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中心 - Wed, 2012-02-01 15:29
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順導師
正聞出版社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四月五版
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
民國五十六年,我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中說:在戰亂中所寫的『印度之佛教』,「是用文言寫的,多敘述而少引證,對佛教史來說,體裁是很不適合的,而且錯誤與空疏的也不少。……我要用語體的,引證的,重寫一部」。但直到現在,二十年的悠長歲月,『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以外,只寫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如來藏之研究』,『空之探究』,晚年衰病,「重寫一部」──分為多少冊的意願,已無法達成,所以三年前,將『印度之佛教』重印出版。『印度之佛教』的錯誤與空疏,在上面幾部寫作中,雖已作部分的改正與補充,但印度佛教演變的某些關鍵問題,沒有能作綜合聯貫的說明,總覺得心願未了。現在據我所理解到的,再扼要的表達出來。 「佛法」在流傳中,出現了「大乘佛法」,更演進而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動力,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懷念,是通過情感的,也就可能有想像的成分;離釋尊的時代越遠,想像的成分也越多,這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實。 佛弟子對佛的懷念,起初是:釋尊遺體──舍利的建塔供養,釋尊遺跡的巡行,表示對釋尊的信敬與思慕。釋尊過去生中──菩薩的大行,也從「本生」、「譬喻」、「因緣」中流傳出來。佛及過去生中菩薩行的偉大,是因佛弟子的懷念釋尊而引發的,成為佛教界的共同信念。涅槃,涅槃了的釋尊,不是神教想像的「神」那樣的存在;但一般信眾,對於佛入涅槃而再見不到了,不免引起內心的悵惘。態度自由而重於理想的大眾系說:佛是不可思議的存在;佛壽是無量的;現在的十方世界,有佛出世:這多少滿足了一般人心──「大乘佛法」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 釋尊開示的正法,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修學者先徹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實知緣起;依緣起而知無常,無我無我所,實現究竟的解脫──涅槃寂滅。涅槃不落有無,不是意識語言所可表示,為修行而自覺自證知的。以菩薩大行為主的「初期大乘」經,繼承「佛法」的正法中心,但「佛法」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而「初期大乘」經,卻是直顯深義──涅槃,空性、真如、法界等,都是涅槃的異名。所以,「佛法」從緣起入門,「初期大乘」是直顯諸法的本性寂滅。諸法本性是無二無別、無著無礙的,在「佛」的懷念中,傳出一切眾生有如來(胎)藏,我,自性清淨心的「後期大乘」經。這樣,「正法」由緣起論而發展為法法平等無礙的法(本)性論;又由法(本)性論而演化為佛性(如來藏)本具論;再進就是本來是佛了。這是佛教思想發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終歷程。 佛法甚深──緣起甚深,涅槃更甚深,一般人是難以受學的。為了方便普化,施設「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六念法門,使不幸的人,在恐怖、苦惱或病重時,能內心安定,不失善念,這有點近於一般宗教了。「念(憶念,繫念,觀念)佛」是特別發達的!大乘興起不久,犍陀羅、摩偷羅一帶,有塑造、繪畫的佛像流行。方便的「念佛」,過去是念佛的功德,現在也取(佛像)相而念佛的色身。一心繫念,佛於自心中現起;依據這種修驗,得出「自心作佛」,「三界唯心」的理論。後期的大乘經說:如來藏、我是相好莊嚴的,自性清淨心是清淨光明的,眾生本具,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更要念(觀)自己是佛。「念佛」,是從「初期大乘」,「後期大乘」,進入「秘密大乘佛法」的通途。 菩薩發菩提心,久在生死修難行大行,精神偉大極了!但在一般人,可說嚮往有心而不免無力承擔的,於是繼承「佛法」的方便,說佛前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這是廣義的「念佛」,容易修行,為養成大乘法器的方便。一般的「念佛」方便,著重稱名,有「消業障」,「生淨土」,「不退菩提」,種種的現生利益。西元前後,經典的書寫流行,為了普及流通,經中極力稱揚讀、誦、書寫、供養經典,有種種現生利益。般若「是一切咒王」,勝過一切神咒,也就承認了世間的神咒。以唱念字母,為悟入無生的方便。大乘經的音聲佛事:唱字母,稱佛名,誦經,持咒,是「大乘佛法」能普及民間的方便。 「佛法」說到了「念天」,菩薩本生中,有以天、鬼、畜生身而修行的,「大乘佛法」也就出現了「天(大力鬼王、高等畜生)菩薩」。帝釋等每說陀羅尼──明咒護法,咒語漸漸重要起來。「後期大乘」的『楞伽經』等,進一步說:印度民間信仰的天,鬼神,古仙,都是佛的異名,佛所示現的,奠定了「佛天一如」的理論。西元三世紀起,印度梵文學復興,印度教也漸漸興起。在「大乘佛法」的方便道,及如來果德的傾向下,適應外在情勢,發展為「秘密大乘佛法」,多與神(天)教相通。如教典不名為「經」,而名怛特羅(續)。取「奧義書」式的秘密傳授,師長的地位重要起來。咒──佛、菩薩等的真言,是「語密」。神教的手印,佛法也有了,是「身密」。護摩──火供(「佛法」所禁止的),成為自利利他的重要事業。民間信仰的鬼神,進入「秘密大乘」的堂奧:有手執武器,忿怒相的天菩薩(或佛所示現)。溼婆天派有「性力」崇拜,「秘密大乘」也有相抱相合的(俗稱)歡喜佛。適應與融攝神教,「佛天一如」的具體化,為「秘密大乘」的特色! 「大乘佛法」的菩薩大行太難了,一般傾向於重「信」的「易行道」。恰好如來藏是佛智與色相莊嚴的本來具足,與「念佛」的是心作佛,自心是佛相通,「秘密大乘」這才觀自身是佛──「天慢」,發展為即身成佛的「易行乘」。即身成佛,不用修利濟眾生的菩薩大行,等成了佛再來利濟眾生。難行不用修,佛果可以速成,對一般人來說,真可說太好了! 大乘經中,十方世界的佛、菩薩多極了,再加入印度群神,不免雜亂。「秘密大乘」作了有組織的序列,如『瑜伽續』以中央毘盧遮那,及四方四佛,分五部(族)而統攝一切。五方五佛,是仿照忉利天主帝釋在中央,四方來的四大天王四面坐的集會方式。帝釋是執金剛(杵)的夜叉;夜叉是一向分為五族的。夜叉王──執金剛,金剛手,金剛藏,普賢(坐六牙白象,與帝釋相同),是「秘密大乘」的當機者。忉利與四大王眾天,是欲界的地居天,天龍(鬼畜)八部的住處。欲界是有淫欲的,地居天形交成淫而不出精,正是「無上瑜伽續」,修天色身,貪欲為道的理想境界。太虛大師稱「秘密大乘」為「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這是不以人事為本,適應印度神教,以天(鬼神)法為本的大乘。 以上是大乘經法的情形。分別抉擇經文,成為條理嚴密的義解(論義也影響後起的經典),是論。大乘論有1.中觀系:「初期大乘」的直顯深義,學者容易流入歧途,龍樹起來造論,說緣起無自性故空;以「佛法」的「中道、緣起」 ,貫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唯(假)名」。龍樹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那是回歸於「佛法」的立場,「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了。所以中觀是三乘不二的正觀,有貫通「佛法」與「初期大乘」的特長! 2.瑜伽行系:無著依(文體近於論的)『解深密經』等造論:「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是不了義說,緣起──依他起相是自相有的;「後期大乘」的如來藏、我,是真如的異名。瑜伽行系的特色,是依虛妄分別(的「分別自性緣起」),說「唯識所現」。為了論證唯識所現,陳那與法稱,發展了量論與因明。說到轉染成淨,立佛的「三身」、「四智」;佛果是當時佛教界的重要論題。中觀與瑜伽行二系,都分別如實與方便,多少糾正了佛教界的偏差。不幸是,後學者為了龍樹說緣起無自性,無著說緣起自相有,彼此間引起無邊的論諍,忘失了佛法「無諍」的精神! 3.如來藏系:如來藏、我,自性清淨心,近於神教的真我、真心,適應世俗而流行。堅慧的『究竟一乘寶性論』,受到無著論的影響,卻沒有說種子與唯識。論說四法:「佛界」是本有如來藏;「佛菩提」、「佛法」、「佛事業」,是如來藏離染所顯的佛體、佛德與佛的業用。有的學者,融攝瑜伽行派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使虛妄的阿賴耶──藏識,與如來相結合,說「如來藏藏識心」。以真常為依止而說唯心,是文體近於論的『楞伽』與『密嚴』。『寶性論』明佛的因果體用,『密嚴經』說如來藏是念佛三昧者的境界,也就是觀自身本來是佛。後起的「秘密大乘」,攝取「中觀」與「瑜伽」,繼承「如來藏」說,從信仰、修行中發展完成。 印度佛教(學)思想史,一般都著重於論義。論是分別抉擇,高層次的理論,是不能普及一般的。「大乘佛法」後期,那爛陀寺的論學,成為佛教權威,而重信仰,重他力,重事相,重修行,重現生利益的佛法,正以「念(佛天一如)佛」為中心而普遍流行。晚年多讀經典,覺得適應信增上的方便,如造塔,造像,念佛,誦經……,存在於佛教中的異方便,對佛法思想的演化,有極為深遠的影響,所以曾寫了『佛法方便之道』十餘萬字。又覺得:如實與方便,是相互影響而演化的,所以又想起了『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寫作。如實與方便,有佛法自身的開展,也受到外來──神教思想,不同地區,政治情況……的影響。把握佛法特質,理解發展中的重要關鍵,多方面的種種影響,才能完整的表達出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真相。這是我的學力所不能達成的,而衰朽餘年,念力減退,也不容許作廣泛的寫作構想。所以本書只能著重佛法自身,作概略的敘述,而『印度之佛教』所說過的,有些不再重述了。 我對印度佛教的論究,想理解佛法的實義與方便,而縮短佛法與現實佛教間的距離。方便,是不能沒有的;方便適應,才能有利於佛法的弘布。然方便過時而不再適應的,應有「正直捨方便」的精神,闡揚佛法真義,應用有利人間,淨化人間的方便。希望誠信佛法的讀者,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變中,能時時回顧,不忘正法,為正法而懷念人間的佛陀!民國七十七年二月三日,印順序於南投寄廬。凡例
一、本書所引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今簡稱「大正」。 二、日本所譯『南傳大藏經』,簡稱「南傳」。所引文字,並轉譯為華文。 三、日本所譯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作者英文拼音為Tāranātha,或者音譯為多拉那他。本書引用,簡稱為多氏『印度佛教史』。 四、法尊所譯書,如『入中論』等,原本為四川漢藏教理院刊行,簡稱「漢院刊本」。 五、印度波羅Pāla王朝的年代,依呂澂『西藏佛學原論』(商務本)所說。- Printer-friendly version
- Log in or register to post comments
- 25020 reads
Comments
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略說」網路讀書會之前
自本年3月1日起,本中心的「網路讀書會」將開始研讀印順導師的《印度佛教思想史》,容筆者寫下幾點讀書札記,供法友們參考及指教:
1988年的《印度佛教思想史》乃是1942年《印度之佛教》的改正、補充與重寫
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的〈自序〉說:「在戰亂中所寫的『印度之佛教』,是用文言寫的,多敘述而少引證,對佛教史來說,體裁是很不適合的,而且錯誤與空疏的也不少。……我要用語體的,引證的,重寫一部。……『印度之佛教』的錯誤與空疏,在上面幾部寫作中,雖已作部分的改正與補充,但印度佛教演變的某些關鍵問題,沒有能作綜合聯貫的說明,總覺得心願未了。現在據我所理解到的,再扼要的表達出來。」
導師晚年完成了《印度佛教思想史》,但仍然重視《印度之佛教》的思想分期
導師晚年在《華雨集第五冊》之〈遊心法海六十年〉(1984年)及《華雨集第四冊》之〈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1989年)分別指出:
筆者以為:導師《印度之佛教》的五期分判,對於印度各期佛教思想的特色及轉折,辨析得非常簡要,我們研讀《印度佛教思想史》之餘,也值得參考閱讀《印度之佛教》的第一章〈印度佛教流變概觀〉,它將有助於法友們便捷地鳥瞰印度佛教思想的經緯地圖。
導師晚年重申《印度之佛教》的根本信念(振興純正的佛法)並堅持大乘行願
筆者對於《印度之佛教》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常懷「佛法難聞」之感恩念想
回顧筆者於1980年與莊春江師兄等,跟隨宏印法師在高雄「南部法輪班」參加佛法小組討論,主要是研讀《妙雲集》。當時在偶然機緣,經由楊敏雄學長從台北請到了「私印」綠皮封面的《印度之佛教》(有太虛大師的題字),據說是當時台灣大學楊惠南教授等人私下鉛印的,這應該就是導師1985年在《印度之佛教》(書末)「重版後記」所說的1978年春「臺北研究佛學的青年緇素,重版了一次。」這個版本錯字相當多(後面附了一份勘誤表)。接獲此書,對於當時求法若渴的筆者,真是如獲至寶,不顧急性胃炎的不適,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苦讀了這本文言文的「天書」,讀畢之後,確如「重版前言」的編者所說的:
因此筆者才感恩的說:「個人於一九八O年左右,閱讀了《印度之佛教》、《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等印順導師所著有關印度佛教思想史方面的著作,獲益良多,也因此才真正打開佛法之眼界,並對自己日後發願投入護教輔教之志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佛教思想史對於佛法的饒益
一九九三年四月,《新雨雜誌》(主編為張慈田居士,即明法比丘)訪問筆者:「走修行解脫的路,是否要了解佛教史?」,我的回答是:「了解佛教史,對於破除佛法知見的迷惑,有事半功倍之效,尤其是知識份子。佛教史是一面明鏡,能鑑往知來(知佛教之興衰);對整體佛教之觀察,更敏銳而深刻。另外,對於多方面流出的佛法,較能同情,從而培養寬大包容之心胸(其實這也是一種無我的修養),在佛教(四)悉檀的應用,頗有助益。」
結語
「《印度佛教思想史》略說」網路讀書會開始前夕,筆者謹代表本中心,以歡喜的心,期望並歡迎大家一起來研讀導師這部悲智深廣的巨著,並預祝法友們法喜充滿!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提要」
課程名稱:「《印度佛教思想史》略說」網路讀書會
討論進度:《印度佛教思想史》之〈自序〉
討論時程:2012.3.1~2012.3.10(未及時在此討論時程內參加的法友,將來可以回溯到 此次章節內容下之網頁,隨時提問及討論)
進入程序:先點選本中心首頁之「網路讀書會」→再點選:「《印度佛教思想史》略說」網路讀書會→再點選《印度佛教思想史》→點選「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欲提問或發表心得之法友,可於此網頁之底部,導師的〈自序〉文章之下,點選「發表新回應」,或者在已發表回應法友之框格下點選「回應」,以此類推。
《印度佛教思想史》為導師晚年精闢圓熟之著作,其內涵極為深廣,即使在佛學院的正式課程中,亦屬深度難度較高的,因此本中心權且以「《印度佛教思想史》略說」為這一次網路讀書會的課程名稱,進行概略的介紹與討論。慶幸的是,我們印順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厚觀法師亦為福嚴佛學院院長,未來在網路讀書會的討論中,將可請福嚴佛學院的師長們給予指導。
以下為本次討論進度《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之「提要」:
首先,〈自序〉是全書精粹的總覽與摘要,在未深入各章節詳讀之前,尚無法了解其內涵,因此,我們暫時只做概略性的研讀(將來讀完各章節後,再回頭複習精讀)。此外,《印度佛教思想史》總攝了導師晚年所有有關印度佛教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在本書各章節後面的「註解」中,導師分別列舉了它們的出處,這將有助於我們,從瀏覽導師的其他著作中增長見聞。
其次,大家讀〈自序〉或導師晚年的著作,如果看到「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等這三個特別加有「」引號的「專有名詞」時,必須注意:這裡所指的「佛法」包含了「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大乘佛法」含攝了「初期大乘」與「後期大乘」;「秘密大乘」則獨立列為一期。有關這三期的佛法,導師在《華雨集第二冊》(也就是《方便之道》)的〈緒言〉,特別說明其等在「修道」之「道品及目標」的不同:
而印度佛教思想產生遞變的根本原因(主要推動力、總線索),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的〈自序〉,引據1980年《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的研究結論:
以上之總線索,也貫穿於《印度佛教思想史》之中,而其分別發展方向,可以從原始佛教的「六念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看出其脈絡。很明顯的,「念佛」法門,對於印度佛教(乃至中國佛教)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次則為「念天」法門,它對於「秘密大乘佛法」的興起與發展密不可分。
「佛法」(「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重於「念法」法門,所謂的「念法功德: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但它是「從緣起入門」(「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重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法門。後來的「初期大乘(經)」雖是繼承「佛法」的正法中心,但卻是直從「涅槃寂滅」(直顯諸法的本性寂滅)深入,由於「對佛永恆的懷念」以及「念佛法門」的高度昂揚中,出現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如來藏本具」思想。所以導師總結地論述其發展歷程為:
就大乘佛法方面,最重要的思想為「大乘三系」(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其內容佔了《印度佛教思想史》十章中的四章,它與「念佛、念法、念天」法門息息相關,也與「三法印」的重點發展相連,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尤其身受漢譯佛典影響,以「真常唯心系」思想為主流的華人佛教區的法友們。
最後,導師提示二點,值得我們深思共勉: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能否請問「六念」的內涵及特色?
回應樂法法友-六念
《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裡提到的「六念」將會在第三章(初期「大乘佛法」)第三節(方便易行的大乘)討論到(只是重點非在名相的說明)。六念在阿含經裡,如雜阿含858經、860經等,佛陀多處提到。有關六念的內容可以參考《華雨集第二冊》〈第二節六念法門〉。
(連結: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26_01_02_02)
多聞思版主
「佛法」在流傳中,出現了「大乘佛法」,更演進而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動力,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
在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的〈自序〉,中提及
「佛法」在流傳中,出現了「大乘佛法」,更演進而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動力,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
請問這樣的結論是依據:
1. 釋尊遺體──舍利的建塔供養,釋尊遺跡的巡行,表示對釋尊的信敬與思慕;2. 釋尊過去生中──菩薩的大行,也從「本生」、「譬喻」、「因緣」中流傳出來,佛及過去生中菩薩行的偉大,是因佛弟子的懷念釋尊而引發的,成為佛教界的共同信念。
而第2點是否為依據經典的型態及流傳的時間來下結論的?
另外,是否有其他人的著作或觀點與印順導師的結論有所差異?
回應道捷法友- 從「佛法」到「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動力
導師在《平凡的一生(重訂本)》165頁提到《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說:「大乘菩薩道,有重信的方便易行道,有重智慧或重悲願的難行道,而從「佛法」發展到「大乘佛法」,主要的動力,「是佛涅槃以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以自己探究所得的,「為佛教思想發展史的研究者,提貢一主要的線索」。」除了道捷法友提到的二項,《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對支持此結論的種種世間的事相有較詳細的說明,謹節錄如下供參考:
「人類對佛的永恆懷念,從多方面表達出來。
一、佛涅槃後,佛的遺體──舍利sarira,建塔來供奉﹔佛缽等遺物的供奉﹔佛所經歷過的,特別是佛的誕生地,成佛的道場,轉法輪與入涅槃的地方,凡與佛有特殊關係的,都建塔或紀念物,作為佛弟子巡禮的場所。這是事相的紀念,也有少數部派以為是沒有多大意義的(3.001),但從引發對佛的懷念,傳布佛法來說,是有很大影響力的。這是佛教界普遍崇奉的紀念方式,雖是事相的紀念,也能激發「求佛」、「見佛」,嚮往於佛陀的宗教信行。
二、在寺塔莊嚴,敬念佛陀聲中,釋尊的一生事跡:傳說讚揚,被稱為佛出世間的「大事」、「因緣」﹔更從這一生而傳說到過去生中修行的事跡:這是「十二分教」中,「本生」、「譬喻」、「因緣」的主要內容。在這些廣泛的傳說中,菩薩的發心,無限的精進修行,誓願力與忘我利他的行為,充分而清晰的,描繪出一幅菩薩道的莊嚴歷程。菩薩大行的宣揚,不只是信仰的,而是佛弟子現前修學的好榜樣。佛的紀念,菩薩道的傳說,是一切部派所共有的。
三、在佛一生事跡的傳說讚揚中,佛與比丘僧間的距離,漸漸的遠了!本來,佛也是稱為阿羅漢的,但「多聞聖弟子」(聲聞)而得阿羅漢的,沒有佛那樣的究竟,漸漸被揭示出來,就是著名的大天Mahadeva「五事」。上座部Sthavira各派,顧慮到釋尊與比丘僧共同生活的事實,雖見解多少不同,而「佛在僧數」,總還是僧伽的一員(3.002)。「佛在僧數,不在僧數」,是部派間「異論」之一(3.003)。佛「不在僧數」,只是大眾部系,佛超越於比丘僧以外的意思。無比偉大的佛陀,在懷念與仰信心中,出現了究竟圓滿常在的佛陀觀。「佛身常在」,彌補了佛般涅槃以來的心理上的空虛。到這,聲聞的阿羅漢們,與佛的距離,真是太遠了!佛陀常在,於是從聖道的實行中,求佛見佛,進入佛陀正覺的內容,也與阿羅漢們的證入,有了多少不同。
這些信仰、傳說、理想、(修行),匯合起來,大乘法也就明朗的呈現出來。這都是根源於「佛般涅槃所引起的,對佛的永恆懷念」,可說是從「佛法」而演進到「大乘佛法」的一個總線索。」(<<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2 ~ p.13)
註解~3.001『異部宗輪論』說:化地部執:「於窣堵波興供養業,所獲果少」(大正四九‧一七上)。
註解~3.002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六一一──六一五)。
註解~3.003『成實論』卷二(大正三二‧二五三下)。
從《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的註解可以知道導師「探究所得的」結論是有所根據的,只是這樣的結論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罷了–– 這也是世間常情。有關這,我們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三章 初期「大乘佛法」將會討論到。
多聞思版主
回應「是否有其他人的著作或觀點與印順導師初期大乘起源論點有所差異?」
(一)「道捷法友」提到「第2點是否為依據經典的型態及流傳的時間來下結論的?」
導師是依據「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三藏聖典」及初期大乘經論等佛教文獻所做的研究。導師的說明如下:
(二)至於「是否有其他人的著作或觀點與印順導師的結論有所差異?」
當然有的!
(1)個人以為,印順導師歷經五年完成的巨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前面八章的內涵可以說是「大乘佛教之起源」的綱要線索,如導師以下所示:
也就是圍繞這個「總線索」,有許多面向,導師晚年在《華雨集第五冊》之〈遊心法海六十年〉(1984年)回顧:
「大乘佛法」的興起,決不是單純問題,也不是少數人的事,是佛教發展中的共同傾向。「主要動力,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
(2)由於導師撰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時曾參考日本當代的權威學者平川彰博士等學者的相關著作,因此,或許應該說導師對於「大乘佛教起源」的看法,與平川彰博士的研究有些不同,導師的評論如下:
(三)依據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台灣商周出版社,莊崑木譯)的第三章,敘述了「大乘佛教的源流」的三大因素:
(1)由部派佛教而來的發展
(2)佛傳文學(即「讚佛乘」)的影響
(3)佛塔信仰
(四)前面二項的看法,兩位大師看法大致相近,而就第三項,導師對於「佛塔信仰」與平川彰有非常不同的看法(前面已引述)。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大乘佛法法住智的建立,是指菩薩道的六度嗎?
1、中觀系:「初期大乘」的直顯深義,學者容易流入歧途,龍樹起來造論,說緣起無自性故空;以「佛法」的「中道、緣起」 ,貫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唯(假)名」。龍樹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那是回歸於「佛法」的立場,「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了。所以中觀是三乘不二的正觀,有貫通「佛法」與「初期大乘」的特長!
請問:「初期大乘」的直顯深義,學者容易流入歧途,是否指“梵化之機應慎”,還是指“惡取空者”?
而且“以「佛法」的「中道、緣起」 ,貫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唯(假)名」。龍樹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那是回歸於「佛法」的立場,「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了。 ”“龍樹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那是回歸於「佛法」的立場,「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了“。大乘佛法法住智的建立,是指菩薩道的六度嗎? “”
回應「如实法友二個提問:(1)「初期大乘」直顯深義,學者易入歧途(2)大乘佛法法住智的建立,是指菩薩道的六度嗎?」
先簡要回應,待未來討論到相關進度之章節時,再詳談!
(1)「初期大乘」的直顯深義,學者容易流入歧途,何指?
主要是“惡取空者”(也與「先知法住,後知涅槃」息息相關)。
(2)大乘佛法法住智的建立,是指菩薩道的六度嗎?
不是的(雖然與「菩薩道的六度」有關)!重點是「如實知緣起」:通達緣起之流轉及還滅,而且聞思修觀照之關鍵必須扣緊「三觀」(蘊、處、界)而入。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的學習筆記
印順導師的大名如雷貫耳,可是一直沒有看過導師的著作。今次因緣成熟了,一定要把握機會,好好學習一番,阿彌陀佛 _/\_
釋尊示寂後,弟子們基於懷念及尊敬,也不忍心有這麼好的一個法就此煙沒,眾弟子受到使命感的驅使,自覺地要將大法傳承下去,造福人間。
導師將印度佛教思想分為3個階段:
( 1) 佛法: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法(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約500BC
重點:念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2a) 初期大乘(菩薩傾向之聲聞分流,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100AD
重點:念佛,一切皆空,涅槃寂滅
(2b) 後期大乘(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如來傾向之菩薩分流),200+AD
重點:念佛,萬法唯心,如來藏心
( 3) 祕密大乘(如來為本之梵佛一體),500+AD
重點:念天,咒語,手印
從(1)佛法階段,到(2)大乘階段,又發展出「易行道」(即念佛的淨土宗及念天的密宗)。相對於「難行道」來說,「易行道」是不用修行得那麼吃力。
最後,大乘思想可分3個系統來了解:
(1) 中 觀:代表→龍樹《大智度論》
(2) 瑜 伽:代表→彌勒《瑜伽師地論》
(3) 如來藏:代表→堅慧《究竟一乘寶性論》
這應該是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大框架中的大框架了,請問末學有沒有理解錯?
回應hide2may法友「《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的學習筆記」
一、「hide2may法友」您綜合導師早年的五期及晚年的三期之印度佛教,其內涵及時間點不太允當,提供導師的說明及圖表如下:
(一)
兹依《印度之佛教》,印度佛教五期思想之特色及時間分佈,整理如下:
◎導師考證之佛元(佛滅之年)為西元前431年
1、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誕生 ):釋尊與弟子同得真解脫。
2、傾向菩薩之聲聞分流(童年 ):釋尊入滅下訖佛元四百年,部派分化,小乘盛而大乘猶隱。
3、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少壯 ):佛元四世紀至七世紀,詳菩薩之利他,以龍樹為代表。
4、傾向如來之菩薩分流(漸衰 ):佛元七世紀至千年頃,大乘佛教又分流,三系競進,而聚訟於摩竭陀。「如來」傾向之潛流,實左右之。
5、如來為本之梵(天)佛一體(老死 ):千年以降,為一切秘密、迷信之綜合 ,修三密求即心即身之成佛,受異教壓迫而衰滅。
(二)導師於《華雨集第四冊》之〈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指出:
我對印度佛教史所作的分類,有五期說;三期說;也可分三期的
「大乘佛法」為「初期大乘佛法」,「後期大乘佛法」,成為四期說。大乘佛法的三系說,開合不同,試列表如下:
圖片
五期 三系 四期 三期
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
├───────佛法──────佛法
菩薩傾向之聲聞分流─┴┐
|
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性空唯名論──初期大乘佛法─┐
| ├大乘佛法
┌虛妄唯識論─┐ │
│ ├後期大乘佛法─┘
如來傾向之菩薩分流─┴真常唯心論─┘
|
如來為本之天佛一如──┴──────秘密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
(<<華雨集第四冊>>p.9)
二、您僅用「論書」來代表大乘三大系之思想特色並不確當(應包括「經」),請看導師自己的說明:
(一)
(二)
現在,先申明大乘三系的意趣,也就答覆了默法師「分別三系以發問者」一
段。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原始教法
回應空中花法友的「原始教法」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無上道
Moonlight
回應「無上道」
從「阿含經」通論來看,「無上道」即指佛道,古德也有解釋:
至於解脫道和菩薩道的內涵及日常生活的修行,我們在下一節及第三章以後再討論。
日常生活的修行
日常生活的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 的內的的的的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易行道 vs 難行道
感謝版主的教導,令大眾學員都能較全面地了解導師各時期的思想。
在初期大乘時期,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中提出有關「易行道」及「難行道」的講法,請問導師對這個分類法的開示是什麼?謝謝。
回覆「易行道與難行道」
兹引導師二處開示供參考:
這可依龍樹論而得到正當的見地;一般所說的易行道,也就是根據龍樹論的。龍樹《十住毘婆沙論》,說到菩薩要積集福德智慧資糧,要有怎樣的功德法,才能得阿惟越致──不退轉。或者感覺到菩薩道難行,所以問:「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這是請問易行道的方法。龍樹說:「如汝所說,是懧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大人志幹之言也」。簡單的說,如有這樣心境,根本沒有菩薩的風格。龍樹對於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給他當頭一棒。然而,佛菩薩慈悲為本,為了攝引這樣的眾生修菩薩行,所以也為說易行道。所以接著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難行),水道乘船則樂(易行)。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難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難行即苦行,易行即樂行,論意極為分明;與成佛的遲速無關。說到易行道,就是「念十方諸佛,稱其名號」,「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憶念禮拜,以偈稱讚」。易行道的仰求者,以為一心念佛,萬事皆辦,所以龍樹又告訴他:「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這可見易行道不單是念佛,即〈行願品〉的十大行願等。能這樣的修行易行道,即「福力增長,心地調柔……,信諸佛菩薩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眾生」;接著即說六波羅密。這可見:念佛、懺悔、勸請,實為增長福力,調柔自心的方便;因此,才能於佛法的甚深第一義生信解心;於苦痛眾生生悲愍心,進修六度萬行的菩薩行。這樣,易行道,雖說發願而生淨土,於淨土修行,而也就是難行道的前方便。經論一致的說:念佛能懺除業障,積集福德,為除障修福的妙方便,但不以此為究竟。而從來的中國淨土行者,「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以為龍樹說易行道;念佛一門,無事不辦,這未免辜負龍樹菩薩的慈悲了!(<<淨土與禪>>p.68 ~ p.70)
雖然一切眾生,畢竟成佛,但就現實的眾生性來說,根機是種種不一的。在發心向道的眾生中,有是適宜於菩薩行的,有與菩薩法是格格不相入的,也有想學菩薩而不敢修的。適宜於菩薩行的根性,佛當然『為說無上道』了。與菩薩心行格格不相入的,是鄙劣怯弱的根性,如《法華經》的窮子喻:窮子回到故鄉,望到財富無量的長者,驚慌失措,嚇得逃走都來不及。對於這類根機,不得不為說方便法門──聲聞、緣覺乘法,漸漸的引攝化導他。想修菩薩行而不敢修的,知道羨慕佛果的究極圓滿,但對於菩薩的廣大心行,卻不敢擔當,精進修行。這也是怯弱眾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墮小乘,或沈淪苦海。對於這類眾生,二乘方便是不適用的,佛只有用特別的方便來化導了。這類「怯弱下劣」的根性,想成佛而不願修學菩薩的大行難行,所以「希」望「求」一簡單「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但這是不順菩薩的菩提願行的;因為求成佛道,是決無不修菩薩大行的道理。這如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說:『問曰:是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龍樹)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成佛之道(增註本)>>p.305 ~ p.306)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明白了!
導師接著說:怯弱懈怠眾生,不敢精進的直入大乘,所以以易行的方便道,信願為方便,引入大乘的精進道。其實,如能得善巧方便,精進也並非難以成就。這應該修集四種力來助成精進:
(1) 勝解力 (2) 堅固力
(3) 歡喜力 (4) 休息力
如能修於四力,那就如泉源長流,精進不息,而不太為難了!
感恩開示 _/\_
資料來源:勝解堅固力,歡喜休息力,能修於四力,精進不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