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菩薩位」(菩薩正性離生)?

  1. 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1 序品〉:「菩薩摩訶薩欲上菩薩位,當學般若波羅蜜。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惟越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CBETA, T08, no. 223, p. 219, a26-29)
    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02〈2 歡喜品〉:「欲入菩薩正性離生,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欲超聲聞及獨覺地,當學般若波羅蜜多」(CBETA, T07, no. 220, p. 7, c26-28)羅什譯的「菩薩位」,玄奘譯為「菩薩正性離生」,是指菩薩階位中一個特殊的階位(約在無生法忍前後),與一般的「菩薩地」(初地乃至十地)意義不同。
  2. 「正性離生」在《俱舍論》也有提到:

    「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即緣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忍生,此忍名為苦法智忍。……即此名入正性離生,亦復名入正性決定,由此是初入正性離生,亦是初入正性決定故。經說:「正性」所謂涅槃,或正性言因諸聖道。「生」,謂煩惱,或根未熟;聖道能越故名「離生」。能決趣涅槃,或決了諦相故,諸聖道得「決定」名。至此位中說名為入,此忍生已,得聖者名。」(CBETA, T29, no. 1558, p. 121, a29-b10)

    在聲聞來說,初果向見道位的第一心是苦法智忍,從四善根的世第一法入苦法智忍就名為「入正性離生」,或稱為「入正性決定」。
    「正性」「涅槃」或「因諸聖道能離煩惱」。
    「生」是「煩惱」或是「根未熟」的意思。
    「離生」:因諸聖道能離煩惱,稱為「離生」。
    「決定」:一定能趨向涅槃,或決了四諦真理,名為「決定」。
    總言之,「正性離生」又稱為「正性決定」,因諸聖道能離煩惱,一定能趨向涅槃。入了見道位的第一心苦法智忍,就名為「入正性離生」,從此得入「聖位」。

  3. 《大智度論》卷41〈8 勸學品〉:

    「愛等結使雜諸善法,名為「生」。
    復次,無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為「生」;有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為「熟」。是人能信受諸佛實相智慧,故名為「熟」;譬如熟瓶能盛受水,生則爛壞。
    復次,依止生滅智慧故得離顛倒,離生滅智慧故不生不滅,是名「無生法」;能信、能受、能持故,名為「忍」。
    復次,「位」者,拔一切無常等諸觀法故,名為「位」;若不如是,是為順道法愛生。」(CBETA, T25, no. 1509, p. 362, a15-23)

    依《大智度論》來說,「菩薩位」就是「菩薩正性離生」。所謂「生」,就是愛等煩惱,或是「未熟」,因為沒有諸法實相智慧火,所以是「不熟」,也就是「生」。
    反之,如果能得諸法實相智慧火,就是「熟」,也就是「離生」。
    另外,「生」除了「愛等煩惱」的解釋之外,另一種是「順道法愛」,如果對「法」起了愛著,未能觀諸法畢竟空也稱為「生」;必須觀諸法畢竟空才能稱為「離生」。因此,對大乘菩薩來說,「菩薩正性離生」(菩薩位)約在「無生法忍」這個階位,一般初發心的菩薩還不能稱為「菩薩位」。

  4. 《大智度論》對「菩薩位」提出了七種說法,詳見卷27(大正25,262a-262c)

教學團綜合評析:「菩薩位」及「正性離生」的不同論說

有關【何謂「菩薩位」(菩薩正性離生)】這個論題,有部分法友藉由光碟搜尋查得《大乘起信論講記》等有關「正性離生」、「入正位」及「發心住」等資料,由於不同經論的相關內涵,彼此間有一些相異之處,可能引發法友們疑惑。經教學團老師討論研究,最後厚觀法師綜合評析如下:

不同的經論對同一個「名相」的內涵,可能有不同的「定義」及「審定標準」有必要一一分別抉擇:

  1. 首先陳明:
    厚觀法師前面特別引用《俱舍論》、《大智度論》,是為了說明,以「說一切有部」為主的部派佛教及龍樹菩薩對於「正性離生」的看法,並說明大乘「菩薩位」是一個特殊的階段,從《大智度論》的角度來看,「菩薩正性離生」(菩薩位)約在「無生法忍」這個階位,一般初發心的菩薩還不能稱為「菩薩位」。因此與一般的「菩薩地」(初地乃至十地)不同,也與《成佛之道》所介紹的十住、十行、十迴回,這三階「勝解行地」的「菩薩階位」不同。
  2. 菩薩階位:
    「菩薩階位」在佛教思想史上有其「從簡而繁」的發展過程,這難免讓學員們產生疑惑。
    1. 、大乘初期最通用的四階位說:
      菩薩分初發心,行六波羅蜜,不退轉,一生補處──四階位,是大乘初期最通用的階位說,為多數大乘經所採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58)
    2. 以前有法友問到:發勝義菩提心,為何《般若經講記》(p.107)說在無生法忍(七地或八地),而《成佛之道(增註本)》(p.401 - p.402)卻說在「初地(歡喜地)」。
      厚觀法師當時的回應為:導師在《般若經講記》所說的菩薩階位,大體依《般若經》與《大智度論》來說;而《成佛之道》所說的「(地上)菩薩階位」則根據『華嚴十地』來談。同樣是「初地菩薩」,《般若經》的「初地菩薩」只是新學菩薩;但華嚴初地「歡喜地的菩薩」已經是很高位的菩薩了。二者的尺度不同,就像英尺與公尺一樣,不能混淆。
    3. 此外,在『華嚴十地』之前,《成佛之道》中,有關十住、十行、十迴回,這三十階「勝解行地」的「菩薩階位」,導師是隨順對傳統中國佛學有莫大影響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及《菩薩瓔珞本業經》的通俗說法。
    4. 有關《般若經》所談的「菩薩階位」可參考《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6〈發趣品〉第20 (CBETA, T08, no. 223, p. 256, c5-p. 259, c15)及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04 - p.715;《華嚴經》所談的「菩薩階位」則可參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071 - p.1110。各經論所說的菩薩階位,彼此關係極為複雜。
  3. 各經論對於「正性離生」的定位有許多的差異,無法定於一說。
    1. 有關《俱舍論》「正性離生」的內涵如厚觀法師前面所述(入見道位)。
    2. 不過,「正性離生」在其他部派也有不同的定位標準,例如《性空學探源》p.220 - p.221指出:「正性離生(正性離生,古譯即為正性決定)。這,有部說是在見道,離惑得無生時的境界。但大眾分別說系乃至現在錫蘭的銅鍱學者,都不說它是見道的境界,而移置在前面,與三乘共十地的性地意義相近,有似於四加行中的頂位。……依此可見正性離生是有著前後的諍論,不必盡如有部所說在見道位。」
    3. 《大智度論》所論「菩薩正性離生」(菩薩位)約在「無生法忍」(七地)這個階位前後。
    4. 《成佛之道(增註本)》p.401 - p.402依《華嚴經》等解釋十地菩薩行位時提到,初地歡喜地(菩薩入見道的位次,現證法性)所斷的「是見道所斷的一切煩惱障」(「斷除三種結」──身見,戒禁取,疑),這相當於聲聞的見道「入正位(正性離生)」,不過,初地菩薩的「布施波羅蜜多圓滿」是聲聞遠遠不及的。
    5. 因此,《大智度論》也提了七家說法(前面張姐法友已詳細引出論文),有的說「無生法忍」,有的說「般舟三昧」,有的說「住頂不墮」……,說法不同,不過大概都在「無生法忍」前後。
    6. 而代表後期大乘(特在中國流通的)真常唯心系的《大乘起信論》則認為「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CBETA, T32, no. 1666, p. 580, b25-26)
      1. 該論主張「信成就發心菩薩」已能成就「正定聚」(與「正性離生」相當)而「入(菩薩)正位」。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321 - p.322的解說為:入正位,即入正性離生,或入正性決定。聲聞以見道,發無漏慧名入正位。大乘以發心住的悟不由他,入正定聚,名為入正位。
      2. 就《大乘起信論》而言,因其教說特重的對象乃為不定聚的凡夫眾生,為提振修學的信心,故在解釋「退不退」時,似將其標準放寬至「發心住」(註一),而符合於該論施設教法之目的性;不過,「發心住菩薩」不退惡趣,應也是《大乘起信論》的特義。
      3. 但如果仔細看《大乘起信論》的原文(《講記》p.321 - p.322),對「惡趣」而言,是說「非其實退」;但對「二乘地」而言,《大乘起信論》是說「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而不是說「不墮二乘地」(「不怕墮」與「不墮」是否有差別,可能需要留意)
      4. 綜此,導師在《大乘起信論講記》將「信成就發心」配對「發心住」、「入正定聚」,這可能是隨順該論的說法(同註一),不一定是表示導師個人的見解。(誠如導師在《永光集》p.265所說:「我的論究佛法,有一原則:在大乘法中,依中觀來說中觀,依唯識來講唯識,依真常來講說真常的經論。在論到聲聞乘的解脫道時,也依聲聞法說,決不依自己所宗重的而附會歪曲。」)
      5. (註一)《大乘起信論》的譯者梁真諦,在他另外所譯、天親所造的《攝大乘論釋》中說:「從十信至十迴向,是信樂正位」、「十解(住)以上是聖人」。
        導師於《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04說:

        真諦譯本,在十地以前,立信、解、行、迴向──四十位。但同本異譯的,隋笈多共行矩譯的《攝大乘釋論》,唐玄奘譯的《攝大乘論釋》,都沒有以上所引的文句。真諦所譯的,每將當時印度的不同論義,附入所譯的論中,所以願樂行人分為四十位,可能為印度方面,世親學系以外的論義。不過也可能是:中國的助譯者,根據中國佛教的見解而附入的。

        這是否暗示,真諦譯的《大乘起信論》的「發心住」係屬「信樂正位」,而與真正的「菩薩正位」尚有不同?而既然「十住以上是聖人」,似乎可以說明:導師在《大乘起信論講記》的解說中,隨順了真諦所譯該論的意旨,而將「信成就發心」配對「發心住」、「入正定聚」(由凡入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