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根」與「淨信」

姓名或匿稱: 
黎錦良

温金柯先生曾經于2014年的《原始佛法中的信与他力探源》一文中,對導師下面這段論述提出了一些意見。當然我們這裡可能太不適宜討論温先生的見解,但基本上我也覺得在下面的章節裡,導師似乎強調了《雜阿含經》裡提到的信根」主要還是包含了一般的信仰的意味,和它未于根本佛法中被重視。我對此感到困惑。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五章  法之施設與發展趨勢第三節  信心與戒行的施設第二項  信在佛法中的意義

 

「信」śraddhā,在「佛法」──根本佛法中,是沒有重要性的。。。

 

佛法重自證而不重信仰,但在佛法廣大的傳揚起來,出家弟子多了,也得到了國王、長者們的護持。那時的宗教界、社會大眾,希求解脫,或希求現生與來生的福樂,饑渴似的仰望著釋尊,希望從釋尊而有所滿足。這種對佛的敬仰、愛樂心,與一般宗教的信心,是有共同性的。「信」終於成為道品的內容,在精進、念、定、慧之上,加「信」而名為「五根」、「五力」。起先,這是對佛的信心。。。

 
。。。信,是對如來生起的淨信心。。。

 

「信」有一般宗教的信仰意味,也就有類似一般宗教的作用。在這方面,「隨念」與「證淨」,大致是相通的,。。。

 

。。。念佛,念佛、法、僧,會感覺威德無比的力量,支持自己。一般宗教的神力加被,就是這樣。所以信的應用於修行,意味著「自力不由他」的智證的佛法,一部分向他力的方向轉化。。。

 

( Y 37p302-306 )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37_05_03_02

我注意到導師曾在《學佛三要的泛論中,提到了「信為能入」的重要性是聲聞與菩薩乘共通的。導師也提到了信智合一有信無智,增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長邪見」。我想問:「信根」真的在根本佛法中不被重視嗎?導師在較後期的開示中有修正過這個說法嗎?謝謝。

 

Comments

個人因電腦故障以致未能及時參與錦良法友討論很抱歉!

筆者讀導師晚年《華雨集(二)》(也就是《方便之道》)第二章〈方便道之施設〉,覺得其間仍然透露原來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信在初期佛法中的地位看法因此個人認為修正請參以下一段內容

 

這種(不離智慧的)信,清淨的、純潔的信心,類似一般宗教的信仰。在佛教中開展起來,成為一般通俗易行的法門。對三寶的崇敬,是信;真正有信心的,一定有戒。戒,不是外道的種種邪戒,是人類的德行,構成人與人間和諧安樂的行為與生活,這是聖者所愛樂(離此是不能成為聖者的)戒。四不壞淨,就是依此(不離慧的)深信,及完善的戒行,而能契入聖法流的。這是「佛法」時期,適應隨信行人的方便,近於一般宗教,所以是通俗的易行道,為出家的鈍根初學說,更多的為一般在家的信眾說。如『雜阿含經』說:四不壞淨成就,「於此命終,生於天上」。「若墮地獄、畜生、餓鬼者,無有是處」。如是「福德潤澤,(善潤澤),為安樂食」。「四種福德潤澤,善法潤澤,攝受稱量功德不可稱量」。是四種「諸天天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者重令淨」。修四不壞淨而深入的,能得預流果;但重視福德,善法,不墮惡趣而生於天上,表示了趣向解脫,而又通於沒有成聖的善道。(<<華雨集第二冊>>p.45 ~ p.46)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感恩版主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