悉檀」許為真實而不可破壞的究竟了義。
Submitted by lushch on Thu, 2022-10-13 12:38
略談龍樹中論的復古精神及中觀思想在現代生活的省思
龍樹菩薩在印度、中國及西藏佛教史上有不朽的地位,其深邃的智慧及熱烈的宗教生命,受到後人高度的讚揚,在過去的歷史中,龍樹的思想曾被熱烈的討論並遵循著。如今的學佛者似乎已漸不與聞其宗風,尤其是其劃時代的偉大著作──《中論》,一般人對之,頗有誤閡之感。古代的思想對於今人,在理解上或有時空的隔礙,不過《中論》對於國人,幾乎已被定型為「艱澀難解」,這是非常可惜的。尤其,近代西方學者以邏輯或哲學之純學術立場來研究《中論》,似乎透露出「不透過《中論》梵文原典的研究,不足以探究其真義」之異樣音聲,於是《中論》被禁制在學術界的象牙塔中(筆者意指缺乏宗教之實踐性,並非貶斥學術),一般佛教徒似乎也僅能遠眺「龍樹之門牆,不得其門而入」。筆者願意從宗教的立場,在尊重學術的前提下,略為條述《中論》與阿含在思想上的關涉,並提供中觀思想在現代生活中所扮演的心靈救濟之道。
一、《中論》的復古精神(與阿含之關涉)以離邪見為主
Submitted by lushch on Fri, 2022-10-07 22:23
參訪(五):二OO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嘉義妙雲蘭若)
(發問前所呈閱的書面問題檢附如下,此外,感謝明聖法師慈悲,鼓勵我多問。現場尚有「妙雲蘭若」住持慧理法師及德涵法師在座。)
編按:導師於二OO二年已屆九秩晉七嵩壽,其精神力比以往更顯消退,回答的內容愈發簡短。
【書面問題】
弟子二十年前即探索「人菩薩行」之實踐與「緣起」之因果關係,曾於三年前(導師九四嵩壽之『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撰寫報告〈人菩薩行的理論與實踐〉以證成其「如理性」與「可行性」,試圖回應教界(尤其是南傳佛教之行者)之質疑。惟其中尚有如下疑義,亟待導師親予開示:
一、「無生法忍菩薩」的定義若如《大智度論》以下所說的,恐怕不能證成:「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之「佛在人間」結論:
(一)《大智度論》卷二七,大正二五冊第二六一頁下:
Submitted by lushch on Fri, 2022-10-07 11:51
參訪(四):二OO一年七月十六日(台中華雨精舍)
由於如石法師所寫〈台灣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的綜合省思〉乙文,讀完後,引發一些感想:也就是「人間佛教」的學習者應如何自我反省與努力,特別赴台中請示 導師。
問:……有些學禪的法友相當敬重導師的德風,但是對於導師的不能同情「中國禪宗」,他們覺得深深遺憾與不解,他們質疑:「中國禪宗史上,難道沒有真正開悟解脫的嗎?為什麼導師在著作中(他們參訪導師本人時,並不覺得),似乎沒有能夠給予中國禪(在第一義上)真正肯定的空間?」
Submitted by lushch on Mon, 2022-10-03 22:37
參訪(三):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台中華雨精舍)
第三次及第四次之參訪,要特別感謝性瀅法師的慈悲,她鼓勵我不必太擔心導師的身體,有問題儘量請示導師,並且親自在現場幫忙筆者傳譯導師鄉音難解之處。
Submitted by lushch on Sat, 2022-10-01 23:33
請示導師「無生法忍菩薩忍而不證」及「法住智與涅槃智」疑難問題
印公導師慈鑒:
不久前,在《佛教新聞週刊》看到昭慧法師為 導師代筆《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之介紹文章──「尊重古說,推翻新論」,文中敘及導師感喟「可惜我老了!寫不動了!」之報導。弟子心中不忍,然而今日卻又冒然敬致此函,實有不能已於「研求佛法並實踐佛法之熱誠」之驅動力,尚請 導師諒宥。
弟子自六十二年接觸《妙雲集》並於六十四年歸依導師以來,常浸沐在您老人家之智雨悲光之中,從中確立了人生之新方向,佛法之新生命。六十九年迄今,亦常隨緣跟隨宏印法師及慧瑜法師學習佛法並盡一己微力傳播《妙雲集》等巨著中文字般若散放之生命光輝,在自修與師友共聚切磋中,亦有一絲絲的體會。在未向導師請示弟子之疑難前,敬請先容弟子以孺慕感恩之心報告一己之愚見:
一、早期對於佛法之知見尚稱堅定,然於實踐性則若存若亡,近年來,自忖有較深的生命投入……,相信終此一生應可確定不移於佛法僧三寶之淨信(心中常浮現不忘導師所示「不管那天翻地覆,於所信不移」之教誨),並願親身學習初期大乘「利他中自利」之精神。居於俗家,於親眷、事業、名利有強烈之「非我所」之警覺……祈導師護念!
Submitted by lushch on Sat, 2022-10-01 22:28
參訪(二):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四日(台中華雨精舍)
筆者於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致函印順導師請示疑難問題,一月九日接導師函示:「……來問問題不多,但解說不易。寫答深感不易,如居士有事來北部,於台中回晤,討論,則較為容易且更詳細。」一月十四日即與慧瑜法師共赴台中。
「筆者請示問題」之信函:
印公導師慈鑒:
不久前,在《佛教新聞週刊》看到昭慧法師為 導師代筆《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之介紹文章──「尊重古說,推翻新論」,文中敘及導師感喟「可惜我老了!寫不動了!」之報導。弟子心中不忍,然而今日卻又冒然敬致此函,實有不能已於「研求佛法並實踐佛法之熱誠」之驅動力,尚請 導師諒宥。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