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真理觀

實用的真理觀
當代英美分析哲學的知識學(epistemology)探討中,有符應論(correspondence theory)、融貫論(coherence theory)和實用論(pragmatic theory)三種「真」之理論(theory of truth),三種論定「真」之路數。

 
要言之,符應論強調經驗檢證,「眼見為憑」,依經驗事實來言真,而重於「現量」。相對於符應論,融貫論重於信念之間的彼此一致,相較於「現量」更重「比量」。至於實用論顧名思義,以實際功效來評定是否為真,凡有用、得以發揮實效功能即為真。
 
筆者初步認為,「信仰的真理」主要在於實用,未必可從符應或融貫與否來檢視之;相對的,「理性的真理」得以從符應或融貫的角度嚴格檢視,但對多數人而言往往不得其實際效用,因此即便講得有道理,卻未必能令聽聞者歡喜。
 
宗教上信仰的對象難以強調「眼見為憑」,除了少數密契經驗外,一般人的感官無法認知「超自然」的存在。如此,聖言量/至教量成為信仰的憑藉,若從實用和融貫的角度來權衡,信仰中的對象即便是想像的存在,只要信念間彼此一致融貫,也足以產生實質效用,即可斷言其為真。
 
例如彌陀淨土的信仰,多數淨宗行者並沒有親身親眼臨見淨土,而是信受了至教量的權威性,且在信念上不致於有太大衝突(信念之間可融貫一致),發揮遠離苦痛、安頓生命的實效,以此來肯認其為佛法、肯認真實不虛。雖然在理性上易犯「訴諸權威之謬誤」,只不過經典上說「唯佛與佛能窮盡諸法實相」,面對人生諸多未知,正向的信仰也是一種因應之道。
 
重信之方便法門往往只重聖言量,以「佛說」與否為準據,而不理會或忽視「現量」,甚至也不太重視「比量」。然而相對於「假想作意」之偏重於想像的信仰,「真實作意」符應經驗、契合理智而求其「真實」,「見真實而得解脫」,成為了究竟的法門;只不過「曲高和寡」,多數人還是傾向於美而不真,卻足以產生實效的佛法信仰暨佛法真理。如此,從實用的方便性角度來抉擇佛法,似亦不可避免。

相關文章  實用主義的宗教觀  動態的真理觀

Comments

佛法概論-三法印的實踐性

三法印的實踐性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08_12_01_03

佛說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題而作兩方面解說,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實踐的過程。這三者的深義,本是同樣的,每一法印能開顯正覺的內容,即每一法印能離執證真。依無常門而悟入的,即無願解脫門;依無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脫門;依涅槃寂滅而悟入的,即無相解脫門。由於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說此,或說彼,或說二印,或說三印。如完備三法印,依聲聞常道說,即先觀無常,由無常而觀無我,由無我而到涅槃,為修行的次第過程。如經中常說:厭、離欲、解脫,這即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觀諸行無常,即能厭患世間而求出離;能厭苦,即能通達無我,無我我所執,即離一切愛欲;離欲即離一切煩惱,所以能得涅槃解脫。這可見三法印的教說,是將諸法的真相與修行的歷程,主觀與客觀,事實與價值,一切都綜合而統一了。這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龍樹在《大智度論》裡說:無常為空門,空為無生門,這也是合於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說的空,即是無我;無生即是涅槃的異名。

人生目標--千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