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療癒的品質

療癒的品質

「信仰、實踐、療癒」是我們慈大宗教所辦學的三大宗旨,關注信仰實踐以實現苦痛療癒;但苦痛療癒有不同的層次、品質和級別,對某些人深感痛苦的,對其他人而言卻無關痛癢,甚至甘之如飴,這除了跟性格有關,也關乎平時的修養。 

佛說就「對」 vs. 「對」佛才說

佛說就「對」 vs. 「對」佛才說

佛教所說的道理,是佛教內部的真理?還是佛教說出了真理?換個方式問:所謂的真理,是因其為佛陀所說,還是其本身是真理,佛才說之? 

「特以人類為本而志度一切有情」

人類為本與一切有情的辯證

大乘佛法所顯揚菩薩道的修行實踐,在今日以「人間佛教」的解行模式開展之,亦即「人間佛教」的主張,可說是大乘菩薩義理精神的當代呈現,皆重於深入人間、走入人群的入世修行。然「人間佛教」在現今台灣佛教雖蔚為風潮,然批評仍時而有聞,因走入人間、隨順世間而淺俗化;俗化和淺化似乎是「人間佛教」揮之不去的陰影。然不同的人間佛教固然有俗化之可能,然印順、證嚴師徒二人之「人間佛教」,反而是為了因應、對治俗化;意即,不是印順導師、證嚴上人的「人間佛教」導致俗化,而是正有賴於此一型態的「人間佛教」來防範及導正,使不致於走向俗化,如印順導師著述對於中國佛教的評判反思,其一在於反思俗化的發展。[1]

「哲人雖遠,典型夙昔」

「哲人雖遠,典型夙昔」

──德晟法師《學問僧的生命書寫》推薦序

作為一位以佛教法義為主的探究者,印順導師思想一直是我心中的指路明燈,自認為是印順學派」的一員,從印順佛學中找到自身的歸屬。我所推崇的既在於其學問,亦在於其人格──人菩薩行」的行誼風範,他一生淡泊名利、無欲無爭,所念所想皆是「為佛教,為眾生」。我之推崇其學問,未必是指他博覽群經、著書立說,而主要是他的佛學觀點以及佛法知見乃是我所認同的,我即是順著他的義理詮釋建立起自身的佛法認識。 

「供養」意義之轉化

「供養」意義之轉化

靜思精舍的修行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過著克勤克儉、自給自足的農禪生活,不接受外界供養。 

從「見苦知福」到「見苦悟道」

從「見苦知福」到「見苦悟道」

「見苦知福」是證嚴法師常說的一句話,看到別人受苦,從中知道自己是幸福之人。換言之,我們往往「人在福中不知福」,總要看到命途多舛的人,才會察覺到自己的有福,對比出自己是幸福的。

說法與說教

說法與說教

「說法」是為了傳法,傳法是為了渡化眾生,透過法的智慧滋潤啟迪人心,使其心開意解。 

善意謊言如何可能?

善意謊言如何可能?

善意謊言猶如慈心殺人,慈悲殺人(compassion killing)是否可能?或者更應說如何可能?一般殺人總是帶著惱怒瞋恨之心,猶如說謊是存心欺騙,然善意謊言、慈心或慈悲殺人之不同於一般的說謊和殺人,在於背後一良善動機的趨使策動。 

 無爭止爭、爭而無爭

 無爭止爭、爭而無爭

佛教徒不應示弱,但更不應愚痴與俗人一般見識。面對人和人之間的紛擾,如果一方有錯,我們有兩種方式因應:一是用他的方式對待他,二是不管他、不理他乃至於原諒他。 

初善、中善、後善

 初善、中善、後善

在《中阿含經》多處出現「初善、中善、竟亦善」,例如《中阿含經》卷42:「我為汝說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1],描繪法義宣說暨佛法行持的過程,皆是善法的進修增長,於此滋潤下身心的清淨法喜,不管從起初聽聞到中間修行,乃至最後離苦得樂皆然,如《瑜伽師地論》卷83:「初善者,謂聽聞時生歡喜故;中善者,謂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後善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及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故。」 [2]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