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依下能起上

丙三
丁一: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隨機五三異,歸極唯一大。

  佛法,雖有下、中、上法的分別,但從究竟的意義──一切無非成佛之道的立場來說,這不是獨立的,不相關的,而有著相依相攝的內在關係。如圖: [P55]

圖片(詳見書本)

  這一三層的高塔,由底層到最高層,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從相依來說:依底層為基礎,才能建立中層;依(下)中層為基礎,才能建立上層。如一心想建最上層,而不從下中建起,那一定是脫空妄想,永不成就。這樣,在佛法的三類中,也是「依下」士法「能起」中士法,依中士法能起「上」士法。這如龍樹菩薩說:『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18);決定勝,就是中上的究竟解 [P56] 脫法。這一次第,本是阿含經中所說的『諸佛常法』。提婆菩薩也說:『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19)。遮非福,是離惡行善的下士法;破我,是無我解脫的中士法;斷一切見,是盡一切戲論的上士法。能知這一先後次第,才能於一切佛法而得善巧。所以提婆菩薩又說:『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20)。

  從相攝來說:如三層塔的建立,有中層就有下層;有最上層就一定有中下層。所以在佛法中,「依上」士法,「能攝」得中下士法;依中士法,一定能攝得「下」士法。如《法華經》中說:二乘為三百由旬,人乘為五百由旬。然五百由旬中,就含攝得三百由旬;三百由旬,就是五百由旬的中站。這一相攝的見地,為貫攝一切佛法,善巧一切佛法所必需的。太虛大師稱下士法為五乘共法,中士法為三乘共法;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稱下士法為共下士道,中士法為共中士道。這一『共』字,就是漢藏智者不謀而合的正見,也就是相依相攝的標幟。 [P57]

  依上面的道理,所以從適應眾生來說,佛法是「隨機」方便,有「五」乘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不同,或著重出世法,佛說有「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別「異」。根機不同,法門當然也有不同了。然從如來出世本懷來說,一切法門無非成佛之道,「歸」宗究「極,唯」有「一」乘,或「大」乘。這不是說,一切眾生都要成佛,歸根結底,有一乘法就得了。這是說,從佛法歸於究極的立場說,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聲聞乘(中士)的修出離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華會上,認為這是方便說,其實就是大乘法,所以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21)。《智度論》也說:『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22)。又如《法華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23)等。一香一華的供養,一舉手一低頭的敬禮,一稱佛名,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歸大乘的立場,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一乘與大乘,有些人覺得不同,其實是一樣的。如《法華經》及《勝鬘經 [P58] 》,都說一乘法,有時也就稱為大乘。不過,大乘一名,多用在與二乘相對處;而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說明上。同樣的情形,如著重因位,就稱為菩薩乘;如著重果德,就名為佛乘。這只是隨義而立名不同,在修學佛道的全體歷程上,都先後貫攝而沒有勝劣的差別。

  

丁二: 不滯於中下,亦不棄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於正法。

  佛法的始終次第,上來已簡略說明。所以修學佛道,「不」應該「滯」留「於中下」士的歷程上,如滯留於中士下士法,就成為人天道,小乘道,而不能契合如來說法的本意了。如從新竹來福嚴精舍,停滯在半路上,雖說風景幽美,但不登觀音坪,不到福嚴精舍,怎能見山色湖光,海波塔影呢!發菩提心,以成佛為目標,也就「不」應該捨「棄」「中」士及「下」士法。因為這一切都是菩薩所行道,都是成佛的法門。有些人求高求妙,以為大乘不需要中下士法。不知道棄捨了三百由旬,怎能到達五百由旬的寶所呢!因此,經歷菩提正道的修學者,要「圓」滿貫「攝」一切──中下法,而同「向」於「佛乘」 [P59] ,切「不」可好高騖遠,談玄說妙,在一味的無邊法門中,橫生枝節,以致「謗於正法」。毀謗正法,有兩類人:一、以為某經某法,不是佛法。這類謗法,可說人人都能發覺,知道遠離。二、有人以為,我是大根機,不需要中下法。有以為,因果善惡等法門,為下愚人說,與我無關。有以為,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經(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就好了。有了某經,某佛,某咒,就等於一切佛法,再不用其他了。有以為,只要真實修行,不要聞思經教。這些人,可說是異途同歸,都是捨棄了無邊經典,捨棄了無邊行門。取一滴水而棄大海,卻自以為大海盡在於此。這在他們個人,愚癡錮蔽,似乎過失還小;而對於佛法的宏揚,卻成為大障礙。這一類的毀謗正法,由於不識佛法綱宗。論上說:『無慧之信,增長愚癡』,愚癡是怎樣可怕呀!

註【2-018】《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四0頁下)。
註【2-019】同上。
註【2-020】同上。
註【2-021】《妙法蓮華經》卷三(「大正」卷九.二0頁中)。
註【2-022】《大智度論》卷七一(「大正」卷二五.五五五頁上)。
註【2-023】《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卷九.九頁上)。 [P63]

導師:

Comments

有關「無慧之信,增長愚癡」請參考厚觀法師對『「有信無智長愚痴,有智無信增邪見」出處?』的說明:

關於「有信無智長愚痴,有智無信增邪見。」之出處,可參見:
1.《大毘婆沙論》卷6:「無信之慧增長諂曲。……無慧之信增長愚癡。」(大正27,26c18-21)。
2.《大般涅槃經》卷36:「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大正12,580b18-20)。
3. (《學佛三要》p.72):聲聞法中,有重信的信行人,重智的法行人,也不過由於根性的偏重不同,決非有信無智,或有智無信的。《大涅槃經》與《大毘婆沙論》,都一致說到:「有信無智,增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長邪見」。如但憑信仰而不求甚解,不修智慧,對於所信的三寶,所學的法門,莫名其妙,這不能得學佛的真實利益。

http://ask.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152

多聞思版主

《成佛之道(增註本)》p55說:「這一次第,本是《阿含經》中所說的『諸佛常法』。」水中月法友問到「諸佛常法」的意思,原問連結如下:

http://ask.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909

「諸佛常法」在漢譯聖典裡也另作「諸佛法」,常見的,例如在提到佛陀次第的教說:

「時,福貴禮佛足已,於一面坐。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不淨、穢污,上漏為礙,出要為上。時,佛知福貴意,歡喜柔軟,無諸蓋、纏,易可開化。如諸佛常法,即為福貴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世尊為我說如是法已佛知我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所說正要世尊即為我說苦、習、滅、道。《中阿含28經》

《成佛之道(增註本)》p.a3說:「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離欲生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

依此,「諸佛常法」大抵可理解是「(諸佛)如來說法,總是這樣說的」。

多聞思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