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不是什麼都沒有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有人說「『空』指:什麼都沒有
因此心經才有一連串的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云云。

這是非常錯誤的。

導師說「從來學空的學者,常發生一種錯誤,以為空即一切空無所有。」

又說有「知道了空無所有,便以為一切都是假有的,一切都要得,就要什麼都圓融貫攝了。」「這樣學空,真是糟極了!譬如這裡一把刀,觀察他的真實自性,說沒有刀;俗諦所知的假名刀,還是有的。若這裡根本沒有一把刀,當然說無刀,如反過來也說有刀,豈不是錯誤之極!可說毫不知立破。」

「一切法空,是破真實的自性,是不壞世俗假名的。」

「但,緣起假名與第二頭、第三手不同,所以世俗諦中雖一切唯假名,而假名的有無,也還是有分別。」

 

「如外道的上帝、自在天、梵天等,佛法中無分的極微色、剎那心等,都是妄執,如以為有緣起假名,必會弄成邪正不分、善惡不分。」(《中觀論頌講記》,p.34)

大德提及

導師說「從來學空的學者,常發生一種錯誤,以為空即一切空無所有。」

回答 我的體會,我們有時會明白鏡裡影像是不實存,但就會疏忽了鏡的不實存而以為有。例如知法性空,但還是會執著法所成的作用,以為實存。請指正。

有人說「『空』指:什麼都沒有
因此心經才有一連串的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無......」云云。

這是非常錯誤的。

《佛說華手經》無一切法故 名為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所謂
畢竟無法 無眾生
尚不可得。何況有眾生

 

佛經說「」就是「無法 無眾生
無法.無眾生」難道不是 空無一物 ?

你不認同 佛經所講的,這表示 是你的認知錯誤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諸有為法 悉皆

佛經說「空」指「無法.無眾生」
無法」其實是指:無有為法

 

佛經說「空」指「無法.無眾生」
無法」其實是指:無有為法

林師兄說的沒錯,心經不只一個版本,般若系列的相關經文更多,可不要看到一段就以為代表全部。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習應品 3〉:「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亦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亦無智亦無得,亦無須陀洹無須陀洹果,無斯陀含無斯陀含果,無阿那含無阿那含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辟支佛無辟支佛道,無佛亦無佛道。
 
如果要說無就是空無一物,那可不只無有為法,還包括無為法涅槃,甚至連佛也空無了。

《正法華經_藥草品》
不了
本無 則名曰癡。
從癡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

「本無」指,本來無一物

眾生不了本來無一物,妄見有萬物,因此 墮因果輪迴

《入楞伽經》眾生妄分別。 無物見物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方廣道人

指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方廣,即方正廣大之意,係指大乘。道人,即「學道之人」意。自語義而言,係指大乘之學者;但據大智度論卷一載,方廣道人乃誤解大乘空之真義,而主張虛無主義之一派。小乘犢子部立補特伽羅說,承認有我之實體;大乘之方廣道人則執著於空之思想(即惡取空),不承認因果。以上二者均為附於佛法之外道,應視為佛教內非佛教之教派。〔華嚴經疏卷二十八、摩訶止觀卷十、三論玄義〕 p1443

林文亮

佛學大辭典/方廣道人

 
佛學大辭典 導航


PD-icon.svg作者丁福保1922年出版,1952年逝世,所以本辭典在兩岸四地以及美國屬公有領域。

<<<上一詞條
方廣說

下一詞條>>>
方廣大莊嚴經

Wikipedia-logo

維基百科條目:
方廣道人

Wiktionary-logo

維基詞典詞條:
方廣道人

方廣道人

(術語)小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犢子道人,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方廣道人。惡執大乘方廣之空理,而墮於空見者也。智度論一曰:「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止觀十曰:「又方廣道人,自以聰明讀佛十喻。自作解云: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為宗。龍樹斥云:非佛法方廣所作,亦是邪人法也!」三論玄義曰:「二學大乘者,為方廣道人,執於邪空,不知假有,故失世諦。既執邪空,迷於正空,亦喪真矣。」

林文亮

方廣道人

指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方廣,即方正廣大之意,係指大乘。道人,即「學道之人」意。自語義而言,係指大乘之學者;但據大智度論卷一載,方廣道人乃誤解大乘空之真義,而主張虛無主義之一派。小乘犢子部立補特伽羅說,承認有我之實體;大乘之方廣道人則執著於空之思想(即惡取空),不承認因果。以上二者均為附於佛法之外道,應視為佛教內非佛教之教派。〔華嚴經疏卷二十八、摩訶止觀卷十、三論玄義〕

你應該針對佛經所講的「無法.無眾生」提出有力反證

你拿非佛經的說法 來反駁佛經的說法,這樣說不通

 

十六、大乘空義
一、空為大乘深義:佛,是由於覺證空性而得自在解脫的。所以從覺證來說
,空是一切法的真實性,是般若——菩提所覺證的。從因覺證而得解脫來說,空
是解粘釋縛的善巧方便;空,無所住,無著,無取等,是趣證的方便,是覺證的
成果。一約真性說,一約行證說。現在要說的大乘空義,是約真實義說。
在大乘法中,空是被稱為:「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的。如《般若
經》說:「深奧者,空是其義,無相、無作是其義,不生不滅是其義」等。《十
二門論》也說:「大分深義,所謂空也」。所以空、無生、寂滅等,是大乘的甚
深義。為什麼被看為最甚深義?這是世俗知識——常識的、科學的、哲學的知識
所不能通達,而唯是無漏無分別的智慧所體悟的。這是超越世間一般的,所以稱
為甚深。
二、空與滅之深義:這一最甚深處,佛常以空、無生、滅、寂滅等來表示。
凡佛所說的一切名言,都可以說是世間共有的。如依世間名義去理解,那只是世
間知識,而不是佛說的深義。所以這些詞語,都含有不共世間的意義,而不能「
如文取義」的。例如空與無生滅的寂滅,一般每照世間的解說,認為是虛無消極
的,而不知恰好相反,這是充實而富有積極意義的。
空,佛經每舉虛空為譬喻,有時更直稱之為虛空。從一般來說,虛空是空洞
得一無所有。而佛法中說:虛空是「無礙為性」,「色於中行」。物質——「色
」的特性,是礙;而虛空的特性,是無礙。無礙,不但是在於物質的質礙以外,
也與物質不相礙。由於虛空的無礙性,不但不障礙物質,反而是物質——色的活
動處。換言之,如沒有虛空,不是無礙的,物質即不可能存在,不可能活動。因
此,虛空與物質不相離,虛空是物質的依處。佛法所說的空或空性,可說是引申
虛空無礙性的意義而宣說深義的。空,不是虛空,而是一切法(色、心等)的所
依,一切法所不離的真性,是一切法存在活動的原理。換言之,如不是空的,一
切法即不能從緣而有,不可能有生有滅。這樣,空性是有著充實的意義了。
說到寂滅,本是與生滅相對的,不生不滅的別名。生與滅,為世俗事相的通
性,一切法在生滅、滅生的延續過程中,但一般人總是重於生,把宇宙與人生,
看作生生不已的實在。但佛法,卻重視到滅滅不已。滅,不是斷滅,不是取消,
而是事相延續過程的一態。在與生相對上看,「終歸於滅」,滅是一切必然的歸
宿。由於滅是一切法的靜態,歸結,所以為一切活動起用的依處。佛法稱歎阿彌
陀佛,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而從「落日」去展開,正是同一意義。滅是延續
過程的靜態,是一切的必然歸結,引申這一意義去說寂滅,那寂滅就是生滅相對
界的內在本性。生滅滅生的當體,便是不生不滅的寂滅性。由於這是生滅的本性
,所以矛盾凌亂的生滅界,終究是向於寂滅,而人類到底能從般若的體證中去實
現。
三、從事相而觀見空寂之深義:一切法空性或寂滅性,是一切法的真實性,
所以要從一切法上去觀照體認,而不是離一切法去體認的。如《般若心經》說: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深般若,是通達甚深義的,照見一切
法空的智慧。經文證明了,甚深空義,要從五蘊(物質與精神)去照見,而不是
離色心以外去幻想妄計度的。說到從一切法去觀察,佛是以「一切種智」知一切
法的,也就是從種種意義,種種觀察去通達的。但總括起來,主要的不外三門:
(一)、從前後延續中去觀察,也就是透過時間觀念去觀察的。(二)、從彼此依存中去
觀察,也就是透過空間觀念(或空間化、平面化的)去觀察的。(三)、直觀事事物
物的當體。這猶如物質的點、線、面一樣;而甚深智慧是從豎觀前後,橫觀彼此
,直觀自體去體認,而通達一切法性——空或寂滅性。
(一)、從前後延續去觀察時,得到了「諸行無常」的定律。一切法,不論是物
質或精神,無情的器世間或有情的身心,都在不息的流變中。雖然似乎世間有暫
住或安定的姿態,而從深智慧去觀察時,發覺到不只是逐年逐月的變異,就是(
假定的)最短的時間——一剎那,也還是在變異中。固有的過去了,新有的又現
起,這是生滅現象。這一剎那的生滅,顯示了一切都是「諸行」(動的),都是
無常。這種變化不居的觀察,世間學者也有很好的理解。但是世間學者,連一分
的佛學者在內,都從變化不居中,取著那變動的事實。也就是為一切的形象所蒙
蔽,而不能通達一切的深義。唯有佛菩薩的甚深般若,從息息流變中,體悟到這
是幻現的諸行,不是真實有的。非實有的一切,儘管萬化紛紜,生滅宛然,而推
求本性,無非是空寂。反過來說因為一切法的本性空寂,所以表現於時間觀中,
不是常恆不變,而現為剎那生滅的無常相。無常,是「無有常性」的意義,也就
是空寂性的另一說明。
(二)、從彼此依存去觀察一切法時,得到了「諸法無我」的定律。例如有情個
體,佛說是蘊界處和合,不外乎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現象。所謂自我,是有
情迷妄的錯覺,並不存在,而只是身心依存所現起的一合相——有機的統一。稱
之為和合的假我,雖然不妨,但如一般所倒想的自我,卻不對了。印度學者的(
神)我,是「主宰」義,就是自主自在,而能支配其他的。換言之,這是不受其
他因緣(如身心)所規定,而卻能決定身心的。這就是神學家所計執的我體或個
靈。照他們看來,唯有這樣的自主自在,才能不因身心的變壞而變壞,才能流轉
生死而不變,才能解脫生死而回復其絕對自由的主體。但這在佛菩薩的深慧觀照
起來,根本沒有這樣的存在。無我,才能通達生命如幻的真相。依此定義而擴大
觀察時,小到一微塵,或微塵與微塵之間,大到器世界(星球),世界與世界,
以及全宇宙,都只是種種因緣的和合現象,而沒有「至小無內」,「至大無外」
的獨立自體。無我,顯示了一切法空義。無我有人無我與法無我,空有人空與法
空;空與無我,意義可說相同。從彼此依存去深觀空義,如上面所說。如從法性
空寂來觀一切法,那就由於一切法是空寂的,所以展現為自他依存的關係,而沒
有獨存的實體。這樣,無我又是空義的又一說明。
(三)、從一一法的當體去觀察時,得到「涅槃寂靜」的定律。雖然從事相看來
,無限差別,無限矛盾,無限動亂;而實只是緣起的幻相——似有似無,似一似
異,似生似滅,一切終歸於平等,寂靜。這是一一法的本性如此,所以也一定歸
極於此。真能通達真相,去除迷妄,就能實現這平等寂靜。矛盾,牽制,動亂,
化而為平等,自在,安靜,就是涅槃。大乘法每每著重此義,直接的深觀性空,
所以說:「無自性故空,空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從豎觀前後,橫觀彼此,直觀自體,而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三法印」。但這決非三條不同的真理,而只是唯一絕待的真理,被稱為
「一實相印」——法性空寂的不同說明。三印就是一印,一印就是三印。所以,
如依此而修觀,那麼觀諸法無我,是「空解脫門」;觀涅槃寂靜,是「無相解脫
門」;觀諸行無常,是「無願(作)解脫門」。三法印是法性空寂的不同表現,
三解脫門也是「同緣實相」,同歸於法空寂滅。總之,佛法從事相而深觀一一法
時,真是「千水競注」,同歸於空性寂滅的大海。所以說:「高入須彌,咸同金
色」。
四、法空寂滅即法之真實(自性):一般名言識所認知的一切法,無論是物
質,精神,理性,雖然被我們錯執為實有的,個體的,或者永恆的,而其實都只
是如幻的假名。假名,精確的意義是「假施設」,是依種種因緣(意識的覺了作
用在內)而安立的,並非自成自有的存在。所以,這一切都屬於相對的。那麼,
究竟的真實呢?推求觀察一一法,顯發了一一法的同歸於空寂,這就是一切法的
本性,一切法的真相,也就是究竟的絕對。空寂,不能想像為什麼都沒有,什麼
都取消,而是意味著超脫一般名言識的自性有,而沒入於絕對的不二。經論裡,
有時稱名言所知的為一切法(相),稱空寂為法性,而說為相與性。但這是不得
已的說法,要使人從現象的一一法去體悟空寂性。法與法性,或法相與法性,實
在是不能把他看作對立物的。這在空義的理解上,是必不可少的認識。
方便所說的法與法性(空寂),在理解上,可從兩方面去看。(一)、從一一法
而悟解到空寂性時,這就是一一法的本性或自性。例如物質,每一極微的真實離
言自性,就是空寂性。所以法性空寂,雖是無二平等,沒有差別可說,而從幻現
的法來說,這是每一法的自性,而不是抽象的通性。(二)、從平等不二的空寂去看
,這是不可說多,也不可說為一(一是與多相對的)的絕對性。不能說與法有什
麼別異,而又不能說就是法的。總之,空寂性是一一法自性,所以是般若所內自
證的,似乎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有著具體的充實的意義。
五、法相與法性空寂之關係:從上面的論述,法與法性,不可說一,不可說
異,極為明白。所以在大乘法中,這——不一不異是無諍的定論。但在古代大德
的說明方面,適應不同根性的不同思想方式,也就多少差別了。(一)、如法相唯識
學者,著重於法相。在「種現熏生」的緣起論中,說明世出世間的一切法。當他
在說明一切法——無常生滅時,從不曾論及與法性不生滅的關係。依他說:一切
法要在生滅無常的定義下,才能成立種現熏生,不生滅性是不能成立一切法的。
這一學派,一向以嚴密見稱。但或者,誤以不生滅(無為法性)與生滅(有為法
),是條然別體的。其實,這決非法相學者的意趣。因為,當生滅的一切因緣生
法,離妄執而體見法性時,與法也是不一不異的。這就是一一法的離言自性,何
嘗與法有別?所以,專從生滅去成立染淨一切法,只是著重性相的不一而已。
(二)、如天臺,賢首,禪宗,著重於法性,都自稱性宗,以圓融見長。從法性
平等不二的立場來說,一切事相都為法性所融攝;一切染淨法相,都可說即法性
的現起。因此,天臺宗說「性具」,賢首宗說「性起」,禪宗說「自性能生」。
一切法,即法性,不異法性,所以不但法性不二,相與性也不二——理事不二。
由於理事不二,進一步到達了事與事的不二。這類著重法性的學派,也就自然是
著重不異的。雖然不得意的學者,往往落入執理廢事的窠臼,但這也決非法性宗
的本意。
(三)、被稱為空宗的中觀家,直從有空的不一不異著手。依空宗說:一切法是
從緣而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的。因為是性空的,所以要依因緣而現起。這樣
,法法從緣有,法法本性空,緣起(有)與性空,不一不異,相得相成。空與有
——性與相是這樣的無礙,但不像法相宗,偏從緣起去說一切法,也不像法性宗
,偏從法性去立一切法,所以被稱為不落兩邊的中道觀。
雖有這大乘三系,雖然法與法性,近似世間學者的現象與本體,但都不會與
世學相同。在大乘中,不會成立唯一的本體,再去說明怎樣的從本體生現象,因
為法性是一一法的本性。也就因此,法與法性,雖不可說一,但決非存在於諸法
以外;更不能想像為高高的在上,或深深的在內。唯有這樣,才能顯出佛法空義
的真相。(引自佛法式救世之光)

林文亮

是一切法的真實性

諸法皆「空」 是 一切法的真實性

諸法皆,就是指:諸法無相
《大寶積經》了知一切法皆無有


「無相」就是「空無一物」

《不退轉法輪經》無相菩提

無相空無一物菩提
 

 

無相空無一物菩提

原來空就是一切,那我也了解了。

無相空無一物菩提實相幻相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煩惱眾生輪迴解脫涅槃

 

 

原來空就是一切,那我也了解了。
空=無相=空無一物=菩提=實相=幻相=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煩惱=眾生=輪迴=解脫=涅槃=我=你=佛

空 就是一切
一切都是 空

若能 一切皆空,即是菩提 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