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章 中觀大乘──「性空唯名論」

第四章 中觀大乘──「性空唯名論」

第一節 龍樹及其論著

多方面傳出的大乘經,數量不少,內容又各有所重,在下化眾生,上求佛道,修菩薩行的大原則下,「初期大乘」經的行解,不免有點龐雜。「初期大乘」流行以來,(西元前五〇年──西元二〇〇年)已經二百多年了。面對印度的神教,「佛法」流傳出的部派,大乘自身的異義,實有分別、抉擇、貫通,確立大乘正義的必要。龍樹Nāgārjuna就是適應這一時代的要求,而成為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一位大乘論師。

龍樹在世的年代,傳說不一,而年壽又都說很長。西元四〇一年,鳩摩羅什Kumārajīva來到我國的長安。羅什譯出的『龍樹菩薩傳』說:「去此世以來,至今始過百歲」(1)。羅什二十歲以前,在西域學得龍樹的大乘法門。二十歲以後,住在龜茲。前秦建元十八年(西元三八二),羅什離龜茲而到了姑臧,住了十九年,才到長安。可見『龍樹傳』的成立,一定在西元三八二年以前。那時,龍樹已去世百零年了,所以推定為:龍樹約生於西元一五〇──二五〇年,這也是很長壽了!龍樹是南印度人;當時的南方,是案達羅Andhra王朝。宋(西元四三一年)求那跋摩Guṇavarman譯出了『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禪陀迦王」,就是唐義淨的異譯本,『龍樹菩薩勸誡王頌』所說的「乘土國王」;『南海寄歸內法傳』說到的「市演得迦」(2)。一般以為:「禪陀伽」是案達羅王朝的創建者Simuka。龍樹仰推禪陀伽王,用意在勸誡案達羅國王,依法而行。宋僧伽跋摩Saṃghavarman再譯本,名『勸發諸王要偈』,也許更符合實際。後代稱此「偈」為『密友(或作「親友」)書』,那是說龍樹與某國王有親密關係,得到某國王的崇敬護持了。近代學者,紛紛的推定當時的國王是誰,但一直在推論階段,沒有得到定論。

關於龍樹的傳記,首先要辨別的是:龍樹或譯作龍猛、龍勝。然『楞伽經』所說:「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的龍猛,梵語Nāgāhvaya,應譯為「龍叫」、「龍名」。月稱Candrakīrti的『入中論』,為了證明龍樹的勝德,引了『楞伽經』說;又引『大雲經』說:「此離車子,一切有情樂見童子,於我滅度後滿四百年,轉為苾芻,其名曰龍,廣弘我教法,後於極淨光世界成佛」(3),這也是龍名。依多氏『印度佛教史』說:南方的龍叫(或「龍名」)阿闍黎,真實的名字就是如來賢Tathāgata-bhadra,弘揚唯識中道,是龍樹的弟子(4)。這位如來賢阿闍黎,絕對不是龍樹;思想(其實是如來藏說)與龍樹不同,也不可能是龍樹的弟子。

龍樹菩薩出家,修學,弘法的事跡,依早期的『龍樹菩薩傳』,是這樣的(5)

「入山,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誦三藏盡,更求異經,都無得處」。

「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訶衍經典與之」。

(龍樹欲)「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異」。

「大龍菩薩……接之入海,於宮殿中,開七寶藏,發七寶華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之。……龍還送出,於南天竺大弘佛法」。

「去此世以來,至今始過百歲,南天竺諸國為其立廟,敬奉如佛」。

龍樹出家時,佛像初興,舍利塔śarīra-stūpa代表了佛,與僧寺相連,由比丘僧管理。龍樹在佛塔出家,就是在僧寺中出家。「初期大乘」經的傳出,雖與部派佛教的三藏不同,但「初期大乘」是重法而輕律的,還沒有成立菩薩僧團,所以大乘而出家的,還是在部派的僧寺中出家。也就因此,龍樹出了家,先讀聲聞乘的三藏。龍樹論所引的律典,多與『十誦律』相同,所以傳說龍樹於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出家,大致是可信的。後來,龍樹在雪山Himālaya的一處佛寺中,讀到了大乘經。雪山在印度北部的邊境;『般若』等大乘經,起於南方而大成於北方,在雪山地區讀到大乘經,是合於事實的。龍樹有「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也就是有別立大乘僧伽的意圖。但沒有實現這一理想,可見為了避免諍論,或被誤會為叛離佛教。這可見個人的理證不難,而大眾制度的改革,卻是很不容易的!龍樹入龍宮的傳說,極為普遍。我曾作『龍樹龍宮取經考』,論證為:龍樹取經處,在烏荼Uḍra,今奧里薩Orissa地方。這裏在大海邊,傳說是龍王往來的地方。這裏有神奇的塔,傳說是龍樹從龍宮取來的。這裏是善財Sudhana童子的故鄉,與『華嚴』的「入法界品」有關。龍樹在龍宮讀到大乘經,應有事實成分,極可能經典是從龍王祠廟中得來的(6)。龍樹在南天竺弘法。是當然的。多氏『印度佛教史』說:龍樹也在中印度弘法。多氏所說的龍樹弘法事跡,已有後期「秘密大乘」的色彩,有些是附會的傳說。龍樹曾在雪山地區修學大乘法,對北方也應有影響。龍樹的弘揚佛法,不是侷限在一地區的。依『大唐西域記』,龍樹晚年,住南憍薩羅Kośalā國都西南的跋邏末羅耆釐山Brāhmagiri──黑峰山(7)。後住阿摩羅縛底Amarāvatī大塔西北的吉祥山Śrīparvata,在這裏去世。

龍樹所造的論典,留傳世間,受到大乘佛教界普遍的崇敬。由於眾望所歸,即使思想不同,也沒有人敢出來責難的。西元七、八世紀,還有人自稱是龍樹的傳人;後起的著作,也傳說是龍樹造的,那不免為盛名所累了!龍樹論流傳在北方,經西域而傳來我國的,西元五世紀初,譯出了四部:一、『中論』:四卷,是龍樹本頌與青目釋論合編的。二、『十二門論』:一卷,『論』中引到了龍樹所造的『七十空(性)論』。這兩部,是明甚深義的。三、『大智度論』:一百卷,是二萬二千偈(中品)『大般若波羅蜜經』的釋論,也是經、論合編的。僧叡的『大智釋論序』說:「論之略本,有十萬偈。……三分除二,得此百卷」。『大智論(後)記』說:「論初品三十四卷,解釋一品,是全論具本。二品以下,法師略之,……得此百卷。 若盡出之,將十倍於此」(8)。這部『大般若波羅蜜[大智度]經』的釋論,是十萬偈廣論的略譯。「後記」所說,似乎誇大了些!四、『十住毘婆沙論』:十七卷,是『華嚴經』「十地品」重頌的廣說,僅解說二地。這兩部解說經文的論,在甚深義的基楚上,廣明菩薩的大行。以上四部,是現存最早譯出的龍樹論。『龍樹傳』說: 「廣明摩訶衍,作優波提舍十萬偈,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中論五百偈,令摩訶衍教大行於天竺。又造無畏論十萬偈,中論出其中」(9)。「優波提舍十萬偈」,應該就是『大智度論』;經的釋論,一般是稱為「論議」──優波提舍Upadeśa的。『十住毘婆沙論』,是菩薩道──十地的廣釋,可能就是『莊嚴佛道論』。『中論』,傳說出於『無畏論』,那『無畏論』是龍樹所作偈頌(及注釋)的總集了。

西元七、八世紀,佛法傳入西藏;在藏文的譯本中,有眾多的龍樹作品。除傳說的秘密部外,主要的是「五正理聚」,顯示甚深義的五部論。一、『根本中論頌』。二、『六十頌如理論』:我國趙宋施護Dānapāla曾譯出龍樹的本頌。三、『七十空性論』(頌及釋):近代法尊依藏文譯成漢文。四、『迴諍論』:後魏毘目智仙Vimokṣaprajñāṛṣi與瞿曇流支Prajñāruci,曾譯出偈與釋。五、『廣破經』。後二部,是破斥印度的正理派Nyāyika的。此外,有一、『菩提資糧論』:隋達磨笈多Dharmagupta譯,六卷。本頌是龍樹造,釋論是自在Īśvara比丘造的。『十住毘婆沙論』提到了這部論,羅什譯作『助道經』(10)。二、『寶鬘論』:真諦Paramârtha所譯『寶行王正論』,就是『寶鬘論』,但真諦沒有題「龍樹造」。三、『寄親友書』:與『勸發諸王要偈』同本,我國共有三譯。四、『大乘二十頌論』:趙宋施護也有譯出。論說『一切唯心』,未必是龍樹造的!

龍樹成立的大乘義,特別是『中論』,影響深遠,所以稱龍樹學系為中觀派Mādhyamika。傳說無著Asaṅga造『順中論』,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為二卷。西藏傳『中論』有八家注釋:安慧Sthiramati釋,提婆設摩Devaśarman釋,德吉祥Guṇaśrī釋,德慧Guṇamati釋──四家,都屬於瑜伽行派Yogācāra。瑜伽派的解釋,未必符合龍樹論的本義,但受到大乘學界所重視,可以想見龍樹『中論』的地位了!四家中的安慧釋論,由趙宋唯淨等譯出,名『大乘中觀釋論』,十八卷。其他四家中,有『無畏釋』,也許因此說龍樹造『無畏論』,『中論』出在其中。這部釋論,近於羅什所譯的青目釋。西藏傳說為龍樹造,但也有以為不是的。有清辨Bhavya釋,名『般若燈』。唐波羅頗蜜多羅Prabhākaramitra譯出,十五卷,名『般若燈論釋』。譯者是瑜伽行派,在「觀涅槃品」中,清辨評斥瑜伽行派部分,譯者竟把他刪去了,對翻譯來說,未免不夠忠實!西藏所重的龍樹「五正理聚」,是屬於甚深觀行的。而『中論』所明深義,是三乘共入的,如(一八品)「觀法品」所說。龍樹為公認的大乘行者,他所說的菩薩大行,難道只是『菩提資糧論』?廣明菩薩大行的,是『大智度論』,『十住毘婆沙論』;由於西元四世紀,印度的中觀者一度衰落而失傳了,是後期(復興的)中觀者的不幸!近代學者,有的由於後期中觀者不知道這兩部論;而『大智度論』有『讚般若偈』等,懷疑不是龍樹造的。不知大部的經、論,後人增補片段,是印度經、論的常態,怎能以點滴而懷疑全部!『大智度論』是龍樹造的,西元四世紀在西域流傳,五世紀初傳來我國,這比之晚期出現於印度的龍樹作品,應該可得信多了!

註解:

[註 10.001]『龍樹菩薩傳』(大正五〇‧一八五中)。

[註 10.002]『龍樹菩薩勸誡王頌』(大正三二‧七五一中)。『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大正五四‧二二七下)。

[註 10.003]『入中論』卷二(漢院刊本二──三)。

[註 10.004]多氏『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譯本一三九)。

[註 10.005]『龍樹菩薩傳』(大正五〇‧一八四上──一八五中)。

[註 10.006]拙作『龍樹龍宮取經考』(『妙雲集』下編九『佛教史地考論』二一一──二二一)。

[註 10.007]『大唐西域記』卷一〇(大正五一‧九二九下)。

[註 10.008]『出三藏記集』卷一〇(大正五五‧七五上、中)。

[註 10.009]『龍樹菩薩傳』(大正五〇‧一八四下)。

[註 10.010]『十住毘婆沙論』卷一(大正二六‧二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