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空相與如相

空相與如相

《般若心經》:「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固然是「諸法空相」,同時也是「諸法如相」。

身體決定思考

身體決定思考

身體狀態決定一個人的思想與思考方式,如健康和生病所思所想往往不太一樣。當身強力壯時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想法意味著種種的追求,認為這些欲求對自己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當生病時,尤其病得不輕,這一切的追求瞬間失去意義,也更了解自己重視的是什麼。

戒之在得

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是論語著名的一句話,把人生分成三個階段、三種狀態,少年、壯年及老年之血氣未定、血氣方剛與血氣既衰。

觀音與地藏之自度和度他

觀音與地藏之自度和度他

觀音菩薩以慈悲心為精神象徵,地藏菩薩以誓願力為典範表率,如〈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這首歌裡,證嚴法師說「立地藏王菩薩的願,但願眾生得離苦,發觀世音菩薩的心,但願愛心廣大無邊;發心立願,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也因此在靜思精舍除了主尊為釋迦牟尼佛,旁邊兩側即是觀音及地藏,顯示證嚴法師引領慈濟人之慈心悲願所在。

顛倒妄想與邪知邪見

顛倒妄想與邪知邪見

「顛倒妄想」與「邪知邪見」是佛典中的常見語彙,這固然都可以是「無明」的指涉,但細部而言兩者還是有所不同。 

流亡中的自在

流亡中的自在

十四達賴喇嘛是我佛法認識過程中一位重要的善知識,他所呈顯的形象風格,讓人生起對佛法的信心,如他的慈悲、幽默、睿智、親切、平易近人等,在在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備受世人崇敬和愛戴。

菩提心與空性見

菩提心與空性見

偶然間看到十四世達賴喇嘛的視頻開示,他表示每天都觀修菩提心與空性見,也提到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著名偈頌:「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1]以此傳達久住世間的誓願

「迴外向內」

「迴外向內」

不少人嚮往靈性,然學佛、求道多年,進度卻相當有限,這種修行不得力的原因,其一是沒有把心力全然安住於此;雖有心修行,但世俗懸念猶深,看不破也放不下。

共苦不共業

共苦不共業

菩薩之不求己樂、但求利他,既是要度盡無量無邊的苦痛眾生,菩薩哪裡有苦就往哪裡去,可謂「患難與共」,而且不只是今生今世的共苦、共患難,還有來生來世之「生死與共」。然而菩薩共眾生的苦,卻未必要共眾生的業,雖然「惑、業、苦」彼此之間因緣相關。

以善止戰

以善止戰

慈濟長年以來雖問世事但不問政治,任何的跨國、跨域援助,不管是國際或大陸賑災,慈濟立場很清楚,純粹只是為了行善助人,其他的不想過問。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