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舉箸常如服藥」

「舉箸常如服藥」

佛教叢林道場用齋的場所稱「五觀堂」,所謂「食存五觀」,其精神或可分別簡化為:念恩、無愧、防貪、治病、求道五項來概括。五觀分別為:

淺談人間佛教的動物觀

淺談人間佛教的動物觀

在佛教中偶會看似矛盾的說法,如既聽到「人身難得」,唯人可以學佛、唯人可以成佛,但又有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看法。眾生所指不限於只是人類,而是包含動物等一切有情生命,如動物亦有佛性、亦可成佛。其間之差異涉及到不同佛教經典的教說,各為不同佛教派別的見解,雖有所不同但仍是同中有異。 

出家的心理準備

出家的心理準備

一位朋友問起出家的計劃,我表示一旦決定出家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如果打算出家,卻不能放下過往的一切,還存有太多個人主見,還想過優渥的生活,或者打如意算盤、期望獲得些什麼,這樣的出家並不值得鼓勵。 

禮敬與緬懷:一行禪師的佛教貢獻

禮敬與緬懷:一行禪師的佛教貢獻

當代佛教高僧一行禪師於日前(2022.1.22)圓寂,享年95歲(1926年10月生於越南),他是除十四世達賴喇嘛外最為全球所熟知的佛教領袖。禪師在許多人認識佛法的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著作總是啟發人心,帶給世界和平與寧靜的氣息,其貢獻我姑列以下十點: 

「二諦」思維的普遍性

「二諦」思維的普遍性

佛法關注從世間流轉走向出世間還滅,意即是由凡到聖、此岸到彼岸的過程,既有此彼、凡聖之分,如何兼顧兩個向度的觀照思維,在佛法修行成為必須,「二諦」即是一重要的施設。

不與人爭

不與人爭

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面對紛爭既不可避免,每個人自要有一套處世哲學,尤其在菩薩的修行中,更是一種自我磨練,在人群中覺知煩惱、砥礪心性。

正道人生

正道人生

佛教以「八正道」為修行──「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分別可統攝為「戒定慧」之「三學」,使能抵達涅槃之解脫,而既是「轉凡成聖」,此「正道」實則為「聖道」,八正道分實則是八聖道分(巴利語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梵語Ārya aṣṭāṅga mārgaḥ),但由於八聖道八支皆是以「正」開頭,如正見為Samyak-dṛṣti(巴Sammā-diṭṭhi),也因此又稱「八正道」。

回歸身體的聞思修

回歸身體的聞思修

聞思修是佛法智慧修學的方法與過程,其中聞思不當只限定於經教典籍上,聞思的對象還包括自己的身心——如實觀察身心的現象,聽聞自己身體的反應,思維身心所處狀態,這皆可視為是聞思工夫的實踐。

師徒互動

師徒互動

印順、證嚴師徒因緣不可思議,然兩位僧人行事風格大不相同。印順導師知識性格濃厚,著重於思想理論,證嚴上人則是實務、實踐取向,追隨者普及社會各階層,上至知識份子、權貴富豪,下至草根人物、老弱婦孺等。

利他中完成自利

利他中完成自利

大乘佛教的修行大致總括為智慧與慈悲,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即是悲、智的體現。除以上下」來概括,亦可藉內外」來統攝,修行是內修外行」,內修智慧、外行慈悲。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