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生死求涅槃的动力

姓名或匿稱: 
惟勤

 

印顺导师在攝大乘論講記页141说∶

(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所生的无漏)聞熏習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是能對治賴耶的,所以「非阿賴耶識所攝」。它是「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是因淨法界

而有的,所以在它聞熏的時候,「雖是世間」,沒有生起無漏心,卻能成為「

出世心種子性」。平常的世間雜染法,是向生死方面走的,所以不但是惡,就

是善心,也不能成為出世心的種子性。現在的聞熏習,雖是世間,而能成為出

世的種子性,是因為它有掉過頭來趣向涅槃的關係。

导师也在勝鬘經講記页244说∶

假「若無如來藏」,眾生即「不得厭苦」,不得「樂求涅槃」。要解脫生死,必先知苦可厭。樂即願欲,知三界生死苦可厭,這才希求安樂自在的涅槃。不知厭生死,即不會樂求涅槃……厭苦心,樂求涅槃的心,這種動機的發生,不是沒有原因的,這都依如來藏而有的。

请问∶空宗以空建立一切法,也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指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空”是指一切是可有可无、可生可灭的可能性。请问空宗师如何解说众生这个厭生死求涅槃的动力呢?这个厭生死求涅槃的动力是依何而有的呢?

恳请师长为后学解答这个问题,后学感谢不尽。

 

Comments

 

一、龍樹中觀學派乃是繼承釋尊所教示之「業感緣起」為「生死及涅槃」之動因,並未另為新建一個「有主體性」的「阿賴耶識」(緣起)或「如來藏(佛性)」(緣起)

導師有以下之解說:

(一)

依中觀學者說:一切法性本來是空寂的。眾生的生死輪迴,是由無始以來的無明、業、生死,形成一個一個的個性,由無明起業,業感生死,造成一個前後相續不斷的個體。這如幻如化的生死,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如五蘊的和合,成為生命的統一體;前生後生,構成生死輪迴的統一性。(<<以佛法研究佛法>>p.339)

(二)

眾生即在這相似的假我上,而執常執我,其實這常我的當體,即是無常無我,當體空寂。在這無常無我的緣起法上,有些人引生出一個問題:一切法既然本性空寂的(他以為沒有),無常的(他以為間斷),為何會有生死連續的現象?一切法既是無我的,為何又有生命個體(我體)的現象?對於他們,無常無我的深義,完全不能理解,因此不能信受佛法,佛陀這才就本性空寂的法性,方便說為如來藏,說有一常住不變的(似我)體性,所以眾生有業有果,有生死輪迴。這樣,引他們信受入佛法,再次第引導,使了解如來藏即是法性空寂無我的別名。佛說阿賴耶識,也是如此。(<<以佛法研究佛法>>p.339 ~ p.340)

(三)

所以中觀者不必立阿賴耶識。如釋尊在《阿含經》中,以及極多的大乘經中,並未說到阿賴耶識,難道就不能安立生死輪迴嗎?只要真正理解緣起性空的真義,無常無我而能成立生死與涅槃,何必再說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以佛法研究佛法>>p.341)

(四)

中觀學者依於性空緣起的深義,所以是確信一乘的,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但不像真常學者一樣,說如來藏本具一切無量稱性功德。也不像唯識學者,說阿賴耶本有一切無漏種子。因為中觀者信解因果如幻的三世觀,染淨無實的隨緣觀,不會落入非先有自性不可的見地。(<<以佛法研究佛法>>p.342)

 

二、厭生死求涅槃的動力,乃是「人類三特德」之「梵行勝」

 

「真常唯心系」及「虛妄唯識系」分別以「如來藏」及「阿賴耶識」建立一切法,因而「這個厭生死求涅槃的動力」也就依此而有了。其實「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乃是根源於「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以來所說的「心、意、識」(《雜阿含35經》)開展而成,它也就是「五蘊」之「識蘊」(六識)、「六根(處)」之「意根」、「六界」之「識界」。「性空唯名系」的「中觀學派」當然也是依此「蘊、處、界」而建立生死與涅槃的!

 

吾人回顧「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說的「人類三特德」中之「梵行勝」(慚愧──止息意──梵行勝),它就是「厭生死求涅槃的動力因」,這是佛教中「聲聞乘」或「大乘(三系)」所共的。

 

導師的解說為:

有情即有情識,故識為有情的特徵。佛教於心識發揮得極精密,確為應有的努力。經中以種種名詞去說明識,又總括為「此心、此意、此識」(雜含卷35經)。(<<佛法概論>>p.105)

 

《雜阿含35經》卷2:世尊知彼心中所念,而為教誡:「比丘!此心、此意、此識,當思惟此,莫思惟此,斷此欲、斷此色,身作證具足住。比丘!寧有色,若常、不變易、正住不?」

 

導師於《佛法概論》說:

慚愧:《增(壹阿)含‧慚愧品》說:「以其世間有此二法,……不與六畜共同」,這是人畜的差別處。人趣有慚愧心,慚愧是自顧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依於尊重真理──法,尊重自己,尊重世間的法制公意,向「輕拒暴惡」,「崇重賢善」而前進。這是道德的向上心,能息除煩惱眾惡的動力,為人類所以為人的特色之一(<<佛法概論>>p.54 ~ p.55)

 

又根據《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8(《大正藏》27-893b)論述「諸佛世尊為何皆於人間取正覺(成佛)」,其六大原因之一為:「一有厭心,二有猛利智,此二唯人趣有。」可見「厭生死求涅槃的動力因」乃是人類共具之特德。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