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宗史-南方宗旨

南方宗旨

在八世紀末,神會門下的「壇經傳宗」以前,南陽忠國師已說到『壇經』被添改了,這就是「南方宗旨」。南陽慧忠的事跡,見『宋僧傳』卷九「慧忠傳」(大正五〇‧七六二中──七六三中);『傳燈錄』卷五(大正五一‧二四四上──二四五上)。『傳燈錄』卷二八,附有「南陽慧忠國師語」(大正五一‧四三七下──四三九中)。慧忠是越州諸暨(今浙江諸暨縣)人。上元二年(七六一)正月,神會去世的前一年,應肅宗的禮請入京,到大曆十年(七七五)才去世。在沒有入京以前,開元年間(七一三──七四一)起,住在南陽龍興寺,這是神會住過的道場。他曾住南陽(今河南南陽縣)白崖黨子谷四十多年;曾歷遊名山──「五嶺,羅浮,四明,天目,白崖」等地方。『宋僧傳』作「武當山慧忠」,湖北武當山是他住過的地方。總之,這是一位年齡極高(可能超過一百歲),遊歷極廣的禪師。慧忠的師承,傳說不一。1.「慧忠傳」說:「少而好學,法受雙峰」。雙峰是道信(通於弘忍)的道場,所以有人據此而推論為弘忍的弟子。2.『祖堂集』,『傳燈錄』,都說是慧能的弟子。3.是行思的弟子,如『泉州千佛新著諸祖師頌』作:「國師慧忠和尚(法嗣司和尚)」(大正八五‧一三二二中)。「司」是青原行思(該書作「行司」)。4.是神會的弟子,如『宋僧傳』卷一〇「靈坦傳」說:「此人(靈坦)是貧道同門,俱神會弟子。敕賜號曰大悲」(大正五〇‧七六七中)。靈坦曾來見慧忠,如賈餗『楊州華林寺大悲禪師碑銘並序』(全唐文卷七三一)說:

靈坦「以為非博通不足以圓證,故閱大藏於廬江浮槎寺。非廣聞不足以具足,故參了義於上都忠國師。繇是名稱高遠,天下瞻企。將弘吾道,因請出關。天子降錫名之詔,以顯其德,時大曆八年」。

賈餗碑撰於寶曆元年(八二五),沒有「貧道同門」的話。「參了義於上都忠國師」(僧傳作「禮覲之」),也不像同門相見的模樣。白居易作『西京興善寺傳法堂碑銘并序』,以武「當山忠,東京會」為同輩。慧忠在當時(肅宗、代宗時)是很有影響力的禪師:傳說靈坦的賜號「大悲」,是慧忠代奏的。徑山法欽(七六八──七七〇在京)的賜號「國一」,是得到忠國師贊同的。慧忠的傳承不大明白,所以誰也想使他屬於自己一系。說慧忠與靈坦同門,「俱神會弟子」,是神會系靈坦門下的傳說。說慧忠「法嗣司和尚」,是青原系千佛省僜的傳說。說是慧能弟子,當然是曹溪門下了(慧忠曾遊五嶺、羅浮,可能參禮過慧能)。從傳說的慧忠語句而論,慧忠有獨立的禪風,出入於東山及牛頭,南宗與北宗之間。『宋僧傳』說:慧忠「論頓也不留朕跡,語漸也返常合道」。在當時(神會)南頓與北漸的對抗中,慧忠與神會不同,是頓漸並舉的。他說「即心是佛」,與東山門下相合;而在答常州(今江蘇武進)僧靈覺時,又明「無心可用」,「本來無心」,與牛頭宗相同。他立「無情有性」,「無情說法」,與牛頭宗相同,而與神會,(百丈)懷海,慧海說不同。聽人傳說馬大師說「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這才「笑曰:猶較些子」。這都可見慧忠的思想,與曹溪有關,而又近於當時牛頭宗學的。

『傳燈錄』卷二八,傳慧忠有這麼一段問答(大正五一‧四三七下──四三八上):

「南陽慧忠國師問禪客:從何方來?對曰:南方來。師曰:南方有何知識?曰:知識頗多。師曰:如何示人?曰:彼方知識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佛是覺義。汝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此性善能揚眉瞬目,去來運用,遍於身中。挃頭頭知,挃腳腳知,故名正遍知。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換骨,蛇脫皮,人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說,大約如此」。「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即無常,舍主常矣。審如此者,邪正莫辨,孰為是乎?吾比遊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卻三五百眾,目視雲漢,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譚,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若以見聞覺知為佛性者,淨名不應云: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傳燈錄』中,問答的全文很長。代表「南方宗旨」──「南宗」的禪客,還引用了「法華了義,開佛知見」,以證明見聞覺知是佛性。又引『涅槃經』「離墻壁(瓦礫)無情之物,故名佛性」,「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以說明身(心)無常,佛性(心性)是常。南方禪客又說:「有善知識示學人:但自識性了,無常(來)時拋卻㲉漏子一邊著,靈臺智性,逈然而去,名為解脫」。這種離卻身心,靈智獨存的解脫觀,也與身心無常,(佛、心)性是常的見地完全相合。這是忠國師所呵責的,自稱「南方宗旨」的見地。「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譚,削除聖意」:依忠國師的明文所說,並非別的,正是這「身(心)無常,性是常」的南方宗旨。這種見地,是否外道一般?忠國師的呵責,是否恰當?這是另一問題,而忠國師所見的『壇經』,已有身無常而(佛)性常的話,是當時的事實。這種身無常而性常的見地,從慧忠時代(七五〇前後),一直到現在,都保存在『壇經』裡。燉煌本明白的表示了這種見地,如說:

「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原誤作「念」)念後念,念念相續(原誤作「讀」),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大正四八‧三三八下)。

「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原誤作「無」),別處受生」(大正四八‧三三八下)。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盡有,為迷不見,外覓三如來,不見自色身中三身佛」(大正四八‧三三九上)。

「皮肉是色身,是舍宅,不在歸依也」(大正四八‧三三九中)。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大正四八‧三四一中)。

燉煌本『壇經』,明白表示了色身與法身(又從法身說三身)的差別。皮肉的色身,如舍宅一樣;死就是法身離去了色身。這與忠國師所呵責的南方宗旨──色身無常性是常,完全一樣。

『壇經』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對此要義的開示中,也表達了色身無常而性常的意見,明藏本所說更為具體,如:【圖片

    〔燉煌本〕(大正四八‧三三八下)   │ 〔明藏本〕(大正四八‧三五三上──中)
    「無者無何事?念者何物」?      │ 「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

    「無者離二相諸塵勞」。        │ 「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
                      │ 本性」。
    「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   │ 「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
                      │ 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
                      │ 壞」。
    「性(原作「姓」)起念,雖即見聞覺知 │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
    ,不染萬境(原作「鏡」)而常自在」。 │  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依『壇經』說,「無念」,不是什麼都不念。人的本性,就是「念念不住」的(這名為「無住為本」)。可說「念」是人的本性,是人本性──真如所起的用。所以「無念」不是什麼都不念,不念,那就是死了。眼耳鼻舌是不能念的;六根有見聞覺知,實在是自性──真如的用。所以只要「不住」(住就是繫縛),只要「於一切境上不染」,那就是「無念」,「解脫自在」。見聞覺知不是六根所有的,是自性(真如,佛性)的用。離見聞覺知,去來屈申以外,那裏有佛可得!這與忠國師所說的「南方宗旨」,大意是相同的;充其量,說得善巧不善巧而已。

色身無常而性是常,忠國師所見的『壇經』,「自稱南方宗旨」,在「南方禪客」來問答時,更為興盛了!那位禪客是從「南方」來的。色身無常而性常,是「南方禪客」所傳。「南方」,不是嶺南,就是長江以南。神會宣揚南宗頓教,也說「無情無佛性」,但身心無常而性是常的對立說,在神會的語錄中,沒有明確的文證。不能因荷澤門下的「壇經傳宗」,而說「南方禪客」代表洛陽神會的宗旨。忠國師所說的「南方宗旨」,洪州門下要接近得多。其實,這是東山所傳的禪門隱義,是南宗、北宗所共有的,不過南方特別發揚而已。

「壇經傳宗」的添改,為洛陽神會門下,約為七八〇──八〇〇年間。「色身無常而性是常」的添改,應比「壇經傳宗」的添改為早,因為燉煌本──「壇經傳宗」本,是在「南方宗旨」本上,增補一些傳承依約而成的。那末,「南方宗旨」本是誰所添改的呢?燉煌本『壇經』末,有『壇經』傳受的記錄(大正四八‧三四五中)說:

「此壇經,法海上座集。上座無常,傳同學道漈。道漈無常,付門人悟真。悟真在嶺南曹溪山法興寺,見今傳受此法」。

這是『壇經』的附記(與後記一樣)部分。這一早期的傳受記錄,與荷澤神會的傳承無關,這是應有事實根據的。道漈為法海的同學,所以悟真是慧能的再傳,約為慧能去世後,三十年代(七四三前後)的實在人物。這一附記,興聖寺本作:

「泊乎法海上座無常,以此經付囑志道,志道付彼岸,彼岸付悟真,悟真付圓會,遞代相傳付囑。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中現也」。

興聖寺本雖有五傳,但沒有明說是同學或者是門人,所可以知道的,此燉煌本的悟真,又多傳付了一人,時代應遲一二十年。二本的傳授(不完全是師與弟子的傳承)次第,雖小有不合,但仍有共同性,那就是從法海而傳到悟真。法海與悟真間,燉煌本是法海的同學道漈,興聖寺本為志道與彼岸,志道也是慧能弟子──拾弟子的一人。『壇經』傳到悟真(燉煌本),已有了「南方宗旨」。如真像忠國師所說,南方宗旨是為人增入的,那一定在法海與悟真之間了,或就是志道吧!『傳燈錄』卷五(大正五一‧二三九中),有志道見六祖的問答:

「廣州志道禪師者,南海人也。初參六祖,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僅十餘載,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祖曰:汝何處未了?對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祖曰:汝作麼生疑?對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志道是廣州南海人,他的「色身無常,法身是常」的對立說,與慧忠所知的「南方宗旨」,『壇經』中「色身無常而性是常」的見解相近。『壇經』的色身無常,法身是常說,如作為志道所傳的添改本,應該是非常合適的。慧能是嶺南人,在嶺南曹溪開法。慧能的弟子,或早已離去,或去世後離去。過長江而北還河洛傳禪的,是神會,慧忠,本淨,自在等。在長江以南──湖南、江西弘傳的,是懷讓、行思等。以曹溪為中心的嶺南,禪風並沒有息跡。在傳說中,有法海,志道他們。南方宗旨,推定為六祖的晚年(或再傳)弟子,從曹溪流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