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龍樹菩薩《集經論》《大乘寶要義論》?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unchained
阿彌陀佛!
大德吉祥!
 
末學請教一下書中的一個問題:
 
這三部論,我國趙宋時都已譯出。《學處要集》,
法護(Dharmapāla)、日稱等譯,名《大乘集菩薩學論》,題作「法稱
造」。《諸經要集》,就是法護,惟淨等譯出的《大乘寶要義論》。
《入菩薩行論》,天息災譯出,名《菩提行經》,題作「龍樹集頌」。
三部論都譯出,竟沒有傳出寂天的名字!也許是寂天的思想,誘導學者
重於實行,為學眾所接受,而義理方面,沒有獨到而不成學派的關係
吧!
 
——大乘寶要義論 的作者,後來的學者研究似乎不是寂天菩薩,可能是龍樹菩薩,如海濤法師是如是說。
 
另外详见:
 
藏文丹珠爾中的《集經論》(见《德格目录》第3934号,P593。《汉藏大藏经目录异同研究》,P240。)
 
关于《集经论》,《入行论》提到,寂天菩萨有兩部著作,龙树菩萨有两部,是同名的:
 
གཉིས་པ་( བ ན་བཅོས་ལ་བ ེན་ནས་བ བ་པ་ )ནི། 
      
གང་ ིར་ ག་ ་ ད་པ་ནི། །དེ་ལས་་ཆེར་རབ་ ོན་པས། ། བ བ་པ་ན་ལས་བ ས་པ་ཡང༌། །ངེས་པར་ཡང་དང་ཡང་ ་བ ། །
卯二、依论而学: 亦当勤阅读,学处众集要; 佛子恒修处,《学集》广说故。 
གང་གི་ ིར་ ག་ ་བ བ་ཅིང་ ད་པ་ནི་བ བ་བ ས་དེ་ལས་ ས་ལོངས་ ོད་དགེ་ ་ མས་བཏང་བ ང་དག་ ེལ་གཞི་ མ་ ་གཉིས་ི་ོ་ནས། ་ཆེར་རབ་ ་ ོན་པས་བ བ་པ་ན་ལས་བ ས་པ་ཡང་ངེས་པར་ཡང་དང་ཡང་ ་བ ་བར་ འོ། ། 
因为恒常学习、行持的内容,在《集学论》中,以三十二事之门,详细地开示了身、财、善根的舍护净长,故亦定当一再地阅读《集学论》。           
ཡང་ན་རེ་ཞིག་མདོར་བ ས་པའི། །མདོ་ མས་ན་ལས་བ ས་པ་བ ། ། འཕགས་པ་་ བ་ིས་མཛད་པའི། །གཉིས་པོ་འང་འབད་པས་བ ་བར་ ། །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要》。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ཡང་ན་དེ་ཙམ་མི་ ས་ན་རེ་ཤིག་ ང་ཟད་མདོར་བ ས་པའི་ ོབ་དཔོན་ཉིད་ིས་མཛད་པའི་མདོ་ མས་ན་ལས་བ ས་པ་བ འོ། ། 
或者,不能如是广学者,可暂且披阅本论师所造内容稍微精简的《集经论》! 
འཕགས་པ་་ བ་ིས་མཛད་པའི་མདོ་ན་ལས་བ ས་པ་གཉིས་པའང་འབད་པས་བ ་བར་ འོ། ། 
亦当励力阅览圣者龙树菩萨所造的《集学论》、《集经论》两部论典! 
 
 
 
 
《布顿佛教史》提到的有:
 
《一切经集论》 
计五卷 
阿阇黎龙树著,耶喜德(智军)译 
 
《一切经集宝光庄严经》(系上一论的释本) 
若干卷(缺)  
阿阇黎辛底巴著,纳措译师译 
 
《一切经集广义》 
计七卷 
著者缺。巴操译师和垛德巴(经部焰)合译
 
《一切经集略义》 
若干卷(缺)  
阿底侠尊者著,嘉准生(精进狮子)译
 
 《经集略义教授》 同上 
阿底侠尊者著,纳措译师译 
 
《集学处颂》 
同上 
细哇拉(寂天)著,洛敦协饶(智具慧)和协饶郡勒(智生处)合译 
 
《集学处论》 计十四卷 著译者同上
 
但是龍樹的兩部論典,似乎都有明確的漢譯本。
 
不知您這裡有沒有佛教界、學術界更新的資訊?
 
謝謝!

貼幾篇說法:

第一篇出自 呂澂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LC0001_008

以後寂天還是離開了那寺回到南印由於他在那寺顯示的奇跡所以被目為非凡人物那寺請他回去他拒絕了他背誦菩提行經的第三品護戒品的末曾提示學法的人應該學習三本書:《虛空藏經(此經收入漢譯大部大集經內)和龍樹的諸學處要集》、《諸經要集》。並說扼要地學習的話應以後兩種為必讀書。《諸學處要集的份量大所說的範圍比較廣;《諸經要集則比較簡略但是這兩種書大家都未聽說過於是請他口傳由來人記錄而去這樣龍樹的這兩部書就得以流傳下來了其實這兩部書應該算是寂天的著作正如瑜伽師地名義上是彌勒著書實際是無著所述的

上述寂天的三部書現在都存在。《菩提行經的梵文本已校勘出版還附有智慧作的詳註本文還有法日文的翻譯日譯並有河口的舊譯與中村的新譯兩個本漢譯是趙宋時譯出作者題名龍樹譯文拙劣錯訛甚多藏譯本較好迦當派對它極重視列為必學的六論之一看作是中觀派的代表著作藏譯除本文外譯的註釋就有十一家之多。《學處要集論的梵文本也校印出來了(蘇聯佛教文庫)名寂天作漢譯也是趙宋時譯的大乘集菩薩學論》,共二十五卷作者題名法譯文也劣此書原文是提綱式的經鈔作者本人並無多少議論不過從它的取材編排上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體系書是頌本計二十七頌釋是長行計四千二百分十九品它的可貴之處是所鈔的大乘經許多已無原本通過它的鈔錄片斷可以使人瞭解原本的概貌例如維摩詰經》,漢文譯的挺好但梵本不存無從瞭解其原來的樣子譯本總是隔著一層此書引了經的八個片斷就可從之看出原文的一些精華諸如此類全書共計引經達一〇五部之多。《諸經要集梵本不存藏譯本題名龍樹著漢譯名大乘寶要義論》,趙宋譯無作者名體裁與學處要集相似也是提綱式地點一下然後引經不過比較簡略引經也比較少


第二篇是  萬金川的《中觀學知見書目舉隅》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chu/madhyamaka/chapter13.htm
 

在《明句論》的結讚‧第十詩頌中,月稱明文指出了龍樹的八部著作,其文如下︰

drstva sutrasamuccayam parikathan ratnavalim samstutir abhyasyaticiram ca sastra-gaditas tah karika yatnatah∣yukty-akhyam atha sasTikam sa vidalam tam sunyata-saptatim ya ca asav atha vigrahasya racita vyavartani tam api∥mdo sde kun las btus dan gtam bya rin chen phren dan yan dag bstod pa dan∣hbad pas sin tu yun rin hphags pahi bstan bcos las bstan tshig lehur byas de dan∣rigs pa drug cu shes bya rnam par hthag bcas ston nid bdun cu pa de dan∣gan yan rtsod pa rnam par bzlog pa bkod pa de dag kyan ni mthon gyur shin∥(引自 de Jong's, La Madhyamakasastrastuti de Candrakirti, Oriens Extremus, Vol.9 (1962), p.51 & 53.)  

E. Lamotte 根據此一詩頌所述,認為月稱所指的龍樹八書,是以下八部(參見氏之 Le Traite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de Nagarjuna, Tome 3, Louvain 1970, Intro., pp.43~4)︰

(1)    Sutrasamuccaya(= mDo sde kun las btus),此即漢譯《大乘寶要義論》(《大正藏》No.1635,漢譯未署作者)。
(2)    Parikatha Ratnavali = Rajaparikatharatnavali(= gTam bya rin chen phreG),此即前揭(六)。
(3)    Samstuti(=Yan dag bstod pa)= Catuhstava︰Niraupa-myastava,Lokatitastava,Cittavajrastava,Paramartha-stava,此即前揭(十)。
(4)    Sustragaditah karikah(= bsTan bcos las bstan tshig lehur byas)= Madhyamakasastra,此即前揭(一)。
(5)    Yuktyakhya sastika(= Rigs pa drug cu shes bya)= Yuktisastika,此即前揭(三)。
(6)    Vidala(=rNam par hthag bcas)=Vaidalyasutra & Vaidalyaprakarana,此即前揭(五)。
(7)    Sunyatasaptati(= sTon nid bdun cu pa),此即前揭(二)。
(8)    Vigrahasya……vyavartani(= rTsod pa rnam par bzlog pa)= Vigrahavyavartani,此即前揭(四)。

第三篇是 WIKIPEDIA 的 Sutrasamuccaya (大乘寶要義論) 條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trasamuccaya

Alex Wayman (1997: p.86) in making reference to the Lankavatara Sutra and the Madhyamika holds that:

...as the Lankavatāra-sutra is cited several times, and the Mādhyamika Nāgārjuna surely precedes this scripture, it is highly unlikely that this Sūtrasamuccaya is by Nāgārjuna. The fourth century AD is the earliest possible period for such a compendium.


第四篇是  趙靜逸 的碩士論文
http://nhuir.nhu.edu.tw/retrieve/30923/095NHU05183007-001.pdf

關於寂天的生平,漢傳佛教體系的論書幾乎沒有任何記載。《入菩薩行論》則於宋朝雍熙二年(西元985年)為天息災譯師譯出,名為《菩提行經》,提名是龍樹菩薩集頌。41根據西藏歷史學家多羅那它(Taranatha 1575-1634)與布頓Bu-ston 1290-1364)的記載,寂天的生平充滿了傳奇的色彩,此外與寂天有關係的論典有三本,即《大乘集菩薩學論》Śikṣāsamuccaya)、《入菩薩行論》Bodhicaryavatara)、《經集》(Sutrasamuccaya)。42關於這三本論典,根據相關文獻的資料,與目前所存留著梵文原本與藏文譯本,43能被確定僅有《大乘集菩薩學論》與《入菩薩行論》是寂天所作。44在西藏存有譯本的《經集》,則尚未發現梵文原典,45西藏的學者認為是龍樹所造。46但是日本學者佐佐木孝憲和一島正男,則認為從其哲思脈絡思想的研究,仍不能確定是龍樹或寂天所作。47漢譯本將《大乘集菩薩學論》造論者提名法稱菩薩造、《大乘寶要義論》(《經集》)造論者名字失譯。48筆者在本論採取《大乘集菩薩學論》與《入菩薩行論》的作者是寂天,《大乘寶要義論》作者失譯的看法


我總結一下以上的一些觀點:

1. 龍樹著有諸學處要集》(Śikṣāsamuccaya,即:大乘集菩薩學論)、《諸經要集》(Sutrasamuccaya ,即:大乘寶要義論)的說法,出自寂天《入菩薩行論》。

2.
龍樹著有諸經要集》(Sutrasamuccaya ,即:大乘寶要義論)的說法,出自月稱《明句論》。

3.
諸學處要集》的梵文本題為寂天作,漢譯本題為法稱作。諸經要集》未發現梵文本,藏譯本題作龍樹作,漢譯本不題撰人。(另外,入菩薩行論的漢譯本題為龍樹作)

4. 呂澂認為這兩本書是從
寂天口傳,才流傳下來(根據不明,不知道是呂澂自行推想還是據何而說;比寂天要早的月稱已稱其中一本是龍樹所作)

5. 日本學者佐佐木孝憲和一島正男,則認為從其哲思脈絡思想的研究,不能確定諸經要集》是龍樹或寂天所作;Alex Wayman 則指諸經要集》多次引用楞伽經,而楞伽經流傳年代比龍樹要晚,因此認定此論不太可能是龍樹作。

阿弥陀佛!

感恩大德分享!按照《入行论》注疏的意思,龙树菩萨和寂天菩萨,各有两部论,似乎同名,菩萨行者优先阅读寂天菩萨的两部,也可以阅读龙树菩萨的两部。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释》提到:

 

龙树菩萨的第二部论典《经集论》,我查过汉文《大藏经》和网上的很多资料,据现在所了解的情况,好像这部论典一直没有译成汉语。也就是说,龙猛菩萨这两部论典——《学集论》和《经集论》,都没有汉文本,不懂藏文的人,想看恐怕也没办法。但很多人可能也没有想看的感觉吧,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有的话也没有时间看。这种态度的话,那我翻译也可以、不翻译也可以。说实话,藏传佛教的很多修行人与此截然不同,他们对法非常重视,特别想看龙猛菩萨的《学集论》,到处都在寻找打听。包括在印度居住的有些大德,他们也是千方百计找这部论典的梵文本,假如找到的话,要想尽一切办法翻译过来。但在印度的文库中,据说至今还没有发现。

 

总之,寂天菩萨让我们尽量看五本书:一部经典,寂天菩萨自己的两部论典,龙猛菩萨的两部论典。尤其是龙猛菩萨的论典中,寂天菩萨没有宣说的一些菩萨学处和教言比较多,看了以后,应该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我心里真的想,如果没有死的话,要翻译中观的《显句论》和龙猛菩萨的《经集论》。《经集论》我以前也看过,内容不是特别难懂,部分地方有一些讲义作参考,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duobaojiangsi.com

你好:

我注意到索達吉堪布沒提到 「寂天菩薩所造《經集論》」 存有藏文本,只提到漢文本。而堪布對這兩種《經集論》的敘述,在我看來似乎有點相像,恐怕是同本:

下文引自: https://www.theqi.com/simplified/buddhism/pusaxin/class69.html

「《經集論》。這也是寂天菩薩所造,總結了所有大乘經典的句義,宣說了人身難得、菩提心功德等教言」
「龍猛菩薩的《經集論》,藏傳佛教中是有的,裡面主要講了很多難得——人身難得、佛法難遇、菩提心難發、在家修行機會難值。尤其是在家人如何學習佛法」


比對一下對龍猛菩薩《經集論》的敘述,和《大乘寶要義論》 的內文:

* 人身難得
大乘寶要義論:「智者當知,人身難得…」

* 佛法難遇
大乘寶要義論:「正法難聞。值佛出世復甚為難…」

* 菩提心難發
大乘寶要義論:「一切有情若發菩提心。此為難得…」

* 在家修行機會難值,尤其是在家人如何學習佛法
大乘寶要義論:「  此中應問。在家菩薩云何所行…在家菩薩若有四種法者。是為難事…」

要項符合,順序亦同。

确实内容多有相同之处。补充一下太虚大师的资料;

另外其他更多藏文的资料能够被翻译过来,感恩合十!

 

太虚大师:华译龙猛菩萨所著书述要 
《海潮音》1938年第十九卷第三号
 
    龙猛菩萨即古译龙树菩萨,其生平见鸠摩罗什所译《龙树菩萨传》。又《付法藏因缘传》等,其生卒年代种种传说不一,亦如关于各家印度佛教历史之记载,兹不详述。要之为一般佛教史上所公认佛灭五六百年后一剏兴或继兴大乘佛法之主要人物,释尊以后佛教史上更无与比之最伟大人物。除法相唯识以外,不论若空若密若禅若净无不奉以为高祖,故为藏文系佛教空宗密宗之肝心,亦为汉文系佛教禅净台贤各宗所尊仰之泰斗。
    华译龙猛菩萨所著书,今就集收于《频伽藏》及《续藏》者以类别之,大约可分为宗论部,释经部,集经部,颂赞部四大纲。
一、宗论之部
    《中论》,最为龙猛菩萨发挥大乘佛法宗要之所在,亦为中国三论天台宗所本,及西藏各派所最崇重。但其论本五百颂在华译无单译本,分见下列三释论。颂文义旨从同而字句增减详略非一。
    《中论释》 梵志青目释 姚秦鸠摩罗什译 四卷
    《般若灯论释》 分别明菩萨释 唐波罗颇密多罗译 十五卷
    《大乘中观论释》 安慧菩萨释 宋惟净共法护等译 九卷
    《青目中论释》为中国讲习引用《中论》者所通依本,尤为三论宗立宗根本。闻西藏所传龙猛自释颂之《无畏论》与此相近;然亦有考其非龙猛自释而出后人所释者,当即由青目释西藏误传为龙猛自释耶?《般若灯论释》之分别明即奘译清辩,此为印度后期与唯识论相辩难之中观论师。与此相前后而互辩中观论义者,藏传有佛护、静命、月称诸论师释论,惜华文未有传译。《大乘中观论释》之安慧菩萨,乃唯识论师中较与《中观论》相近者,然亦犹护法菩萨之释《圣天广百论》或不为中观论师所重,故西藏不传,惜华译九卷亦至观行品十三戛然而止,缺后十四品。
    《顺中论义入般若法门》 龙胜菩萨造无著菩萨释 元魏般若流支译 二卷此亦《中论》枝流,为无著菩萨释且论义极坚利,殊可珍异。
    《十二门论》 姚秦鸠摩罗什译 一卷
    此论乃《中观论》之提要,为中国三论宗所宗三论之一,颂释皆出龙猛,华译有而藏译无,甚简切可贵。
    《一轮卢迦论》 后魏瞿昙流支译 不及一卷
    《六十颂如理论》 宋施护译 不及一卷
    《大乘二十颂论》 同上 同上
    《大乘破有论》 同上 同上
    此四论皆《中论》支分,前二种亦为藏文所有,而《破有论》似为二十颂释论,惟亦题龙树菩萨造,其“以无心故亦无有法”等句,颇含唯识义。
    闻藏文所传六论中有一七十颂论为华译所无,未知即此《二十颂论》否?
    《回诤论》 后魏毗目智仙共瞿昙流支译 一卷
    此论为龙猛立论之方法论,前《中论》等皆用此立论方法而立之言辩。此为中论师特有之论式,与后清辩等用因明量式者不同。此论西藏亦有,别有《方便心论》一卷,后魏吉迦夜译,亦题龙树菩萨造。然传因明论者谓系世亲菩萨造,考内容亦以世亲造为当。
    《菩提资粮论释》 圣者龙树本比丘自在释 隋达磨笈多译 六卷
    此论颂本与藏传《宝鬘论》隐约相近;而前后不次广略不匀,或为另一论,或为释者传者所变乱,未可断定;而说菩萨修十度行及三十二相福因等,与前《中论》等专辨于理异。
    《菩提心离相论》 宋施护译 一卷
    此论乃宗密部经偈所作论,为汉文系藏文系密宗均所重视之要典,另有宋法天译《菩提心观释》与此相近,密宗复有唐潜真撰之《菩提心义》,及莲花戒菩萨造宋施护之《广释菩提心论》。
    《十八空论》 陈真谛译 一卷
    《释摩诃衍论》 姚秦筏提摩多译 十卷
    此二论虽亦题龙树菩萨造及释,然察《十八空论》内容有谈庵摩罗识等唯识义者,殊不类龙猛之论。但为真谛所译颇堪信,或世亲以下论师所作误题为龙树造。而《释摩诃衍论》乃系释《起信论》者,虽为日本东密极所崇取;而内容庞杂大抵断为伪书,且并所谓姚秦筏提摩多之译师,有无其人皆在可疑之列。
 
二、释经之部
    《大智度论》 姚秦鸠摩罗什译 一百卷
    此为大乘论中与《瑜伽师地》并列二大论之一,中国亦有以三论宗之三论上加此一论曰四论宗者,若天台宗极崇重之。依大品般若——大般若第二会——经详释诸法而辩其实相,乃为龙猛广明法相之大论。西藏无此,故崇《中论》空义而于辨法相则不得不取《现观》《俱舍》及《瑜伽》等,汉藏应互补充者此亦其一。惟此论详第一品已三十七卷,第二品一下仅提大意,译者云直译将十倍于是。
    《十住毗婆娑论》 姚秦鸠摩罗什译 十七卷
    毗婆娑即释论之义,此论当系释《华严》十地者;然未牒经文,颂释散漫,虽十七卷仅释初地二地,故译全亦非五六十卷不成。但精要之义不多,所详在念佛往生净土及十善业道,为净土宗判余道为难行净土道为易行之所本,故日本之净土各宗颇重之。
 
三、集经之部
    《福盖正行所集经》宋日称等译 十二卷
    此为采集经文组成,故不名论而名经。内容大抵为劝世间人行善修福之道俗书,或从《宝鬘颂》意集经义曼衍以成。
    《菩提行经》 圣龙树菩萨集颂 宋天息灾译
    此在藏译乃寂天菩萨造颂及释之《菩提行论》,华译题为经集及系龙树集颂,不知因何致误如此?且考内容之般若度颂,颇多与唯识师争辩处,可决为后期中观师若寂天等造,非龙猛本。
 
四、颂赞之部
    《为禅陀伽王说法要偈》 刘宋求那跋摩译 不及一卷
    《劝发诸王要偈》 刘宋僧伽跋摩译 同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唐义净译 同
    此三为一本之三译,以唐译为简明,乃一首劝一亲友国王信佛行善之长诗,亦近于从《宝鬘论》五品中离出之一品。
    《赞法界颂》 宋施护译
    《广大发愿颂》 宋施护译
    《十二礼赞阿弥陀佛文》禅那崛多别译
    此三为赞法赞佛及发愿偈之可唱诵者,《赞法界颂》或即藏传之赞般若颂。此赞颂如造论释之,亦可为论本之颂。
    华译龙猛菩萨所著书略备于是,三十年前余阅藏经时虽曾涉览,并于《大智度》曾精读而获益;然未为综合之寻察,今复检而编配之,殊觉趣味盎然。此四部门中除去其可疑者及重译者,计宗论十,前七是所究之空性,而第八是其立论方法,第九第十明成满菩提之资粮或方便,故可云前八为般若而后二为方便。般若方便和合而大乘之行果备。计释经二。《智度》详法相,而《十住》弘净土,设能将《智度》所辨晰法相整理而条贯之,未尝不可成为“摩诃般若对法藏”也。计集经一,可为菩萨涉俗利世之敷化。计颂赞四,一为政治领袖所当吟味,三为大乘行者或净土行者应常涵咏。合计之得十五种以编成一龙猛菩萨丛书,足为总持大乘真俗二谛法门矣。

duobaojiangsi.com

您好!

寂天菩萨“龍樹二論典”,我們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藏傳文獻:)

林老师分享消息:藏經目錄No.3934《經集論》龍樹造智軍等譯148b-215a67×2貝頁。

duobaojiangsi.com

我查閱了梵文:

出處請見這: http://yathasukha.blogspot.com/2012/11/5.html
 

[] saṃkṣepeṇāthavā tāvat paśyet sūtrasamuccayam
āryanāgārjunābaddhaṃ dvitīyaṃ ca prayatnataḥ // bca.5.106 //

[英譯] Alternatively, one should first look at it briefly, and then carefully read the Sutramuccaya composed by Arya Nargarjuna.

[天息災譯] 聖龍樹菩薩,一心之所集。

[如石藏譯] 或暫閱精簡《一切經集要》。亦當偶披閱龍樹二論典。

單字:

saṃkṣepeṇa :壓縮、節略
https://www.wisdomlib.org/definition/samkshepa

tāvat :首先、先說、直到、至於、這麼多,這麼長
https://palidictionary.appspot.com/browse/t/t%C4%81va

paśyet:見
http://ckc.eduhk.hk:8080/lotus/view/4-41-1-4


sūtrasamuccaya:一切經集要(大乘寶要義論)

ārya-nāgārjuna:聖者龍樹

ābaddha:繫於
https://www.wisdomlib.org/definition/abaddha
https://palidictionary.appspot.com/browse/%C4%81/%C4%81baddha

dvitīya:第二
https://www.wisdomlib.org/definition/dvitiya

prayatnata:努力、策勵
https://myhindienglish.com/words/meaning-of-prayatnata:-in-hindienglish/
http://yathasukha.blogspot.com/2012/11/5.html


所以,問題是「dvitīya:第二」所指為何。

是指 1:繫於龍樹的論典有兩部。抑或是 2:第一次先略讀,第二次再精讀龍樹的《一切經集要》

第一個是「如石藏譯」的文意,第二個是「英文」的文意。

天息災的譯本作「聖龍樹菩薩,一心之所集」,對此沒有明顯表示。

如果考慮到月稱的明句論只提到《一切經集要》歸之於龍樹,梵文本《學處集要》的作者又題為寂天,則入菩薩行論是否真有把《學處集要》也一併歸之於龍樹,就值得懷疑。至於《一切經集要》是否為龍樹所作,前面已提過幾個相關的討論,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