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的極樂淨土是客觀的現實存在嗎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三寶弟子

各位法友好!

 

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寫到:「毘盧佛的兩大脇侍,文殊與普賢菩薩,其實是釋尊人間與天上的兩大弟子的合化:文殊是舍利弗梵天化,普賢是大目犍連的帝釋化。與色究竟天成佛,綜合起來,表示了佛法與印度天神的溝通。」

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寫到:「阿彌陀佛與太陽神話,是不無關係的(受到了波斯文化的影響)。以印度而論,印度是有太陽神話的。象徵太陽光明遍照的毘盧遮那,是印度宗教固有的名詞,大乘佛教引用為究竟圓滿佛的德名。」

不好意思,想請問三個也許是很不恭敬的問題(先懺悔一下) ,我只是想解開心中疑惑,請問,

1、如果以印順導師的見解,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客觀的現實存在嗎?(我不要問信仰上的存在、象徵寓言式的存在或禪定境界的感應存在,我是問他們和釋迦佛一樣是客觀的現實存在嗎?)他們是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前就存在嗎?總不會這只是在地球的佛教流傳中不得不出現的一種神話吧?如果文殊菩薩真的存在,為何要說是舍利弗梵天化,直接視為佛陀的聖言量,那不是很好嗎?同理,阿彌陀佛是真的存在,為何要說是與太陽神話有關,直接視為佛陀的聖言量,那不是很好嗎?

 

2、第一個問題同時牽涉另一個問題,同樣的,彌陀的極樂淨土是客觀的現實存在嗎?(相較之下,兜率內院的淨土似乎就比較公認是客觀的現實存在!?賢劫千佛都會住兜率內院。)

 

3、我在想,十方世界有無數佛、無數世界、無數眾生,那麼有他方世界,名約極樂,而且現在有佛,名字稱為阿彌陀佛,難道不是順理成章嗎?很合理啊!而念佛往生西方淨土,若能不退轉,那不就是保證未來一定成佛(只進不退),得不退轉的保證,再來生生世世度眾,這樣的方式,不是也很好嗎?而且就像先出國留學後,再回國服務,為何非得要先選擇在本土升學呢(人間佛教)?「現在」地球的釋迦佛已入滅,而西方淨土「現在」有那麼好的校長和師資(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等),而且校園超優美,這樣的「名校」比本土的「台大」(人間佛教的師資等)更好,去西方淨土留學不是很好嗎?出國留學和本土升學,難道不是選項上的不同而已?為何選本土才是「暢佛本懷」呢?去淨土留學難道不是「暢佛本懷」?以前台大學生不也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等我學成再迴入娑婆(雖然時間比較久),不是可以幫助更多人(眾生)嗎?

 

第一、二個問題的答案,萬一只是神話的想像存在,那我的第三個問題好像也就變得多餘的,因為如果這樣的國外名校「不存在」,當然我就要努力在本土好好修行學習了。(我心中的答案當是希望佛國淨土和菩薩都是客觀的現實存在)

 

如果版主能回答,我更感謝!

南無阿彌陀佛!

 

                      ~~   三寶弟子  感恩

 

熟悉阿含经的朋友应该知道,佛陀教导听闻舍利弗病逝而痛苦欲绝的阿难,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北傳:雜阿含638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str=%E8%87%AA%E6%B4%B2&path=...)。佛陀虽已不在,但阿含经在,佛法在。佛陀当年用尽心力,揭示古仙人道,作为追随者,就应继承其衣钵,去走那条道路,而不是空度此生,指望着来生有个同样的老师。

这真是奇怪,可笑甚至可悲的想法,也无怪他人取笑佛学只是求死之道。佛陀当年教导,乃是在今生尽其形寿,务求突破,成就至善之生活,轮回之超越只是未来结果。此生,不去自己探寻,依法修行,将希望寄予来生的去处,根本与佛说背道而驰,若佛陀在世根本不会去理会所谓来世佛陀的问题,你要停止这样的思量,重新开始,修读阿含,宁静身心,探求名色之缘起无常,而知非我。人生苦短,你要探求正道,而不是荒废于歧途。

 

 

我只是在思考佛法問題而已,希望在逐漸釐清問題疑惑後,更加堅固自己的菩薩道之路。對悲增上菩薩之路,其實心嚮往之,雖然我還沒有讀完妙雲集,但「以智為導的悲增上菩薩」形象的印順導師早已是我學習的對象;但回到現實經歷上,我所認識的某些淨土道場,其實很有修道人的風骨,甚至展現菩薩心胸(至少我是這麼覺得),也未必只是可笑的「求死之道」,甚至他們對阿含、中觀、唯識等的正見也同樣深入研究與宏傳,令我對淨土法門也不禁生起十分的恭敬心,更願意回到淨土行者的心態來看事情,如果淨土經論所言真實不虛,同樣能令眾生發菩提心而究竟成佛,我(們)又有何資格看輕它或不實踐它呢?我想淨土行者不在乎這條路只是龍樹菩薩所言的「易行道」,重點是這條「道」路是「真的」有效最重要。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生佛教開創者,太虛大師不也去了兜率淨土了嗎?翻譯般若經的玄奘大師,不但深解空性,也是人間菩薩典範,不也去了兜率淨土了嗎?

而且對我來說,如果來世,有佛陀或像印順導師這樣的善知識高手對我談論阿含經,我想我會高興到跳起來,阿含經不是說:「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我想最圓滿的善知識非佛莫屬,常隨佛學是我的心願。老實說,未能生逢佛時遇佛,我很遺憾。

再換一個角度想,先姑且不論有沒有遇到佛,現在有具足正見的善知識當版主,讓我在「網路上相遇」,我就覺得很有增上的效果。而像印老的出現,我就覺得對我深入經藏和建立正見實在太有增上的效果(可惜未能親受教導)。那麼遇到佛的出現與教導,難道不可以成為我心中深深的願望嗎?那麼到淨土向佛學習,難道只能以「求死之道」看待之。而且我相信善知識會幫助我更加「自己超越」,佛世的聲聞解脫者難道不是親自遇見佛陀這樣的大圓滿善知識而「自己超越」的嗎?我寧可成為遇佛出世而集結阿含經的人,更甚於後世只能對阿含經依教奉行。

我知道版主佛學功力深厚,具有菩薩心腸,只好向他求助,我信任他的解答和看法,他的解答和看法多少會影響我接下來的思考。

我的基本求學態度是在擇善固執中,永遠保持開放的心胸。堅持中保留變化向上的進步機會。所以,還是非常感恩您提供不同角度的思維,您也是我的善知識。

  理解佛法,應該依義不依語,佛說的大乘經,文字的施設都是有意趣的,並不是膚淺者泛泛看就能了解。即使是阿含經,也需要好好的聞思,才不至於有一偏概全的情況出現。聞思不深入,依語不依義,容易有種種謗佛的言論,慎思!慎思!

  先回應三寶弟子的問題:「毘盧佛的兩大脇侍,文殊與普賢菩薩,其實是釋尊人間與天上的兩大弟子的合化:文殊是舍利弗梵天化,普賢是大目犍連的帝釋化。與色究竟天成佛,綜合起來,表示了佛法與印度天神的溝通。......阿彌陀佛與太陽神話,是不無關係的(受到了波斯文化的影響)。以印度而論,印度是有太陽神話的。象徵太陽光明遍照的毘盧遮那,是印度宗教固有的名詞,大乘佛教引用為究竟圓滿佛的德名。」之後問了 「如果以印順導師的見解,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客觀的現實存在嗎?

提問者不明白「一切佛法,無不是引用外道之言,建立佛陀的正法。」耆那教也同樣稱戰勝煩惱的人為勝者(耆那Jaina),「佛陀(覺醒者)」「阿羅漢Arhat」與「遍知者Kevalin」這些名詞都同樣被用來稱呼尼乾子,六師外道無不稱自己的導師為「世尊」。

印順法師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也提道:「如自稱原始的上座佛教者,他們以早期的佛教形態為佛說,佛法,而抹煞以後的正常發展。甚至說:大乘是印度教徒改造佛教的成果。我曾與他們開玩笑說:這算 什麼?原始的上座佛教,不也充滿外道的氣味嗎?關於這,我想你們是知道的。 尼犍子外道以草木為有生命的,釋尊因此而不許壞生。印度人以樹木為鬼神的村 落,因此佛制不得自行砍伐。外道雨季安居,半月半月說戒,佛應當時人的請求,也制為半月誦戒與安居的制度。當時的外道出家,托缽乞食為生,所以佛教也有這種出家的生活方式。從義理說:生死輪迴,解脫涅槃,業力,這不都是奧義 [P166] 書以來的外道常談嗎?從修行的方便說:不淨觀,數息觀,四禪,八定,三摩地 ,瑜伽,常時的外道,不都有大同小異的行持嗎!佛稱大雄,得一切智,外道不 也有自稱大雄,自稱得一切智的嗎?過午不食為齋,豈不是印度舊有的習俗嗎? 佛法,從印度宗教中發展而完成,又宏布佛法於印度,怎能不與印度外道有著深 切的關係!如說大乘為外道,怕外道不單是大乘吧!以大乘為非佛說的佛徒,應 起來論究這些問題!實則,佛法與非佛法,應重視佛陀獨到的正覺,重視從正覺 流出的佛陀真精神,佛陀三業大用的一貫特性。從大乘與學派的佛教,阿含與廣律等而論究起來,大乘佛法的湧現,實為本著釋尊正覺內容而作新的適應。如說:「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揭露釋尊自證的本懷,而颺棄初期佛教的方便──苦行外道為主機的適應性。然而佛法不能沒有適應世俗的方便,所以:「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從正覺本懷的宗趣中,攝取了適應樂行婆羅門為主機的方便。從佛法的特質與佛陀的本懷說,從本生談等而來的大乘,是更正確更深刻的開顯了佛法。這本是『阿含經』以來的一貫傾向。可惜自稱上座佛教的 [P167] 錫蘭學者,不大了解他自己!他是傾向大乘的一流,流入島國,而轉化為狹隘的 保守的佛教。他自身早就不大原始了!否則,如北方所傳的說一切有部,不許別有小阿含,以本生談等為「傳說」、「文頌」。如大眾部等,不說王舍城結集論藏,說阿毘達磨即是九部修多羅:這才是代表更原始的思想!」

形式上的佛教,從來就不能代表佛法的真實義,試問,佛教的涅槃,在當時的印度有沒有?答案是有的。所以佛教是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那麼,涅槃是客觀的現實存在嗎?

   聞思後,末學的想法是:「佛的涅槃」之名所詮,即一般人與外道主觀的認識,謂之「假有」,同時這分別認識本身是存在的「實有」。 即凡夫位佛弟子主觀認識的涅槃,謂之「假有」,信涅槃、對涅槃的分別認識是「實有」;同時,即入流的聖者,主觀認識的涅槃謂之「實有」,對「涅槃」這分別認識也是「實有」,所以這時是聖人斷結使安住涅槃,善法功德不漏失的無漏境界。

   同樣的,大乘經是不是佛經,末學認為肯定是的。至於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客觀的現實存在嗎?末學相信是實有菩薩,實有諸佛。「實有菩薩」這點,需要多多思考,依義不依語。

 

<<以佛法研究佛法>> 開頭就明講了:

「來寶島一年,對於佛教的近代作品,讀了不少,而最使我同情的,引起非常 感想的,是這樣的一句:「我們應以佛法來研究佛法」。這是絕對的正確!「佛 法」,「佛法」,我們經常的在說著,寫著,假如離開佛法的立場,本著與生俱 來的俗知俗見,引用一些世學的知見,拿來衡量佛法,研究佛法,這還成什麼話 ?還能不東倒西歪、非驢非馬嗎?「以佛法來研究佛法」,這是必要的,萬分的 必要!然而,什麼叫「以佛法來研究佛法」?論題容易提出,而內容卻還等待說 明。趁這還山度歲末的餘暇,不妨將我所理解的提出來貢獻大家,作為新年的供 養。但這是我所理解到的佛法一滴,不敢說絕對正確,不過貢獻「以佛法來研究 佛法」的同人作參考。

  我,也是自以為「以佛法來研究佛法」的。我以為所研究的佛法,不但是空 [P2] 有,理事,心性,應該是佛教所有的一切──教,理,行,果。教,是一切經律 論;也可包含得佛教的藝術品,六塵都是教體,這都有表詮佛法的功能。理,是 一切義理,究竟深義。行,是個人的修行方法;大眾的和合軌律。果,是聲聞、 緣覺與佛陀的聖果。這一切佛法,要以什麼去研究,才算以佛法研究佛法?我以 為:所研究的佛法,是佛教的一切內容;作為能研究的方法的佛法,是佛法的根 本法則,普遍法則──也可說最高法則。佛所說的「法性,法住,法界」,就是 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的正法。這是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遍一切法的正法 。大而器界,小而微塵,內而身心,一切的一切,都契合於正法,不出於正法, 所以說:「無有一法出法性外」;「一切法皆如也」。這是一切的根本法,普遍 法,如依據他,應用他來研究一切佛法,這才是以佛法來研究佛法。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成果,才不會是變了質的,違反佛法的佛法。

  怎樣是「法性」,「法住」,「法界」的正法?從相對而進入絕對界說,法 是「空性」,「真如」,也稱為「一實相印」。從絕對一法性而展開於差別界說 [P3] ,那就是緣起法的三法印──諸行無常性,諸法無我性,涅槃寂靜(無生)性。 因為無有常性,所以豎觀一切,無非是念念不住,相似相續的生滅過程。因為無 有我性,所以橫觀一切,無非是展轉相關,相依相住的集散現象。因為無有生性 ,所以直觀一切,無非是法法無性,不生不滅的寂然法性。龍樹論說:三法印即 是一法印。如違反一法印,三法印也就不成其為法印了。不錯,真理是不會異樣 的。這是佛所開示的──一切法的究竟法,也是展開於時空中的一般法。研究佛 法,應該把握這樣的法則,隨順這樣的法則來研究!我以為,這才算是以佛法來 研究佛法,才能正確地體認不違反佛法的佛法。然而,我們果曾應用這佛法去研 究佛法了嗎?  」

   上面的答問者,因為外人批評佛教是畏死的佛教,就歸咎於淨土經典,自己也太不了解佛教了。佛陀一向鼓勵人們出世,觀身苦、空、無常、無我,如病如癰如瘡。這用外人膚淺的眼光看,不也是「厭生」,因此要在現世求之於佛法的「涅槃」?

  又如果沒有從善知識聽聞正法,「自己」怎麼知道所學的「佛法」是外道還是中道之法?怎麼能夠如理作意,起隨涅槃之行呢? 若人執我,則行於邊見。

 

《相應部.大品》:

        一時,世尊住在釋迦國沙卡拉市(Sakkara)釋迦族之處。當時,阿難尊者前往世尊之處,頂禮之後坐在一旁。坐在那裡時,阿難尊者向世尊說:「世尊,這梵行有一半是(依靠)結交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與善知識相處。」

        「阿難,別這麼說。阿難,別這麼說。應是整個梵行都是(依靠)結交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與善知識相處。阿難,對於一位以善知識為友、同伴、同處者的比丘,可預期他將會嚴肅地修行與培育八聖道。……通過視我為善知識,必須遭受生的諸有情得以解脫生;必須遭受老的諸有情得以解脫老;必須遭受死的諸有情得以解脫死;必須遭受愁、悲、苦、憂、惱的諸有情得以解脫它們。

        如此,阿難,當知為何整個梵行都是(依靠)結交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與善知識相處。」

        再者,在《如是語.第二學者經》裡,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關於諸多的外在因素當中,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結交善知識一般對還未達到圓滿、而期望達到脫離束縛的至上安全處的有學聖者如此有助益。諸比丘,與善知識為友的比丘能斷除不善法及培育善法

        當比丘結交善知識,

        而且具備恭敬之心,

        依其友之勸導實行,

        正念與明覺地觀照,

        他就有可能漸次地

        證得一切結之滅盡。

 

再引用雜阿含經(459)

婆羅門言:「云何,瞿曇!眾生為自作?為他作耶?」 

  佛告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耶?」 
  婆羅門言: 
  「瞿曇!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也。」 
  佛告婆羅門: 
  「若有方便界,令諸眾生知有方便者,是則眾生自作;是則他作,婆羅門!於意云何?有眾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彼眾生知有造作耶?」 
  婆羅門白佛: 
  「有眾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眾生知有造作。」 
  佛告婆羅門: 
  「若彼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眾生知有造作者,是則眾生自作;是則他作。」 
  婆羅門白佛: 
  「有眾生自作;有他作,瞿曇!世間多事,今當請辭。」 
  佛告婆羅門:「世間多事,宜知是時。」 

 

   法句經亦講:「當自善策勵,當自善省察,自護具正念,比丘安樂住。」這是對迷信天神能主宰人命運者講。不管是阿含經還是阿彌陀經,都需要好好聞思學習,才不會落於外道見。行於中道,真的不容易!!

 

   都無有主宰,內外亦然,然世間有因有緣,有眾生界有佛界。

 

----- 世間多事,宜知是時。-----

 

   

謝謝諸位菩薩的回答和指導,

1、有比較懂了,對我重新思考很有幫助。

2、我會更加深入經藏,得正知正見,努力當個初發心菩薩的。

3、我最早不知版主是誰,只知道回答很深入中肯,但我後來知道了,我已把您的《印順導師著作聞思篇》錄音檔全部聽完了,也是法喜充滿,程度有提昇的感覺,不過還有些地方沒有聽懂,可能是我程度還不太夠(也許我會再聽第2遍),我會再多用功讀導師著作,多如理思惟。

感恩

                  ~~佛弟子  合什

試問,佛教的涅槃,在當時的印度有沒有?答案是有的。所以佛教是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那麼,涅槃是客觀的現實存在嗎?

《大般涅槃經》
從阿羅邏五通仙人受
無想定。既成就已 後説其非。
從欝陀仙受
非有想非無想定。 既成就已。説非涅槃 是生死法。
六年苦行無 所剋獲。即作是言。修是苦行 空無所得。
若是實者 我應得之。以虚妄故 我無所得。 是名邪術 非正道也。

--------------------------------------------------------------

佛陀當時追隨印度仙人學涅槃,想要解脫生死
後來發現那根本不是涅槃

當時印度所謂的「涅槃」, 其實只是無想定境界。
印度人 錯將無想定 誤認是涅槃

所以說,佛教的「涅槃」是釋迦牟尼佛 的全新發現
與當時傳統印度文化完全無關。這點要搞清楚
 

又如果沒有從善知識聽聞正法,「自己」怎麼知道所學的「佛法」是外道還是中道之法?

如果你無法判斷佛法真偽,你可能也無法判斷 誰是真的善知識,誰不是?

最保險的做法是,直接閱讀佛經
如此 就不會去學到 外道論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 、世界 、微塵, 因心成體 。因此, 所有的他方世界, 客觀來說的答案- 是非存在與非不存在。所以, 你說他方世界存在, 他方世界就存在。你說他方世界不存在, 他方世界就不存在。不論存在與不存在, 對你現世的佛法修行, 並無任何關聯與幫助 。

如果你的修行不夠, 即使他方淨土存在 , 也永遠去不了 。 如果你的修行夠, 即使他方淨土不存在 , 眼前當下就是淨土 , 何必要等往生以後再去他方淨土?

 

導師在著作中的一段話, 提供參考:

不是到沒有生死時,才叫了脫;是說一旦體悟空性,不再為煩惱所繫縛,現身即得無累的解脫。解脫是現實所能經驗得的;否則,現生不知,一味的寄託在未來,解脫也就夠渺茫了!

- (<<中觀論頌講記>>p.324)

 

所有的他方世界, 客觀來說的答案- 是非存在與非不存在。所以, 你說他方世界存在, 他方世界就存在。你說他方世界不存在, 他方世界就不存在

你若不相信有太陽,太陽 就會不存在嗎?
顯然你的說法 大有問題
很多事情 不會因為你不相信,而就 不存在

【有他方世界 存在】這是佛經認證的

《增一阿含經 卷第卅四》
...若六日出時。此三千大千國土皆悉融壞。猶如陶家燒瓦器也。
是時三千大千剎土。亦復如是。洞然火出靡不周遍....
爾時人民命終 盡生
他方剎土。若生天上。
設復地獄中眾生宿罪已畢生天上 若
他方剎土
設彼地獄眾生罪未畢者。復移至
他方剎土

印順法師:《法海微波》序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2074533/

三、大約四年前(按:公元1982年)吧,臺北一位青年居士(姓名已忘了),寫信給我。這是一位虔誠的居士,隨周宣德居士多年,六十四年曾依我受菩薩戒。他先介紹了他自己,然後說:這次到臺中來,見到幾位蓮友,提到老法師的見解,使我非常懷疑,所以要請求解說。他提出的問題,我還記得三則:

一、有沒有凈土?我那時答:有穢土就有凈土;大乘經所說的凈土非常多。

二、到底能不能往生凈土?我答:依佛法,天業成就的往生天上,成就地獄業的往生地獄;如凈土業成就,當然能往生凈土。

三、往生的傳記是否可信?我答:傳記是有傳說成分的,所以古德說:「諸傳所說,或然(或)不然」。這是過去的傳記,我沒有資料來證明他是虛僞的,也無法證明他是事實。好在佛弟子的信心,並不是建立在傳說上的(以上,都是大意如此)。

楼主问净土和文殊、普贤等菩萨是否客观存在,这一问题,导师著作已明显显示了答案,这都是佛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佛弟子所理解出来的“佛说”,有的是符合根本佛教教义的,比如修净土因行得生净土,不违佛法根本义,有的是对新的环境的新的方便适应,如初期大乘的天(梵)化,就是为了适应印度教而弘扬的。大乘经是活泼适应的,是依佛果等理想化而富有感化力的,是艺术化的(相对的,小乘论是科学化的),读大乘经关键是不要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把握其精神实质,我们既要善于读科学化的,又要善于领略艺术化所演绎的,而将所有的学习从形式引向实质。当然有些东西不是客观的现实存在,比如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等,但重要的不是抉择是否客观现实存在,而是看是否吻合佛法根本教义,能否立足于根本佛教之淳朴。


不只是阿彌陀佛不是客觀的存在,我們所認知的釋迦牟尼佛也不是客觀的存在。

客觀的存在只是從主觀的識相推論出來的。

或許參與討論的法友們「夙習所學不同」或「(四)悉檀之抉擇有別」,因此所論所見不免互有差異,然而其間頗有不少高明智見可供讀者們參酌,筆者更是隨喜各方論說之百花爭鳴、慧光輝耀。現因「三寶弟子法友」希望筆者加入討論,我也表示一些看法,請大家指教:

容我暫不討論部分法友所說的「客觀的存在只是從主觀的識相推論出來的」或「唯識(心)」之淨土觀,我想「三寶弟子法友」提出的「客觀現實存在的彌陀極樂淨土」,其原意可能是指「依業力(及願力)往生之西方淨土」吧!

二十多年前,專修西方淨土法門四十多年的先父(後來他老人家因為某樁法緣轉為發願往生兜率彌勒淨土)曾問我:「依你所知,印順導師認為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我當時是以導師《淨土與禪》之〈念佛淺說〉(1953年的著作)這一段內容回答:

極樂世界是淨土。說到淨土的有無,若對教內人說,以聖教量為證,當然不成問題。若以此而向不信佛教的外界說,便起不了作用。因為你以佛說為教量,他可以神說的吠陀,《新舊約》與《可蘭經》為教量。各信所信,並不能解決問題,使他起信。要說明淨土的有無,也不用天眼遠見,也不用神通往來,因為天眼與神通,在不信者,會把你看作錯覺幻覺的。所以,應該以合理的論證來說明。佛教說世界無量數,這在過去是難以使人信受的,而現在卻不成問題。天文學家,承認除了這個地球之外,像地球那樣的還有無數的世界。既承認世界不是一個,而是極多極多,那麼進一步說:在無數的世界中,一定有比我們更好的世界,也有比我們更壞的世界,世界決非完全一模一樣。我們這個世界,並不是最理想的;更好的,更理想的世界,就是淨土。佛法說,淨土不只一個,極樂世界,就是無數淨土中的一個。至於說西方,方向本是沒有絕對性的,東看是西,西看是東。向東向西都可以。如我們要到歐洲,一直向西,一直向東都可以。不過在無限量的宇宙中,依據我們所住的世界,日出日落的方向觀念,指說為西方(日落處,含有深意,見《淨土新論》)。這樣的指方立向,多一層事實的肯定,容易使人們起決定信。極樂世界,雖你我都沒有見到,都沒有去過,然據理而論,這是完全可能的。是可能的,是佛說的,為什麼不信?說到淨土的狀態,應該知道,這是適應眾生根機,在眾生可能想像的範圍中,加以敘述的。如佛出印度,現有印度所推重的三十二相;日本的佛像,每蓄有日式短鬚;緬甸的佛像,人中特短,這皆是通過主觀心理而反映出來的。佛的淨土也如此,也是經過主觀而表達出來的。佛出印度,佛說的淨土,也是適應當時印度人的可能信解而敘述的,真正的淨土,依我看,比經上說的,實在還應該要美滿莊嚴得多! (<<淨土與禪>>p.83 ~ p.84)

以上的看法之來源是:導師本人於1953年(四十八歲)冬天主持善導寺的彌陀佛七,每日開示,記為《念佛淺說》(編入《妙雲集》)下四《淨土與禪》)。(詳見<<平凡的一生(重訂本)>>p.177)

其實導師晚年的看法並沒有改變,誠如「黎錦良法友」引述導師1986年《法海微波》「序」所說的:

「有穢土就有凈土;大乘經所說的凈土非常多。…到底能不能往生淨土?我答:依佛法,天業成就的往生天上,成就地獄業的往生地獄;如淨土業成就,當然能往生淨土。」

然而導師所重視的,應該是此「序」中的這段話:「我以為在往生淨土以外,還有創造淨土,人間淨土。」

 

至於「三寶弟子法友」論及導師「文殊是舍利弗梵天化…阿彌陀佛與太陽神」等看法,導師早在《念佛淺說》中即談到「阿彌陀佛與太陽,是有關係的。…」(詳如下):

在梵語amita的後面,附加âbha—amitâbha,譯義即成無量光。無量光,是阿彌陀佛的一名。仔細研究起來,阿彌陀佛與太陽,是有關係的。印度的婆羅門教,有以太陽為崇拜對象的。佛法雖本無此說,然在大乘普應眾機的過程中,太陽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攝到阿彌陀中。…說得明白些,這實在就是太陽崇拜的淨化,攝取太陽崇拜的思想,於一切──無量佛中,引出無量光的佛名。(<<淨土與禪>>p.22 ~ p.23)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中阿含經》也是有的,導師曾論述:

「輪(寶)有千輻,一切具足,清淨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火僉],光明昱爍」(《中阿含經》卷14〈1 王相應品〉)。輪寶有無比的威力,飛到那裡,那裡的國家就(不經戰爭而)順伏,奉行愛民及物的德化的政治。輪寶是圓形的,光明赫赫的,威力無邊的,迅速飛行的,從東方來的,來了就是和平與繁榮。這大概是太陽神話引起的傳說;「千輻輪相」,也與傳說日稱「千光」相合(<<以佛法研究佛法>>p.126)

 

筆者以為,從「契機」對象而言,導師以上之看法,應屬於「為人生善悉檀」的施教宗旨。

但是諸法友們深知,基於「無常無我」法則,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跳脫過去歷史的經驗,也不能不受周遭因緣的影響,即使如佛陀,雖本於自證無上菩提之創見,也一樣必須立基於古印度宗教哲學之社會人文背景(即熏陶於印度文明,也需要適應印度的文明),而廣演其偉大教說。導師即明示:

佛教乃內本釋尊之特見,外冶印度文明而創立者,與印度固有之文明,關涉頗深。(《印度之佛教》p.1)

佛法與古代印度文化有重要的關係,必須了解這點,才能不受他的拘束,不以適應印度古代文明的契機法,誤解為十方三世常住的真理。(《佛在人間》p.44)

導師以上之立論,並不影響導師對於有無淨土之認定。導師於《念佛淺說》的論斷為:「說到淨土的狀態,應該知道,這是適應眾生根機,在眾生可能想像的範圍中,加以敘述的。…真正的淨土,依我看,比經上說的,實在還應該要美滿莊嚴得多!

 

筆者以為:佛教所崇仰的佛菩薩,都是「依德立名」的。如因緣成就,在無量佛土中,當有如「阿彌陀佛」依其本願與諸菩薩共同創造之「莊嚴極樂國土」。不過導師是重視「創造(人間)淨土」(之「因行」);而一般淨土信眾則欣望「往生淨土」(之「果境」)。

針對本項論題,筆者覺得,導師以下這二則開示,可供大家深思:

佛法是適應眾生的根機而安立的,需要什麼,就為他說什麼。如《智論》所說的四悉檀,即是佛陀應機說法的四大宗旨。…(<<佛在人間>>p.29)

佛法施教的宗旨,有此四悉檀不同。弘揚佛法而要得到機教相契的效果,就得深切地注意四悉檀的運用才行,把握方便(前三悉檀)與究竟的差別才行。尤其是不能誤解方便為究竟,從根本上破壞了佛法的綱宗。(<<佛在人間>>p.32)

 

此外,「三寶弟子法友」提出「為何選本土才是暢佛本懷呢?」這項疑問,導師所稱「暢佛本懷」是專指「暢(釋迦)佛之本懷」,筆者曾經撰文略談其因緣(摘錄於下):

筆者從《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得知,導師對於「人間佛教」的闡揚與身體力行,乃是對於古代印度大乘佛教「悲增上菩薩」之未能充分開展,有所省察而產生的,導師說:「悲增上菩薩,是『人間勝於天上』,願意生在人間的。菩薩多數是人間的導首,以權力、智慧、財富,利益苦難的(人間)眾生。到成佛,(菩薩時也)不願意在淨土,而願在五濁惡世度眾生。不願生天而在人間,不願在淨土而願在穢惡世界,徹底表現了悲增上菩薩的形相!……典型的悲增上菩薩,是釋尊的菩薩本生,為了利益眾生,不惜犧牲(施捨)一切。……「大乘佛法」,重視菩薩的悲心,然在印度佛教界,不脫原始佛教以來,『信行人』、『法(重智的)行人』的兩大分類,所以大乘信行與智行的法門,得到充分的開展,而現實人間—— 『業因緣所生身』的悲增上行,不受重視。」(《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289 ~ p.1290)

依此,我們可以探尋到導師「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之思想源頭,他老人家是為了「暢(釋迦)佛本懷」,學習釋尊於菩薩本生之悲增上菩薩模樣。導師甚至對於願行不同的大德(發願往生兜率的法舫法師,往生西方的道源長老),在追悼他們的文章中,仍悲心深徹地期望他們「早日回到人間來,在這苦痛的世間,多給眾生一些安慰!」

 

總結而言,筆者隨喜於諸位法友各各不同之「終極關懷」,乃至對於「創造人間淨土」或「往生淨土」之分別抉擇!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在梵語amita的後面,附加âbha—amitâbha,譯義即成無量光。無量光,是阿彌陀佛的一名。仔細研究起來,阿彌陀佛與太陽,是有關係的。

阿彌陀佛 是「無量壽」而非「無量光」

大乘經典說有「十方諸佛」
「十方諸佛」這個說法,是原始佛教認證的。而非 大乘佛教自創

《雜阿含經 卷第十八(498)》
如是我知。
過去諸佛如來應等正覺。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當來世諸佛世尊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現在諸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今現在諸佛」這句話清楚說明:
有無數諸佛 與釋迦牟尼佛 共存於同一個時空中。
這同時也釐清:大乘經典所說的「十方諸佛」與
太陽神 無關
這「十方諸佛」是真真正正 存在的 佛

既然有無數諸佛存在。當然就會有 無數 佛土/淨土 存在
所以【往生他方佛國淨土】這件事 並不是 大乘佛教毫無根據的 妄想而已

信智悲是学佛三要,其关系是相促进而不能偏废的,共同趋于圆满。也许,印度现实的佛教界比较忽略悲,所以导师重揭三要,弥补偏失,而引导佛教界复归于佛陀本怀的“人间佛教”,悲智一如,相互促成,这可以说是悲增上,但也即是大乘菩萨求证般若智所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