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惜身

當愛惜身
作學問的人身體多半不好,因此有「文弱書生」之譏,佛教徒也不少是體弱多病。然而,「不依俗諦,不得真諦」,猶如佛教常說「身安道隆」,沒有安康的身心,就沒有隆盛的道業。

 
雖然說「身苦,心不苦」是佛法修行預期之目的,但「身不苦,心也不苦」豈不是更好結果?所以把身體照顧好,也是佛法修行重視的價值,如《優婆塞戒經》提到:「菩薩雖復不惜身命,然為護法,應當愛惜身。」[1]
 
如此後期大乘佛法的「身體轉向」,將心力放在身體強健上,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中國佛教之少林寺、少林拳以武術技擊和健身防衛等聞名天下,可為一例。
 
佛教徒應予人「強壯」的印象,而不是身虛體弱;應給予人朝氣活力,而不是死氣沈沈,以一種務實的態度來面對修行。換言之,佛教徒不應忽略身體在修行上的重要性,在此前提下才來談修證解脫、談弘法利生,否則易有好高騖遠之失。
 
聖嚴法師曾以「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勉勵中華佛研所同學,認為向道之心與健康身體當優先於讀書做學問。事實上,「身心」的優位性或優先性不只是對學者、學生而言如此,對各行各業亦然,都必須先把「身心」照顧好再談其它。
 
先別說我們能為他人(包括家人)做些什麼,且不要成為他人、家人的負擔,否則已然是「本末倒置」,其中「身心」是本,餘者皆是末;尤其「身體」更為重中之重,乃成就一切事功的基礎。

[1] 雖然《妙法蓮華經》說:「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但這應是另一脈絡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