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性別平等與科學精神

佛門男女平等之重視,大致已是諸多佛教界領袖的普遍共識。國際佛教界深具影響力的十四世達賴喇嘛,以仁慈、寬大、慈悲與智慧等形象深植人心,其理性開明、開放的新穎作風,也力促佛門中的兩性平等。

療癒的基礎

療癒的基礎

佛法的療癒之道意即解脫之道,佛法的解脫不出三大原則:一道德行為,二心性涵養,三智慧見解,意即所謂的三學「戒定慧」。

印順、證嚴之殊異與互補

 方向與方法

印順導師、證嚴上人菩薩修行之殊異與互補,分別表現在義解與事行上。印順導師之重於義理詮釋,證嚴上人之強調入世實踐,對應到大乘菩薩道「理入」與「行入」的兩重進路。

然而,印順導師濃厚的「學問僧」性格,偏重於經教上的思惟薰修,不免亦有其限制,如聖嚴法師指出其不曾依據印度律制的精神原則,親身建立僧團制度,「倒頗近於只會看病而拙於治病的學者風貌」,認為印順導師是開了藥方及藥名,卻未告訴我們每一味藥的分量及焙製方法;[1]此外江燦騰也以「佛教思想的巨人,行動實踐的侏儒」形容之。

上述重義解、輕事行的評論,印順導師曾表示「非常正確,我就是這樣的人」。[2]

如此,印順導師專注在佛教思想的澄清探索,缺乏社交、行政、領眾等行動力,理念理想的具體落實顯然不足,而證嚴上人慈濟志業事功之開展,恰可彌補此缺憾,師徒在殊異中亦巧妙的形成互補,或可說印順導師提出「方向」,證嚴上人找到「方法」,使能一步一腳印築夢踏實。

猶如印順導師所認為,菩薩理想要崇高,但行踐要從平實處做起;[3]如此「人間佛教」之具體開展、確切落實,慈濟志業提供了一種範式類型,在此同時印順導師佛教思想,亦可提供當今佛教團體(包括慈濟志業)正面助益之啟發。

如何取借印順佛學觀點裨益慈濟志業的開展,以及從慈濟志業之開創引為「人間佛教」的借鏡此一「視域交融」(fusion of horizons),在殊異中互補、在互補中殊異,當有助於佛教未來之穩健發展。

相關文章  「交融佛學」之一例


[1] 釋聖嚴,〈印順長老的護教思想與現代社會〉,收於《學術論考》,頁357。《法鼓全集》網路版http://ddc.shengyen.org/pc.htm

[2] 《永光集》 (CBETA 2023.Q3, Y43, no. 41, p. 267a1-4)

[3] 釋印順,《華雨集》(四),新竹:正聞出版社,1992年初版 ,頁67

意識經驗與道德良知

   心意識密切關乎道德價值之向度,此不只是佛教思想,而是東方哲學所共同(如儒家心性論),事實上西方傳統亦復如是,只不過近代哲學轉向於認知與知識面向的探討,意識之著重點才有所不同。

正派與正道

佛法所教導的其實相當平易近人,特別就初期佛教的教法內容,如「三學」戒定慧、「八正道」等,所顯示的修行觀念與修學方法,沒有什麼奧秘難解或者神秘難懂的,都是確切可行、甚可以立竿見影。 

「禪」的生命情調

初期佛教的教導中規中矩,甚至是一板一眼,乃是嚴謹縝密的修學系統,照著其所提供的修學方法,精進修行當可實現解脫。然未必是所有接觸佛教的人都以解脫為唯一目的,或者以另一種心境來看待解脫。 

療癒的品質

療癒的品質

「信仰、實踐、療癒」是我們慈大宗教所辦學的三大宗旨,關注信仰實踐以實現苦痛療癒;但苦痛療癒有不同的層次、品質和級別,對某些人深感痛苦的,對其他人而言卻無關痛癢,甚至甘之如飴,這除了跟性格有關,也關乎平時的修養。 

佛說就「對」 vs. 「對」佛才說

佛說就「對」 vs. 「對」佛才說

佛教所說的道理,是佛教內部的真理?還是佛教說出了真理?換個方式問:所謂的真理,是因其為佛陀所說,還是其本身是真理,佛才說之? 

「特以人類為本而志度一切有情」

人類為本與一切有情的辯證

大乘佛法所顯揚菩薩道的修行實踐,在今日以「人間佛教」的解行模式開展之,亦即「人間佛教」的主張,可說是大乘菩薩義理精神的當代呈現,皆重於深入人間、走入人群的入世修行。然「人間佛教」在現今台灣佛教雖蔚為風潮,然批評仍時而有聞,因走入人間、隨順世間而淺俗化;俗化和淺化似乎是「人間佛教」揮之不去的陰影。然不同的人間佛教固然有俗化之可能,然印順、證嚴師徒二人之「人間佛教」,反而是為了因應、對治俗化;意即,不是印順導師、證嚴上人的「人間佛教」導致俗化,而是正有賴於此一型態的「人間佛教」來防範及導正,使不致於走向俗化,如印順導師著述對於中國佛教的評判反思,其一在於反思俗化的發展。[1]

「哲人雖遠,典型夙昔」

「哲人雖遠,典型夙昔」

──德晟法師《學問僧的生命書寫》推薦序

作為一位以佛教法義為主的探究者,印順導師思想一直是我心中的指路明燈,自認為是印順學派」的一員,從印順佛學中找到自身的歸屬。我所推崇的既在於其學問,亦在於其人格──人菩薩行」的行誼風範,他一生淡泊名利、無欲無爭,所念所想皆是「為佛教,為眾生」。我之推崇其學問,未必是指他博覽群經、著書立說,而主要是他的佛學觀點以及佛法知見乃是我所認同的,我即是順著他的義理詮釋建立起自身的佛法認識。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