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笔记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羽生
[无常]篇是我能够知的佛法之纵向结构梳理,因由再次修读阿含,以后文字不再是说明整个 而是随机记述 我认定 佛陀所[说]法 有那时那地那人之背景 后来的经文中存在将近似文字 然指向相异之佛说的错误归集 当然现有之经文不能且无须变动 我辈应探求内心 个自超越

北傳:雜阿含1經南傳:相應部22相應12-14,51經

苦 作为感受的评价 可以用于在世俗言语中化解愚痴 所谓 无常 苦 无我。但在个自身心如理作意之修行中 无常者 已非我所有 非我 非我主宰之 厌 正知名色非真我的所有 这是明的升起 扩散 善根完全树立 离染 渴爱淡薄 消散 熄灭

苦,一般在人天有情中与那些取舍有关,如有情的情识取著境界(名色),而发生可欲不可欲、可爱不可爱、可念不可念中的内在价值与外在行为的情感相应或者冲突。随顺而理智地于因地现况抉择,来发现因此缘生的果位现象,因有故缘生,因灭则缘灭。苦,真正的内涵,即是揭露了有其因故而缘生,价值抉择上,是因缘生法则是无常,诸种种触生,受想思(行)俱生,诸受无常名“苦”,而非是痛苦感受,智慧若偏于情感的认知“苦”,则远离“圣谛”唯名施设而就会造成“著相或者放逸”的情感泥沼的偏失。

 

仅供参考,但随正法。

苦确实并非就是感受。

在阿含经中,苦可以表示不安定。

另法友,可以做个注册,以后发言就不用验证了。

觀色無常 无常从来不是以[现象的感觉]来表现或被了知 无常是色与名的必将消散 正见无常是[色与名的必将消散]这样如法的思量的树立 而色是一切色 色蕴 名是一切名 一切思量 這是我的 , 我是這個 , 這是我的真我 这三者对应贪嗔痴三不善根 而[我是这个]是说真我主宰这个 这是慢的根源 嗔意的趋势推动

阿含多有五蕴并列而成经文 我肯定其中有不必要的完善 修行在于超越色与名(想)的爱取 因由作意有触 所以有行-个别的色与想 同时感受升起 五蕴要做分别说

与现况的发生正思维,根境识三事因缘变易、发生、活动名为“触”,三事因缘若离“如实知苦集灭道味患离”而爱相应,便于因缘所生诸法,有情心识所取五受阴相应起二十种邪见,如色是我之见之想,色异我之见之想,色我相在(两种)之见之想,是“行”义。“名”,指出除有情之心识所了知的那些触碍可分可合色之现象外,那些有情之心识了知的因缘色而起的受、想、行乃至了别显像之识四类现象(南传说受、想、思、作意、触)。

 

有情的心识,因为不如实知,无无间等,不修梵行,故而发显(作意)在六入处(内六处)的执取贪著,与外六入因缘关系(触),而名为“六识”,故六识重在说明“六入处不离有情取著、无明、爱染的心识 ”。识蕴,重在说明由于“依此有情之无明贪爱之心识”发显(作意)作用,而于现况下的发生,追逐现况之名色行为现象中所呈现的“识之现象——名色法之一的名法”。

 

仅供参考,但随正法。

过去 未来 现在,如佛陀所说,不要去过多思量,莫要耗费时间来疑虑时间。任何疑虑是恶,有苦。

恶有种种,即便外表的慈悲与怜悯也可以是,那里可以潜藏居于他人之上的慢。恶意,是刺疼、热,修行者应敏感的认清内心发生的贪(渴求)、嗔(倨傲、嫉恨)与痴,及时依身念住,远离恶意,亦远离心苦,有当生的安定;然,这只是初禅,恶意内在之根,需要内在止观,直达一切名色而拔除。

[輪迴] 往来的凡人 一个身体倒下 又将继续另一个身体 这是不虚的现实 缘起之发生 是佛法所超越的枷锁

如果對色有煩惱潛在趨勢者,則可被推量;可被推量者,則以此為名。 隨使使 ,隨使死者,則 增諸數 ;若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 有不善根 即是思量 名色是我的 我是名色 名色是我的真我 有此思量 才有名色的生死 及其间恶意的外露

于“结所系法”(参杂阿含283经),“所取法”(参杂阿含284经)、即相续与前世之爱、取造作之“业有-——五阴、五蕴、名色”,心不正思维,非理作意,不如实知此“业有、五阴、五蕴、名色”是“因缘生法”,不知其“伴随有爱”、不知“随因缘生法败坏”有“此法之爱”之败坏,于那欲贪、喜乐经验之法起“追逐”、“渴爱”之相续,心生有结,即“取著、顾念”,生如是之“欲爱”、“有爱”、乃至于“无有爱”三爱,即欲界爱、色界爱、无色之“名”——无色界爱,相应三“爱”俱行“思量”,思量爱相应之“色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名“行”,此前之“不知诸法苦、集、灭”谓根本烦恼——无明,无明乃是无有“明见所取法、结所系法、业有、五蕴、五阴、名色之苦、集、灭诸法实际”,故而爱俱思量起二十种我想、我见,是谓“无明”因,“无明”缘,爱俱思量,有“行”。

 

识缘名色,此识非识蕴,乃“识支”,不死之运作动作之心,有其业有承载不离,此识无智相应故。此识与相续贪爱未断之业有、五蕴、五阴,即名色二法,关系非凡,爱俱思量二十种我见我想,无“明”故。动作不离现象,现象促发动作,识支即说明“动作——爱俱思量二十种我见我想因缘故”,识蕴,不过现象随动作呈现罢了。

 

佛法的修证,现前当下,直从六入处如实知六入处灭则触灭,如何灭?如善护六根应从持戒、修定,明相应触,与四禅精进欢喜如理作意,如实知随集法灭而有苦灭作证,如身心猗觉;慧解脱即精进欢喜如理作意而如实知,得明薄无明乃至明行足、无明灭尽;心解脱,谓五盖俱离、不起,轻安、一心有觉,乃至舍念寂静。

 

仅供参考,但随正法

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一切色 并非是身心一般经历的统计总和

如何理解 要记得佛陀常说的[作意] 譬如眼见色 目力作意所及 有景象发生 若不作意 无有景象发生 对一切[名]与[色]的作意 有一般名色的经历 这就是行

可以想象的说法是 一切[名]与[色]为整体一梨 作意如同切梨的一刀截面 这一片断就是一般名色的经历

而止的修行 从呼吸的作意到一切[名]与[色]的作意 这就是作意的突破 而到达一切[名][色]处 方有 无明-爱-取-有的缘起正观 那才是有效的正观 是完全的知道 而非是知识的学习与想象的发展

我此識身及 外境界一切相 佛法 是有着超越世间知识的部分 那世间并非是亿计的人口与旁生生活于一处的景象 世俗知识可这样描述 但佛法的世间回归到身心 以六入为世间 这是佛法正向作意的开始 是个人寻求不放逸 更深刻地讲 世间从来就是六入身心 再没有其他

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 變易法 ,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 不著 故, 安隱樂住 ;安隱樂住已, 名為涅槃 ; 若依我 应改为 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 變易法 ,知已,明生,渴爱斷;彼斷已,無所著; 不著 故, 安隱樂住 ;安隱樂住已, 名為涅槃 ;

當識住立時,會住立在攀住的色、所緣的色、所住立的色上,有喜 的澆灑,就能來到成長、增長、擴展。 非识本身的成長、增長、擴展,而是[取]一识对名色的取著 的成長、增長、擴展。 『除了色,除了受,除了想,除了行外,我要 安立 識的或來或去,或沒或生,或成長或增長或擴展。』 或成長或增長或擴展一参考北传阿含 也从本身理解 这部分可以删减

取故生著 因有内取一内部无知之固执 而生我著一外表痴行一 欲求 怀恨 忧虑 固守无知

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無明界,愚癡無聞凡夫 無明觸 故,起有覺、無覺、有無覺;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覺,皆由六觸入故。 多聞聖弟子 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 我不认为无明触于六触入处发生 若如此 天人如何修行 拔除无明 无明触是恶的根 潜在趋势 于一切名色处发生 由止达到 由观止息 我渴求于水 并非是见到水时有无明 恶的渴求由内在的无明散发而出 应该讲[无明触]那段与前面不同 不妨分作二经

愛喜集是色集 ;愛喜滅是色滅。   觸集是受、想、行集,觸滅是受、想、行滅。   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愛喜集是想(名)集 ;愛喜滅是想(名)滅。

愚癡無聞凡夫 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 苦聚 從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識集。 受的思量不会有太多意味 内有修行中 名色的舍离是全部。 缘起法中缘受有爱 是事相的说明 根本的是因痴生爰

北傳:雜阿含68經 南傳:無 该篇经文在法义上无所帮助 可以跳过

北傳:雜阿含70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103經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身之集邊?是這導致再生、伴隨歡喜與貪、到處歡喜的渴愛,即: 欲的渴愛 、 有的渴愛 、 虛無的渴愛 ,比丘們!這被稱為有身之集邊。

是這導致再生、伴隨歡喜與貪、到處歡喜的渴愛 可以是 伴隨歡喜與貪、到處歡喜的渴愛,是導致再生的渴爱 欲的渴愛 、 有的渴愛 、 虛無的渴愛 ,欲为外部的五欲 虚无是外部的虚容 有之渴爱是内部的根本之名色大爱 渴求于名色

北傳:雜阿含78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30經

若色起、住、出,則苦於此起,病於此住,老死於此出;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修行作意于恶之止息 爱取不存 不复后有 北傳:雜阿含80經,佛說聖法印經,佛說法印經 南傳:無 空 无相 无所有 就是 无色定的修行 空一识一无所有的逐层超越之作意 但此经实是后人强加的错篇 非佛说

北傳:雜阿含95經,別譯雜阿含261經 南傳:增支部3集58經

但凡侍奉善人,有慧者、被認為慧者,    那些對善逝有信者,是已生根者、已定立者。    他們去天的世界,被出生在這裡的良家中,    

賢智者們次第地,到達涅槃 若认为依佛法善行者后世会到人间中更舒适人家 那是错误 更善的人会去到天界 若不够善 还在人间,欲界 那人家并非就更加好 那不是佛法的预计

北傳:雜阿含97經,別譯雜阿含263經 南傳:相應部7相應20經

福果及惡報,俱斷無相著,乾竭諸有結,是名比丘法

轮回的凡人 因善恶而有福报与恶报 修行者切断导致后有的束缚 达于至善

「我慢、我欲、我使」,南傳作「『我是』之慢、『我是』之欲、『我是』之煩惱潛在趨勢」(asmīti māno, asmīti chando, asmīti anusay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我是』的自大,『我是』的想要,『我是』的表面下的趨勢」(a conceit ‘I am’, a desire ‘I am’, an underlying tendency ‘I am’)。「煩惱潛在趨勢」,參看《雜阿含15經》。

北傳:雜阿含103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89經

实应解为「我慢、我欲、我」之[使]

同樣地,學友!即使聖弟子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了,但確實在那五取蘊上仍有殘留的『我是』之慢、『我是』之欲、『我是』之煩惱潛在趨勢未根除。

此时 五下分结只能说形将断除

「觀察生滅(SA);觀興衰法(MA);觀法生滅(DA)」,南傳作「隨觀衰滅」(vayañcassānupassati,另譯為「看到[其]衰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凝視它們的無常」(he contemplates their transience, AN.6.55),或「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udayatthagāminiyā [paññā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出現與消失[之智慧]」([the wisdom of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AN.7.67),或「生滅隨觀」(udayabbayānupass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凝視起落」(contemplating rise and fall, SN.22.89)。

正观无常 是名色终将熄灭的完全知道 不是刹那生灭的观察

北傳:雜阿含120經 南傳:相應部23相應1經 北傳:雜阿含122經 南傳:相應部23相應2經

厌 非爱 灭尽渴爱

北傳:雜阿含123經 南傳:無 身见 内有无明痴想在外部世俗中的表现 身体 思量 感受 有我我所之痴见 这是凡人难于突破的拘束 表现于外(语言 文字 身体)的 形态多样(各式变形思量)

北傳:雜阿含149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108經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我勝、我等、我卑。』?」 我胜 傲慢 我等 荣耀 我卑 羞愧 俱是慢的外在体现

北傳:雜阿含154經 南傳:相應部24相應5經

通篇在于 内有的无明末除(包括前三果) 总有无知想法 而无明止息的阿罗汉 无愚痴表现

北傳:雜阿含158經 南傳:無 『眾生清淨無因無緣。』 修行可行 人之应行 阿罗汉可成 人之意义 恶之止息 善的完全成就

雜阿含171經[正聞本1875-1877經/佛光本173經]

若麁四大色斷壞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若復我欲界斷壞死後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若復我色界死後斷壞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若得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我死後斷壞無所有,是名我正斷。

此间虽是说我无常之断灭论 却有世间的层次说明

雜阿含176經 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

外身不是他人之身 外身是眼见 身触之身 内身为内有作意 可以呼吸为所缘 作意呼吸 这呼吸不是气息 触感 非五根所及 呼吸是内在的色行 (病的感觉也是内色的行)

北傳:雜阿含188經

这系列经文中 与六根的说法 要明了的是 那不是内在的修行 那可以是外来的教导与跟从 可以是内有缘起正观的在外的非痴的行为 也可以是劝导止息恶意 也可以是以六根之如理作意 从破除身见导向内在修行 但这不过是开始 总结是深切晓了这系列经文为说法 可各有意味

北傳:雜阿含200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121經,中部147經

「凡任何集法都是滅法。」 因缘而生的名色是终将消散的无常法

北傳:雜阿含209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71-73經

我 異我 相在 或就是 :『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 我是这个=我拥有这个

北傳:雜阿含214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93經

比丘們!被接觸後感受,被接觸後意圖,被接觸後認知,這樣,這些法也是動的、搖擺的、無常的、變易、變異。 名色有 作意有 正思量方有

北傳:雜阿含218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106經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集起?緣於眼與色而生起眼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比丘們!這是苦的集起。 由受到爱 与无明生爱 是不同 无明 爱 取 有 生 死 此有向彼有发展

北傳:雜阿含219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147經

对六根的正向思维 是他人传授达到内在修行的方向 也可是个人得到成果

北傳:雜阿含230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65,66,68經 此经文北传多出部分成疑

北傳:雜阿含283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57經

若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此外是 无常观 洞察无我 息灭无明

「若於結所繫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此处首句虽是上一段文句的比对 但 本义应是 无明有而爱有 随观乐味代以固执真我 顾念心缚或可表耽于无知

北傳:雜阿含284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55,56,58經

若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縛心}[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 识缘名色 就是爱取缘有

北傳:雜阿含290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62經

此处身心比较或说明凡人固执名法为真我更加不易解无我 在思量中疑惑

北傳:雜阿含312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95經

見以見為量」,南傳作「在所見中將只有所見這麼多」(diṭṭhe diṭṭhamattaṃ bhaviss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所見中將只有所見」(in the seen there will be merely the seen),並引註釋書說,「只有」指的是「眼識」,就在這個「範圍」(range, limit),不超越此而生貪瞋癡,或者除了「眼識」外,沒有其他恆常之類的存在。按:這句話一般簡為「看只是看」,而「只有……這麼多」(mattaṃ),另譯為「量、小量的、程度的」,或許就是漢譯經文所譯的「為量」。 不要有不必要的恶思量

北傳:雜阿含319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23經

什么是一切?佛陀的提问本身甚深,这是佛陀的教导 是真正佛法之思量。凡人的世间 一切就是六入 就是这般。要这样的作意 去到合于佛法的思量。扭转世俗痴迷。

北傳:雜阿含335經,增壹阿含37品7經,增壹阿含51品8經

彼云何{為}名[為]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法。 第一最空之法,恐怕是后人所加。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

此句可表非有我的从前到今世,也无我的后世灭去。

北傳:雜阿含351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68經

初果已成 未达正果 知但不遍知 痴有残存 终是息灭

北傳:雜阿含360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39經

这就是识缘名色

北傳:雜阿含431經 南傳:相應部56相應33經

不善根存 终在轮回

北傳:雜阿含468經 南傳:相應部36相應3經

我知道的是 此时的乐苦指向心 贪的趋势不是因有乐受 而是心的快乐实是贪意的行为而有的感觉 比如欢喜 但这是个别说明 疑虑可以来自贪 但法是苦

北傳:雜阿含476經 南傳:相應部36相應23經

凡對於受之欲貪的調伏、欲貪的捨斷,這是受的出離。 这里欲之调伏我认为是内在对一切名色之渴爱 不是所谓外在的事相

北傳:雜阿含490經 南傳:相應部38相應1-16經

欲的暴流、存在的暴流、見的暴流、無明的暴流 行为相关于五欲 虚荣 存在 无知

北傳:雜阿含492經 南傳:增支部4集178經

两种人 相應部52相應1經/獨處經第一 随观集灭是错文 这是发生在止处

北傳:雜阿含561經 南傳:相應部51相應15經

依欲斷愛 此文存疑 修行本身不能有恶意

北傳:雜阿含567經 南傳:相應部41相應7經

尊者!謂:貪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 无明可被推量 制造恶行(或思量是行为) 是存在的无知思想。这样的表述与空-无相-无所有的止修未必有关联 但此处揉和在一起。

北傳:雜阿含577經, 別譯雜阿含162經 南傳:相應部10相應2經

沙卡!不論以任何理由出現與人親交,    有慧者不應該被憐憫動心,    如果他以明淨心教其他人,    他不被憐愍與同情束縛。」

完全的善

北傳:雜阿含609經 南傳:相應部47相應42經 關涉主題:教理/四念住的集滅 存疑

北傳:雜阿含621經 南傳:相應部47相應4經 无学者住四念住 存疑

北傳:雜阿含718經 南傳:相應部46相應4經

七覺支是连贯的修行 不必要分裂修行 但可以作意描述现行的步骤,觉支

北傳:雜阿含748經 南傳:增支部10集121經, 相應部45相應49-55經

此处 明不是非-无明

北傳:雜阿含785經, 中阿含189經 南傳:中部117經

我知后者

北傳:雜阿含899經 南傳:相應部26相應1-10經

何谓生 死

北傳:雜阿含960經, 別譯雜阿含194經 南傳:相應部44相應8,11經

无明有行

北傳:雜阿含965經, 別譯雜阿含199經 南傳:增支部10集95經

佛陀并不努力于使所有人觉悟

北傳:雜阿含990經 南傳:增支部10集75經

莫以无知 猜测 衡量他人

北傳:雜阿含1174經, 增壹阿含43品3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241經

比丘們!什麼是被非人抓住?比丘們!這裡,某人以願求成為天眾之一而行梵行:『我將以這戒德、禁戒、苦行、梵行成為天,或諸天之一。』比丘們!這被稱為被非人抓住。

北傳:中阿含6經 南傳:增支部7集55經 我会认为出现三次的中般涅磐 前二应是 一 在當生之初期到達完全智。 二 如果在當生之初期未到達完全智,則在死時到達完全智。 出自 北傳:雜阿含723經南傳:相應部46相應3經 我不疑问 这是七有天人

北傳:中阿含43經 南傳:增支部10集2經

这就是修行 四禅在其中

北傳:中阿含43經 南傳:增支部10集2經

不令为不渴求 非停滞 是去行动

北傳:中阿含66經 非佛说

北傳:中阿含87經, 增壹阿含25品6經 南傳:中部5經 心念住

北傳:中阿含106經 南傳:中部1經 无明灭爱灭

北傳:中阿含113經 南傳:增支部10集58經, 增支部10集59經 「以思想為有」,南傳作「以作意為有」(manasikārasambhav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他們經由注意來到存在」(They come into being through attention)。

北傳:中阿含144經 南傳:中部107經 王舍城的园林 佛陀指路 凡人未必能识

北傳:中阿含162經 南傳:中部140經 關涉主題:教理/六界非我 存疑 是非佛说

北傳:中阿含164經 南傳:中部138經 他的那個色變易、變異,以色的變易、變異,他的識成為隨色變易而轉,隨色變易而轉所生的戰慄狀態生起並持續遍取他的心 若超越语句的现有编辑(历史的缺陷),此处, 佛说缘取而有

北傳:中阿含171經 南傳:中部136經 或復因後報故,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 若此句确实有 后报亦只是区别前面的现报

阿含179經 南傳:中部78經

物主!此不善戒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云何為心?若心有欲、有恚、有癡,當知不善戒從是心生。 佛说不善根

北傳:中阿含199經 南傳:中部129經 彼地獄者,一向不可愛、不可樂、意不可念。

北傳:中阿含210經 南傳:中部44經 樂受潛伏貪煩惱潛在趨勢,苦受潛伏嫌惡煩惱潛在趨勢,不苦不樂受潛伏無明煩惱潛在趨勢。 渴爱的思绪是乐,渴爱缘于潜在的不善根

北傳:中阿含220經 南傳:增支部7集54經 「比丘!以見之滅而已受教誡的聖弟子對無記之事的疑不生起。 相應部1相應20經/三彌提經( 「認知能被講述的之眾生」,「能被講述的」或指不善根 相應部1相應34經/沒有經(諸天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他捨斷名稱,不來到慢,這裡,他對名色切斷渴愛 名称可能指无知思量 不善根

相應部1相應35經 「非僅以說,或單以聽聞,    能夠進入這堅固的道跡,

相應部1相應57經/產生經第三 「業者可依怙(SA.1017);苦為大怖畏(GA)」,南傳作「業是他的所趣處」(kammaṃ tassa parāyan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業決定他的命運」(Kamma determines his destiny)。 不如说,業決定他的所趣處

相應部3相應10經/繫縛經(憍薩羅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往下拉的」(ohāri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降低品格;墮落的」(Degrading),並引註釋書的解說,因為它將人拉入惡趣。

相應部3相應15經/戰鬥經第二 「確實在他那裡」(Ṭhānañh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他那邊」(on his side)。按:「掠奪物確實在他那裡」,原文作「處-確實」(Ṭhānañhi),意義不明,今參照英譯轉譯 可解作 他拥有那物

相應部12相應23經/近因經 「比丘們!我說諸煩惱的滅盡是屬於知者、見者的,非不知者、不見者。

相應部12相應26經/優波梵那經(因緣相應/因緣 苦因触生 苦是作意到现实的感受 这里不涉及业果

相應部12相應31經 厭 正知的觉醒 名色非我的 善根的树立 相應部12相應33經 他會有這推比之智。 觉悟 唯一道路

相應部12相應35經  比丘!有『命即是身體』之見,則無梵行生活,或者,有『命是一,身體是另一』之見,則無梵行生活。   无记之法定不只这些 无记针对的思量在佛法之外 属痴行

相應部12相應43經/苦經 這是苦的集起。 此处苦指为现实身心的经历(感受) 另外多指名色的集起 但这两种苦(集起)全然不同 后者是根本之缘起

相應部12相應52經/執取經(因緣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因缘是如此 相應部12相應64經/有貪經(因緣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猶如重閣或重閣會堂,在北邊、南邊、東邊有窗戶,當太陽昇起時,光線經窗戶進入後,將確立(停留)在何處?」 爱取而后有 相應部14相應12經/有因緣經(界相應/因緣篇 緣離欲界生起離欲想;这可以是呼吸念住。另缘界生想 便是作意的视野

相應部14相應13經 比丘們!緣界生起想,生起見,生起尋。」

相應部14相應16經 從接觸而生欲之叢林,以不接觸而被切斷,    就如登上小木頭後,會沈入大海。    同樣的,由於懈怠者的緣故,善的生活也下沈,    因此應該避開他,懈怠不精進者。    以聖者的獨住,以禪修者的自我努力,    活力常已被發動,而願與賢者共住。」

這一類私下隨手的筆記,似乎不適合佔用公用討論區域,建議大家不要把公眾討論的地方當成自己的筆記本而隨意塗寫,這樣也會影響他人在此討論的意願.個人想法,參考參考.

這一類私下隨手的筆記,似乎不適合佔用公用討論區域,建議大家不要把公眾討論的地方當成自己的筆記本而隨意塗寫,這樣也會影響他人在此討論的意願.

非屬回應他人之貼文,請勿使用「最新回應」版塊,以免影響其他法友參與討論之意願。有關個人之讀書筆記及心得,可於「新的討論版主題」上張貼。

 

推廣中心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