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學術訓練

學術訓練

過往我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也認為這樣的不拘小節是優點,一種正面的人格特質,然而卻也養成苟且隨便,因循潦草的習性,在待人處事的許多環節受傷或吃虧。 

大孝終身念師恩

大孝終身念師恩

證嚴法師曾以「慧命導航師」,形容印順法師在其學佛歷程中的重要性乃至關鍵性。證嚴深受中華文化傳統影響,孝道禮儀一直是她自持和教化的重點,尤其大孝終身慕父母、念師恩,證嚴對印順惦記之深、感念之重,亦不時在日常開示中表露出來。證嚴法師對於印順法師的惦念,大致可從以下五點來說:

「更重菩薩大行」

「更重菩薩大行」

對於印順法師的追隨或繼承或可分有兩個向度:一在於佛學思想或佛法見解上,另一是菩薩信念或大乘精神的認同,兩者之間並非是截然二分或僅取其一,只不過深淺比例各有不同,有偏重佛法見解、有強調菩薩信念,也有兩者兼而具之。

重省師徒之間

重省師徒之間

師徒之間的傳承關係、師徒情誼,一如世俗中有血緣、血親關係,佛法中所說的為法脈傳承,不僅是己身所從出之剃度形式,更有信念價值的一脈相承。此以道為親之以道相交、以道相謀,象徵共同的理想志願,依此所締結的關係,乃不同於世間的俗情維繫。因此佛門中時有法子與弟子之別,傳法未必都是自己弟子,相對的非自己親剃的弟子亦可於傳法之列。[1]證嚴法師也曾向昭慧法師表示:其為法徒、法子,而自己是弟子、徒弟。[2]

「印順學派」的範圍

「印順學派」的範圍

證嚴法師之是否歸於「印順學派」,曾為當今台灣佛教界、佛學界關注並提出討論(可見邱敏捷《「印順學派的成立、分流與發展」訪談錄》,台南:妙心出版社,2011年。),然其問題之本身(如「印順學派」概念本身)亦有開放討論之空間。

旅行作為一種修行

旅行作為一種修行

人生是一趟由生到死的旅途,生活的每一個片刻都是修行,人生之旅程即是修行。

「身苦心不苦」之二諦

「身苦心不苦」之二諦

真、俗二諦是佛教著名的思想,如何用日常的語言去理解此一哲學性概念,大概「身苦心不苦」是一個可能的例舉。

身體無關垢淨

身體無關垢淨

佛教對於情慾的過患,有所謂「不淨觀」之「觀身不淨」,這樣的「不淨觀」大致屬於「勝解作意」或「假想觀」,而不能當作是「真實作意」或「真實觀」;把身體觀成不淨,不代表身體自身就是不淨。
 

素食與否之大小論爭

素食與否之大小論爭

大乘佛法明顯支持素食,視肉食是不慈悲的表現,然而依原始佛教傳統、也就是所謂小乘佛法,卻記載佛陀允許吃「三淨肉」。面對不同經教典範,雖不至於無所適從卻也各言其是。

乘願再來 vs. 再來人間

乘願再來 vs. 再來人間

在大乘佛教傳統,「高僧」圓寂,常會寄勉「乘願再來」,然所謂「乘願再來」之再來,下一生必是許諾回到人間嗎?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