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導師說:「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篤行為主,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筆者的理解,佛法的「理智」,應與「正思惟」相應,佛法的「德行」,其目標必須要達到煩惱消除的實效。姑且不論那深奧究竟的聖者境界,最起碼每一位三寶弟子,學佛一段時日後,總要檢驗自己是否得到「佛法的饒益」,要求自己得到「身心的受用」,誠如導師在《華雨集(四)》〈談佛法的宗教經驗〉乙文中所提示的:
修學佛法的人,對於「信」要有信的經驗,對於「戒」要有戒的經驗,對於「定」要有定的經驗,對於「慧」要有慧的經驗。總之,要有內容,要有所得,這就是佛法的宗教經驗。有了宗教經驗,然後能起實效,能不退轉。
筆者讀經之餘,試為野人獻曝地報告些許「慧的經驗」(在日常生活中,經由「正思惟」而消減煩惱的體會)與法友們分享並請指正:
筆者喜歡將《雜阿含2經》、《雜阿含11經》、《雜阿含86經》及《雜阿含187經》這四部經對照來看,在生活上試著運用:
《雜阿含2經》:「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
《雜阿含11經》:「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
《雜阿含86經》:「世尊告諸比丘:若無常色有常者,彼色不應有病、有苦;亦不應於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常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雜阿含187經》:「世尊告諸比丘:以成就一法故,不復堪任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為一法成就?謂貪欲。一法不成就,堪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一法成就?謂無貪欲。成就無貪欲法者,堪能知色無常,堪能知受、想、行、識無常」。(187經所說的「一法」包括:「恚,癡,瞋,執,嫉,慳,諂,無慚,無愧…」等)
筆者將以上四經,濃縮為生活實踐的準則:首先我們觀察的對象是當下的「五蘊、六處、六界」,它所觸對的一切法(觸、受、想...),均是無常因與無常緣的和合,不是我們可以掌控主宰的,是故「正思惟」的當下,必須隨順因緣法,(隨順「覺」的)接受任何六根境界苦樂因緣之到來,若能如此,「正思惟的當下,是沒有煩惱的」。如果觀察到苦樂煩惱依然干擾侵襲著,表示當下我們仍然處於喜迎憂拒「即生即滅」的「無常因緣法」,也就是您還「執有我見」而有「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的「主宰欲」的「我愛」煩惱 。這是《雜阿含經》「正思惟」觀察五蘊、六根無常無我之教導。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色蘊」所攝的病痛、意外傷害、家庭變故或貴重物品壞損等因緣的突發到來,能夠於「想蘊」中起正思惟而尊重隨順因緣法,默默承受「業緣身苦」,而不怨天尤人地認為倒楣事怎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樣就會消減「受蘊」苦樂情緒勢力的「心苦」,漸漸不再「染著纏綿」滋長第二隻毒箭的執取「行蘊(業)」,「識蘊」也就不會不斷的在「色、受、想、行」這四個地方攀緣執著(攀緣四識住),而漸漸遠離「五取蘊」之苦了。同樣的,如果六根觸對的是「喜樂因緣」,也必須警覺不要心生「味著」,應如實知其「過患」而「出離」。
如果能常精進於「正念、正知(思惟)」,煩惱自然就會隨之煙消遠離,如同《雜阿含1173經》所開示的「譬如鐵丸燒令極熱,以少水灑,尋即乾消。如是,多聞聖弟子鈍根,生念尋滅。」煩惱之水滴落於熾熱鐵丸之上,藉由正念正智之熱力可使水滴迅速蒸乾不受其浸染。這恰如《大智度論》所說的「是實知慧,四邊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觸」。
????? !
一、實相障礙
綜觀一切佛經裡,以種種譬喻、種種名相言詞所詮釋的中心思想,即是一切宇宙運行之諸法實相。 若我們能確實悟解此義,即可了悟一切佛法之本質,進而讓自己不受一切外界事物或事件的影響與牽絆,而安住於我們自性。此自性即一切佛法之本。古代經典歷經不同時空背景與各宗派的翻譯與詮釋,產生太多的形容詞與名詞 (佛法稱之為名相),學佛者耗費太多時間在這些名相之中,反而失去思維真正佛法精髓之先機。 種種譬喻、種種名相言詞之本意,是以比較世俗易懂的方向來悟入佛法,但往往卻反倒造成學佛者執著於這些種種譬喻、種種名相言詞,而成為學習正法的最大障礙。
二、方便善巧
處於21世紀的今日,我們似乎應該以全新的譬喻與思維方式來詮釋正法。之所以如此,乃因真正的佛法所表達的法性,是不受時空限制而適用任何時空背景 (佛經中:「有佛無佛,其性常住」 即是此意 )。因此我們應該從古代時空背景的種種名相中跳脫出來,而以較現代科學的方式來重新定義佛法。 這並非改變佛法,而是一種有彈性的變通方式,也就是佛法稱之為方便善巧。 ( 般若經: 「若無方便善巧。於此般若波羅蜜多取名取相。取名相已恃此般若波羅蜜多而生驕慢。不能證得實相般若。」)
三、科學對於實相的觀點
若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重新詮釋佛法裡的觀念,是有其意義相符的基礎。 在量子物理與相對論的領域裡,有如下的論點, 這些最先進的科學論點與佛法裡的法界 、法性、空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涅槃、真如 、如來藏等等名相,有極其相似的觀點…
其他諸如:
※量子物理學的多重維度平行世界。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可以平行重疊的存在而並行不悖。
※ 相對論告訴我們,所有不同的東西,其實是同一個 “東西”,處在不同的物理條件下,所呈現出不同的樣子, 沒有一個不變的自體。因此物質可以變成能量, 能量也可以變成物質 . 也告訴我們整個宇宙是因果關係的時空結構 . 更明白的顯示由於參考座標的不同 , 宇宙並不存在絕對的時間與空間關係 , 只存在相對的時間與空間關係 . 因此 .,重力與與速度造成時空的扭曲,可以存在我們日常經驗所無法想像的因果時空關係。
四、佛經對於實相的觀點
在所有的佛教經典裡輾轉返復皆是諸如此類的論述
五、空性本性
上面所引述的,即是佛法與科學所共同的認知 --「 一切的事物沒有其確定與穩定不變的樣子,可以做為絕對不變的實體參考」。我們沒有認清這個實相,不是因為世界在誑惑我們 ,是因為我們都被我們自己的感官所誑惑,總以為經由我們感官所得到資訊的認知,就是世界的樣子,而看不到所謂的實相,也就是世界真正的樣子。因此 ., 清淨正覺的佛與菩薩和煩惱憂愁纏縛的有情眾生 , 兩者之間本無差別 , 唯一的差別只在於兩者所看到世界的樣子是不一樣的 。或者 , 可以說 。 清淨正覺的佛與菩薩們看到的世界其實是沒有”樣子” 的 。 而有情眾生,因為執著於他們所看到的“樣子” , 而深陷苦惱而不自知 。我們總是以為,我們所認知的事物是有其不變實體的存在。世界的樣子,就是我們由感官而產生的主觀認知的樣子。 而佛法與科學卻不斷的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並非如此。為何我們的世界的實相會是與我們日常所認知的差異如此之大 ? 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把自己執著的限制在我們因為感官而產生的主觀認知的層面, 而不能清楚的認知到我們所看到一切事物的樣子,只是它們在經過複雜的相互因果關係網路衍變過程中的暫態的樣子。 這個暫態的樣子,會隨著永遠不會停止的相互重重因果關係網路衍變過程而不斷改變。 我們所看到, 所感覺到的一切事物,只是相互重重因果關係網路衍變的過程而不是實體。從最細微原子的分裂變化,到廣大宇宙星系的生滅,都是因果關係網路衍變的過程, 它們並非本來就存在,也不是最終不變的結果。 因此 ,我們可以發現 「宇宙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空性的 , 它們只是自然的隨著相互重重因果關係網路衍變而衍變 , 沒有主觀所製造的因 , 也沒有主觀所承受的果。 我們經由感官觀察所得到世界的樣子。只是在量子力學裡稱之為 量子態波函數自我崩陷 ( wave function self-collapse)主觀意識所定義的結果 。 當我們沒有在觀察的時候 。世界一切事物的樣子,是我們無從得知的樣子。 也就是說 , 我們所看見的世界一切事物的樣子 。只是一個經由我們主觀意識所產生的幻象 !」。 這就是佛法所稱為的 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空性的。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世界一切事物的真正的樣子。或是可以說 , 世界一切事物是根本沒有樣子的 ! 這就是佛法所稱為的 一切事物的本質是 無相 。
清淨正覺的諸佛與諸菩薩們不受感官的誑惑 , 如實看到了世界的空性與無相 。因此 ,他們將生命融入這個實相 ,將生活隨順這個實相。 他們不刻意做甚麼 , 也不刻意不做甚麼 。而煩惱纏縛的有情眾生 , 他們因為感官而產生的主觀認知 , 所看到的世界不是這個 實相的樣子 。因此, 時時刻刻將自己視為主觀因的製造者與主觀果的承受者, 所以於其中自造業果而自纏縛於煩惱之中不得出離 。
一切佛法所開示的,無非就是以種種不同的言說,帶領我們以宇宙的觀點來看待一切事物,進而瞭解世界真正的樣子。 如此的過程,佛法稱之為修行。 也就是經由不斷的思考與身體力行 , 去體悟一切事物本質的空性與無相。若能如此,我們就能夠從因為感官的迷惑所造成認不清實相 , 而產生的煩惱、執著與苦難中超然解脫,回到我們平靜的本來之心 (也就是空性本性) ,來面對我們所處的世界。 因此, 我們的心可以是受感官迷惑的濁心,也可以是超然解脫而回到我們本來空性的清心。而世界本來就不存在實有的濁心或是清心, 也沒有實有煩惱與解脫煩惱 ,濁心與清心、煩惱與解脫煩惱也是我們自己因為感官的影響所產生的虛幻分別。若能了知至此, 那麼這個不受一切外界事物影響 , 永恆不變的本來之性,就是佛法稱之為的 如來藏, 就是真如,就是現法涅槃,就是實相般若,就是菩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其性常住—永恆不變
佛法所有不同的名相只是在描述同一個東西, 那就是佛經稱之為的諸法實相。現代科學不同的論點亦是指向相同的東西,那就是科學稱之為宇宙運行的終極法則。不論用何種的名相或是論點去描述這個永遠不變的法則,這個法則是存在於宇宙裡的任何巨觀或微觀世界的物質或非物質裡 ( 【華嚴經】記載著:「 一一微塵中 能證一切法」) , 從無法定義何時開始的過去時空就存在,現在亦然, 並會繼續存在到無邊無盡的永恆未來時空 ( 或是可以說根本沒有所謂的開始或結束 ,因此,佛經稱為 不生不滅 . 我們既然是宇宙的一部份 , 所以我們當然也是不生不滅 ! )。 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有人間或沒有人間,其性是永恆不變。這個永遠不變的法則就是空性與無相的本性 。也就是佛法稱為的第一義 、 勝義 。
我們不是自立於宇宙之外的個體, 宇宙亦非獨立於我們之外而另有存在。我們與我們所處的世界。只是屬於整個宇宙重重因果關係網路衍生過程中的一個環結裡的暫時存在體。因此,我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們,無二無別。 這也就是佛經稱為的 一真法界。 佛法所開示的就是讓我們瞭解到這個實相以後 , 從誑惑我們的感官所產生的虛妄幻相中抽離出來 , 並且不再受制於它們 。 進而把我們的生命重新融入這個實相 , 把我們的生活隨順這個實相。 如此我們就能夠重新把我們與宇宙共同的「本來之性」找回來 , 這個「本來之性」就是清淨無礙的空性真如本體, 也就是如來藏之性 。 也就是一切佛法之根本。
八、空性與慈悲
當我們重新找回這個清淨無礙的本來空性真如本體以後 , 我們的思緒就可以處在一個穩定的狀態 , 不會因為感官跟隨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起浮不定 。 這樣的狀態,在佛法中稱之為「禪定 」。 當這個狀態到達最極致的層面稱為「 滅受想定 」, 也就是一切的心念皆無從而起 。在這樣的「 定 」中 , 是完全沒有任何經由外界影響感官而產生起浮不定的心識活動產生 ,如此全然極端的清靜境界 , 能夠融入宇宙永恒不變的同一本體,就是涅槃境界 。
我們由前面的論述,可以發現, 若是離開了我們自心意識的分別 , 一切法本性清靜 , 本來即是涅槃 。而不是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之外另有一個涅槃界 。佛教修行的最高圓滿境界就是涅槃境界 。然而,這樣的涅槃境界,是一般世俗的人們所無法想像的境界情況 。若是以世俗的比喻 , 則此極端的清靜涅槃境界,就如同我們平日生活在滾滾紅塵俗世裡 , 有朝一日,我們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以後,隱居在山林之中,過著與世隔絕的獨居寧靜生活 。因為與紅塵喧鬧完全的區隔 , 因此心境可以達到極度的穩定與安逸, 也就是佛經所說的「 諸心意識不能緣起 」。所以,心境可以長久處於不受干擾自由自在, 穩定安逸的狀態 。
這樣看來,似乎涅槃就是我們修行的最後目的地 ,只要儘速讓我們自己到達這個境界,然後進入與保持這個境界,就是我們最後圓滿的階段了。然而 , 所有的佛經卻肯定的告訴我們說 :不是 ! 佛經不但否定這樣的作法 , 更告訴我們若是我們抱持這樣的想法,就是犯戒 ! 並且十方宇宙的諸佛都不容許我們去這樣做 。為甚麼呢 ? 在佛經中處處可以見到如下的論述
一切佛法皆離不開慈悲,不但是對特定的、 我們所愛的、 所喜歡的 、 所看順眼的有情眾生的慈悲 , 而是對整個宇宙裡的一切有情眾生慈悲 。 因此, 當我們已重新找回如來藏的本性 , 而不再有任何的煩惱與苦難的牽絆以後 ,不能因為自己的心境可以長久處於不受干擾,自由自在 ,穩定安逸的狀態,而就選擇遠離世間紅塵的生活 。在此時,要想到的是還有無量無數的有情眾生,因為不能了悟諸法空性的實相而迷於感官的誑惑 , 仍然纏縛於種種的苦難之中不能自拔。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已能得到安隱快樂而棄他們於不顧 。就如同上面所比喻的例子 , 自己己經可以隱居山林之中,過著與世隔絕,不受紅塵紛擾的快樂寧靜生活 ,但是因為不忍看到仍在喧鬧紅塵中不得寧靜自在,且被種種苦難纏縛的云云眾生不得出離 ,因此毅然放下已得的快樂寧靜生活, 而自願再回到喧鬧的紅塵深處。 (大智度論 : 菩薩是深心常繫涅槃,所作不離世間 ) 為的是要救護這些芸芸眾生出離苦難 , 幫助這些眾生,讓他們也能重新找回自己的清淨真如本性 ,而從層層的纏縛中超然解脫 ,並且更進一步的去教化這些有情眾生, 也能夠以同樣不捨其他有情眾生的心 ,去幫助更多的眾生覺醒與解脫, 直到一切宇宙裡的一切有情眾生完全都從層層的纏縛中解脫,而安住於清淨真如本性而以後 ,自己才最後證入涅槃而自安隱快樂 ,這才是修行的最後圓滿境界。 然而我們都知道,一切的宇宙廣大無量 ,其中的有情眾生更是無量無數 , 因此我們的修行,基本上是永遠無法到達最後圓滿境界。
要相續不斷的完成這樣艱巨的使命與責任,就必須靠空性智慧與慈悲心來完成 。空性智慧,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一切順境的得意,以及逆境的失意之時, 都能以空相應來隨順一切的緣起。 這樣,我們的心就不會隨著外界事物變化的干擾,而保持恆常的穩定狀態。當我們面對困難或障礙的時候 , 空性智慧,可以讓我們以無相來看待一切的困難與障礙 , 因為一切的困難與障礙,只存在於自心的分別,而非外界所實有。 因此,我們可以無所罣礙的去排除它們。 當我們面對一切誘惑與對立的時候, 空性智慧,讓我們能夠以無願無作來化解一切感官所引起的貪婪、憤怒、驕慢、偏見、迷惑等相應之心。慈悲則是一切佛法之根本, 若離開了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慈悲之心,一切的修行是毫無意義的。 慈悲是修行的原動力 , 救護與化渡有情眾生是修行的唯一目的 。因此 ,我們可以說,空性智慧是我們完成使命與任務的行動力量, 慈悲心念是我們完成使命與任務的意志力量 。
「大般若經」裡對慈悲喜捨之心有輾轉返復的記載 :
八、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一切佛法所開示我們的本意之重點,以及我們本應肩負的使命與任務。 然一切佛法的教義,並非如本文區區數頁就能夠完全顯了的。所有發心欲求佛道的有情眾生 , 應更精進的在面對的日常生活裡的每一天 、 每一處 、 每一件事物、 每一個心念 中 , 去親身體悟 ,去身體力行「 覺佛所覺 覺有情 、 悟佛所悟 悟眾生 」。
令人讚嘆
感謝Tom法友的貼文:
以科學現象理則的觀點,理會佛法中之空性、實相、無相等,確實對一般具物理科學知識的人而言,是善巧方便的解說。
以認識論來闡述因果關係,進而超越認識的惑亂局限,達到理會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無相;是唯心(識)所現的虛妄分別,依此建立如來藏(真如)之說,通達如是法性(其性常住 永恆不變)。
肯定積極的慈悲,否定消極的厭離,導入菩薩心行,是令人讚嘆的!
樂意趣
佛法不僅止於宗教或是精神層面的哲理
上文摘錄自目前當紅的物理學家 Lisa Randall 的著作 Warped Passages ,該章節的大意是在描述在我們的這個熟悉的四維時空的世界之外是存在有其他不同的世界。這些世界是處於不同重力場的世界。若是把我們的這個世界定義為重力較強的世界 (或是稱為強重力膜 Gravitybrane) ,那麼在我們之外則存在另一個或多個重力較弱的世界 (或是稱為弱重力膜 Weakbrane) 。反之亦然 .這些不同的世界以透過其他的額外維度(Extra Dimensions) 相聯而互不相干擾 。根據計算,弱重力場膜世界的電子伏特數 (eV) 比強重力場膜世界的電子伏特增加16個級數 。 根據量子力學及廣義相對論 ,不同的重力場膜世界, 所有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質量、 距離、甚至時間都會因為不同的重力場而改變。也就是說在不同的重力場膜世界裡,他們的一切感覺與物理現像都會與我們熟悉的這個世界有極大的差異 。若是在我們之外存在許多不同的重力場膜世界, 而每一層重力場膜世界的電子伏特數都以16 個級數增大的論點是正確的話 。 越往弱重力膜場世界前進 ,所有的東西(包含生物) 就都會以16個級數距而越變越大 , 距離會越來越增加, 時間會越變越慢,質量會越變越輕 ……、反之亦然 。
各位看出來了嗎 ? 前面所引述的 阿含經 三十三天品 與 最尖端的的物理發現有何相同之處 ? 不但是所有的 “變化” 論述是相同的 , 最不可思議的是 經裡也是以16個級數來解釋不同天界物質的大小差異 。 在紙本華嚴經的開端有一個插圖, 名為 [ 法界安立圖 ] 。第一張圖是 [一小世界安立圖] 。 裡面所畫的就是表示層層包疊的重力膜世界。而下面的文字 [眾生心量局於見聞,不知法性無邊境界 …]。 意思就是一般的眾生終日以四維時空、地球人間的思維過日子, 卻不知道外面還有無量無邊的世界 。 當然就被我見所纏縛不得自在 ! 也就是井底之蛙囉 。
佛法不是神話,不僅止於宗教或是精神層面的哲理。佛法本來就是告訴我們以宇宙的觀點來定義我們這個世界的智慧生物,應該以何種的態度來面對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 佛經所謂的 諸法實相 即是一切宇宙運行的終極法則 。
若是各位有興趣探討膜世界, 參考資料可至 http://physics.harvard.edu/people/facpages/randall.html
廣參學版主按語:
TOM法友您好:
「引言部份呈現文字網底」,已先幫您做了修改設定,爾後,如何在引言部份設定灰色區塊,請參考以下圖解說明:
如何標示「區塊引言」?(PDF, 線上瀏覽)
謝謝
很順法
只是回應法友:
感謝分享.
最後一句尤其醒語.
個人仍在努力信解中..
有正思惟, 易受正法, 生慧, 進而體現寂照如如
但境界現前, 恰如其分反應心境, 能所覺察, 卑求活出分分佛昧..
Wilson
一點疑問
感恩學長的分享與法施。
這讓末學想起之前在讀雜阿含時對於世尊能「隨順覺」的敬佩與景仰。然而一點疑問想接續學長的心得請教學長,還望學長不吝解說。
學長先提到「正思惟的當下,是沒有煩惱的」,後接著說:
如果觀察到苦樂煩惱依然干擾侵襲著,表示當下我們仍然處於喜迎憂拒「即生即滅」的「無常因緣法」,也就是您還「執有我見」而有「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的「主宰欲」的「我愛」煩惱 。
如此解釋的「正思維」令末學不解。若順緣起法,「根境識和合生觸,觸生受、想、思」應是所有有情眾生必有現象,也就是一般有情眾對境時,必然產生「受、想、思」。其中「受、想、思」三者之間應該是連動,因為只要有「苦受、樂受、或不苦不樂受」產生,同時或瞬間就接續著「思/造作」。若就學長的解釋,似乎是在「想」生起正思維?換句話說,如果平時有吸收佛法,在「受、想、思」產生的過程中,讓佛法正知見[的知識]在「想]中發揮功能--覺察受,以及可能產生思/造作,甚至提醒受-思起之後一連串的後果,而能止息造作?(雖然這是兩個問號,但應該是同一個問題:D)
如果是,這聽起來還蠻難的,因為受-想-思/造作出來的身、口、意行的連續動作是瞬間的。
如果不是,還請學長不吝賜教。
「正思惟」及「觸、受、想、思」生起次第
回應belleyyc法友:
如果真正能隨順因緣法,(隨順「覺」的)接受任何六根境界苦樂因緣之到來,那麼,「正思惟的當下,確實是沒有煩惱的」。但是我們一般人的聞慧「有漏正思惟」,不可能「正念無間相續」,有時仍會有「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的「主宰欲」及「我愛」煩惱。但是佛法的「聞慧熏習」,它能產生調伏消減之力用,有漏八正道,可以轉向無漏八正道。
依緣起法,確實「根境識和合生觸,觸生受、想、思」是所有有情眾生必有現象,重點是凡夫有「身苦」及「心苦」,而聖者只有「身苦」而沒有(思心所造作的煩惱)「心苦」。
本文筆者所說的「正思惟」是指「如理思惟、如理作意」,印順導師將「作意」解析歸之於「想(蘊)」,有關「作意、觸、受、想、思」的生起及次第(同時或一時),印順導師表示:「所以佛法中,不論為五識的感性知識,意識的理性知識,都必會引起受、想、思來。…古來,或主張心與心所同起,即同時而有極複雜的心理活動。或主張我們的心識是獨一的,在極迅速的情況下,次第引起不同的心所。關於這,應從緣起觀的立場而抉擇他。…」
詳請參考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113 ~ p.117(第八章第二節「心與心所」)。超連結如下:http://www.yinshun.org.tw/books/21/yinshun21-10.html
主編隨筆版主:常不輕
感謝學長提供看法
修習有漏八正道能漸次趨向無漏八正道,的確是如此。
感謝提供導師的解說,得反覆看,才能稍稍懂些;N年前看過佛法概論的...不過,當時過於年幼,佛法知識又不足,還真只是看過去(還記得自己有劃線呢);知識就只是知識,加上久未接觸,也就通通忘光了,更不用說要應用在生活上...這也是為何當時讀學長的分享時會覺得從「聞慧薰習」到「隨順覺」是難事(恐怕需要無數世用心薰習)。
不過,在提問後想到一些情況,覺得的確是可能隨順覺(也就是帶出佛法的思考)。例如,思考一件事情的後果或做一個決定反覆思維時,因為做出反應的時間duration比較長,可以比較冷靜的思考,就可能帶入佛法的思考。
由於當時提問時只能提一個問題,而未提問另一個問題(因為學長的分享中,是有兩種不同的作法,而另一種作法是個人當時閱讀該經時對「隨順覺」的心得,也因此更加深刻體會成佛為何一定是從人身修習起。之後再分享。
最後,感謝學長提供寶貴的看法與解讀,今晚獲益不淺,但還需要時間消化...尤其是導師的解讀(雖是如此,但對個人此時此刻真是幫助良多)。
祝福學長 福慧增長!
感謝常不輕版主的分享
「作意」係屬「想蘊」或「行蘊」?
回應heaven chou法友:
個人為其他事緣所限,目前僅能簡要談一些淺見:
本討論區為「佛法在平常日用中」,因此,個人在遵循(有限所知)古德之論書外,著眼於「如理性」的抉擇及「日常經驗」的實用性。
固然北傳《俱舍論》也將「作意」歸在「行蘊」,但是《俱舍論》的五位(色、心、心所有、不相應行、無為)七十五法以及南傳《攝阿毘達摩義論》,它們均將「作意」定位為「遍一切心(王)心所法」,因此在一切心(王)及心所中,均會出現。如此,在「如理性」的原則下,「作意」可以通行於「想蘊」及「行蘊」等四種 (名 法) 蘊中。何況「行蘊」一般被定義為「有所造作(行業)」,而「作意」的階段,恐怕還不 到「思 心所 」 的 v「有所造作」吧!
「作意」的詮釋,導師在《佛法概論》第八章第二節「心與心所」中說:「作意與觸,更為認識過程中的要素…深刻的說,根境和合時,心即反應而起作用;由於心的警動,才發為了別的認識。」可見它與「想蘊」關係甚深。
導師又在第八章第二節的最後,依圖表分析「想」與「行」的不同:「決定,即確定他是什麼,徹底明了而安立分別名言,這與想心所一致。染淨,即善惡心行,與勢用等相同。」
因此,到了「行蘊」就已經產生了「染淨、善惡心行」了。「如理作意」(正憶念)不是正要扮演防患於未然的功能嗎?!人類「憶念勝」(「想蘊」)的可貴,就在於平時多多「聞法熏習」而成就「如理作意」,是故,個人才將「作意」抉擇歸屬於「想(蘊)」。
主編隨筆版主:常不輕
感謝分享您的思考方向
感謝學長的分享,讓末學看到了更多思考的方向。感恩!
習慣了就不難
我們所謂 ”看” 到的一切影像與心識上的傳達並不是即時瞬間完成的,而是所有光譜的頻率到達我們的視網膜,經由視覺神經網路過濾不可見光,傳達可見光到大腦以後,再經由記憶神經網路比對組織成我們所看的影像 (觸)。因此,我們所透過視覺感官所升起的一切感覺,是經過大腦解析以後所得到的影像。在大腦還沒有完成比對組織之前,我們是根本沒有 “看”到任何的影像的 。其他的諸蘊,耳、鼻、舌、身、意 亦然 。在視覺上,這個延遲約30分之1 地球時間秒,所以才讓我們能 “看” 到電視與電影的靜態定格影像為連續動作影像。而看到 (觸) 的影像所產生的境界(受) ,則是大腦在記憶神經網路比對重組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同步聯結的結果。所以我們看感人的劇情才會跟著哭。因此,在記憶神經網路中植入另外一組程式是容許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改變我們的行為與思考模式,或是價值觀與感受。所以,經由不斷的修習佛法的過程,是可以在記憶神經網路中植入更高的監督程式來提醒受-思起之後一連串的後果,而能止息造作。
凡夫與聖賢的差別,即是在記憶神經網路中,有沒有更高層次的監督程式在過濾觸與受的過程。如果沒有,那麼一切的 觸、受 就會直接引發愛、取、有、生、老、死、憂、悲、愁、嘆、苦 的連鎖反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於色聲香味 觸法六境界 一向生喜悅 愛染深樂著
諸天及世人 唯以此為樂 變易滅盡時 彼則生大苦
唯有諸賢聖 見其滅為樂 世間之所樂 觀察悉為怨
賢聖見苦者 世間以為樂 世間之所苦 於聖則為樂
甚深難解法 世間疑惑生 大闇所昏沒 盲冥無所見
唯有智慧者 發朦開大明 如是甚深句 非聖孰能知
不還受身者 深達諦明了
- 雜阿含經卷十三 308經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多聞於苦樂 非不受覺知 彼於凡夫人 其實大有聞
樂受不放逸 苦觸不增憂 苦樂二俱捨 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 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 永處般涅槃
- 雜阿含經卷十七 470經
感謝學長勉勵
感謝學長解說與勉勵。
從學長提供的雜阿含經文,赫然發現:
咦,末學之前讀過這些經文嗎?怎麼印象如此薄弱...(真是汗顏)
趕緊再把cbeta叫出來再讀一次(還好有cbeta)
體會更加深刻(也覺得另有一番心得)
感恩學長幫助末學複習這些經文。
祝福學長 身心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