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匿名法友 (not verified) on Sat, 2011-05-28 14:11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SS
大家好
請問般若經講記37頁提到三種悲心:
所謂眾生緣悲、法緣悲、及無緣大悲。
我想以日本最近海嘯的災難為例,請教各位,如何在日常中修習此三種悲心。
1. 見到眾生的痛苦,升起濟拔的惻隱心,以世間的財法去救濟他, 是眾生緣悲。
那麼,見到災民的痛苦,升起救濟的心,是屬於這類的悲心吧!
2. 而見眾生為相續、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滅苦滅,因而起悲濟心是法緣悲。
本人雖聽聞佛法,知眾生為相續和合的假我,但很難因而起悲濟心,問題出在哪裡?
3. 如能觀諸法從緣,,都無真實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緣即空而緣起的假我,
生大悲心,願度如幻眾生,是無緣大悲。
這又難上加難,非凡夫所能了。
但修行總有方法與次第,在此誠懇請教各位了。
要在無量生死中行菩薩行
個人的體悟是,般若法門菩薩道。對一般的眾生來說,之所以難修難行的原因;就在於 在一切法如幻的空中 , 沒有一定的標準次第與作業準則可以做為菩薩行的絕對參考 ,而是要靠自己以無量的智慧體悟、方便善巧與生生世世,於無量生死中行菩薩行。所累積的菩提資糧,才能達到法緣慈與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地 。 不應先預設 “凡夫行於此中難上加難” 的立場。 因為,佛與菩薩,都也是經過凡夫的位階而有所成就。
即此法身。過於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
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捨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住於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眾生所願之地。於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應正遍知。
- 佛說不增不減經
般若法門與《佛說不增不減經》
由於《佛說不增不減經》是真常唯心「如來藏系」的後期大乘經典,因此當我們闡述初期大乘經的「般若法門」時,可能要審慎引用,請參酌!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請教版主關於 大般若經 的歷史問題
在 大般若經 第578 般若理趣分 中,已經提到了 如來藏 一詞。請問是否代表 大般若經 的完成時間,是與「如來藏系」的後期大乘經典屬於同一個時期? 還是該章節是後期再增補進去的章節 ?
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隨正語轉故。一切有情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
再回應般若法門與《佛說不增不減經》及《大般若經》『般若理趣分』
筆者要強調的是:《不增不減經》是屬於「真常(為依的)唯心論」的後期大乘經,與《般若經》的「性空唯名系」,在大乘三系中分屬不同的「緣起觀」(請參考印順導師以下所說)。《不增不減經》是「如來藏緣起說」,而「般若法門」則屬於「性空緣起說」(相應於原始佛教《阿含經》的「業感緣起說」),它們在「生死流轉」及「涅槃解脫」的關鍵基礎上立論很不相同。
其實印順導師在《如來藏之研究》乙書中,就大量引用了《不增不減經》,但在《空之探究》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這兩本書中完全不加引用,可以看出《不增不減經》與「般若法門」的不相應性。
至於Tom法友另提:「在大般若經第578般若理趣分中,已經提到了如來藏一詞。請問是否代表大般若經的完成時間,是與「如來藏系」的後期大乘經典屬於同一個時期?還是該章節是後期再增補進去的章節?」
確實《大般若經》578卷「般若理趣分」,是玄奘大師所譯大部的《大般若經》中,最後才結集加上去的,而且多分是「秘密大乘」的思想,請參考以下導師之解析:
筆者以為,若能對於「印度佛教思想史」有概要的了解,對於不同時代的思想理趣及修行方法的釐清會有幫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及融通。有關『般若經』的傳出次第,可以參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之第十章「般若波羅蜜法門」的第一節 「般若經的部類」之第一項「般若經部類的次第集成」。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感謝版主釋疑
本人常詳讀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只是一時不查而誤認為在般若經裡的經文即是屬於般若法門 。而將 般若理趣分的如來藏 不正確聯結至 不增不減經 。感謝版主詳細的釋疑 。
願與Tom法友切磋共勉
個人也非常敬佩您的博學多聞及慈悲胸懷,願與師兄您共勉之!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大乘四無量心(依三種緣,辨四無量心):眾生緣、法緣、無緣(慈悲)
導師在般若經講記37頁提到三種悲心:眾生緣悲、法緣悲、及無緣大悲。
這三種(慈)悲心,我們可以參考厚觀法師編著的「《大智度論》講義」,這屬於「大乘四無量心」中「依三種緣,辨四無量心」的論意內涵。筆者依據該講義p.549之註解,摘出相關經論解說(如下):
(按:龍樹論主解釋「慈心」之後,接著特別說明:悲心義亦如是:以憐愍心,遍觀十方眾生苦,作是念:「眾生可愍,莫令受是種種苦。」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心,乃至十方,亦如是。)
從以上經論之意涵觀之,我們一般凡夫要生起「法緣」的慈(或悲)心,幾乎是不可能的。它必須從「眾生緣(慈悲)」做起,漸次長養,這是必然的歷程。《大智度論》卷40就有明確的開示:「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眾生緣,後法緣」。
就「眾生緣(慈悲)」而言,就必須依「親、中、怨」的先後修習次第,如《大智度論》卷20所說:於所愛眾生中,以慈念廣於念已故,名為「廣心」;以慈念中人,是名「大心」;以慈念怨憎,其功德多故,名「無量心」。厚觀法師也引據《清淨道論》p.246:「若比丘要破除障礙,即應對於極為親近之同伴修習慈,接著是將沒有任何關係之人當作好像是極為親近之朋友,持著又把敵對之人當作如同沒有任何關係之人。而比丘每次在如此修習之時,應在對下一個如此修習之前使其心柔軟。」
厚觀法師還提供初發心學者應該如何修習四無量心,可以參考《大毘婆沙論》卷82(大正27,421c-422a),《俱舍論》卷29(大正29,150c28-151a20)。
此外,如何修習長養「慈悲心」及其次第,我們可以參考印順導師的《學佛三要》之〈慈悲為佛法宗本〉及〈菩提心的修習次第〉,網路連結如下: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9/yinshun19-07.html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9/yinshun19-06.html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感謝版主的分享
感謝版主提供詳盡的論證,讓後學明瞭三種悲心也正是修學佛法的次第心行,須漸次去長養。
更感謝您提供導師在其他著作中提及的修學次第,讓後學有所依循。
修習止觀才能發起「慈.悲.喜.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