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是初期大乘的代表作之一?

姓名或匿稱: 
BJ

導師著作【佛法概論】第35頁第2行提及『大寶積經』的「普明菩薩會」乃是

初期大乘的代表作之一。想請教各位師長大德的是:為何寶積經講記第119頁,

科判己二   遣除情計部分,佛所舉的譬喻是遍計所執、依他起及圓成實的唯識

三性?那不是大乘後期的思想了嗎?

 

Comments

導師是立足於性空中觀之立場,「採用並抉擇」唯識三性的思想,其理由如下:

 

一、立足於性空中觀之立場:

(一)講記之「習甚深中觀」中的「抉擇深義」,「抉擇深義」先談「顯了空義」後接著「遣除情計」,在「遣除情計」才說到「取圓成實相」、「怖依他性空」、「著遍計執有」三個科。凡夫對於空不易善巧把握,因而容易產生計著――取相、怖空、著有。所以在正說―「顯了空義」後更進一步要除邪―「遣除情計」。

(二)這三個標科的重點絕非唯識三性,而是立足於性空中觀之立場,遣除凡情的計著。就拿根本的一點來看,依他起―因緣所生法,文中引大乘經說『因緣所生法,我說畢竟空』,而唯識的因緣所生法則是不空。

 

二、說是「採用」(並非宗依),因為導師採用了《解深密經》以下解說,它與《成佛之道》之大乘三系同歸法性空是一致的。

圓成實相,就是法空(真如、法性等)。古來有『二空即真』,『二空所顯』二宗。....所以二空即真,及二空所顯的不同說明,可依《解深密經》來解說:為五事具足的人,佛直說無自性空,不生不滅,策發觀行以趣入自證,空是順於勝義的。但為五事不具足的人,使他引生空解,不致於畏空及偏執空,所以順俗而說空所顯性。(<<寶積經講記>>p.119~p.120)

 

三、說是「抉擇」,由於「瑜伽行派」(有宗:假必依實)一貫主張「依圓是有,遍計執無」(圓成實為空所顯性),導師依本經立唯識三性科判,抉擇批評了「依(他起)、圓(成實)是有」的主張。《寶積經》似乎預見了「異法是空、異法不空」唯識思想的到來,而早早揭立了破有之標竿。

 

四、至於初期大乘性空經典中怎會出現後期大乘有宗之思想,這如同《中觀今論》導師分析「分破空、觀空、自性空」時即批評了「後來的唯識思想」,而『寶積經講記』(或可稱為「寶積今論」),導師超越了古德《大寶積經論》之內涵,有創見地「對治批評」唯識思想,看來也是合理的!

 

總結而論,導師對於異義的並陳,可能有引導抉擇的用心。如『寶積經講記』文中似乎是站在五事具足者「二空即真」而抉擇五事不具足者的「二空所顯」。(文段的前後,先說人法二空,後依三性說明有情計執,感覺也有「二空即真」發展到「二空所顯」的歷史意義。)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