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 - Tue, 2018-09-18 13:11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無·明
世間真的很苦,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最慘的是求不得和五蘊熾盛苦。這些苦何解?需從親身體驗五蘊(色、受、想、行、識)非我非我所才能得解,這些五蘊就是你所認知的“我”、“我的”。若無這些苦,世尊(釋迦牟尼佛)正等正覺不出世間。世尊已經將寶貴的滅苦之法教給我們,需實修四念住(身受心法四選一)、出入息念,但很少人想出世間,想斷輪迴,為什麼呢?因為對色聲香味觸法還有貪愛,對色受想行識還有錯誤的認知。世間所謂的愛,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因為還有你、我的認知分別。沒有人給出去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即使只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希望你能過得好」,都是有所求,而當這個孩子死了,即痛不欲生,回報他的只有眼淚和心痛。這些愛包含了身心的慾望和依賴、佔有、比較(我對你比較好)、期待(然後是失望)、嫉妒(你對他比較好)……你若能靠四念住實修去觀察思想的無常(無我、人、眾生在其中)、感受的無常、觀察到六識瞬間變異,是虛妄的。靠出入息讓心有定力後再去觀察,看清楚你愛的人(五蘊)是因緣合和的一種存在,是無常變異法,若真的看到、體驗到實相了,了解這世間並沒有個真實不變的人,你就對自己的心鬆綁了。愛不再是“給”,而是“捨”,察覺到是心裡有個念頭生起,對眼識起反應(眼睛看到外面的那個人)生起了慈愛,於是隨順善業,身體行動,做了佈施。這裡面有慈愛的溫暖感受在心裡生起,這就是善報,然後感受消失,心境和外境同生同滅,你若有覺知的生活,清醒的察覺內心世界,就知道何謂善,何謂不善?知道苦從何而來,知道各種見解、思想都是生滅法,不能執著,因為它們會因外境而改變。我們(思想、意志)就是業力,而心有相應和不相應。若思想與佛法相應,靠實修就有幸能出世間,證無我、斷貪愛,趣向涅槃。但它們也可能和耶穌基督相應,然後不但有我,還要服從一個“主”……所有的思想就是世間法,是業力。你若能看清楚苦因,並非來自外境,而是內心的無明,而是來自內心的欲求和排斥,你的修行之路才算有個目標了。
禪境是觀察識虛妄的資糧
連“理解”都不屬於任何人的
見證空性,見到本心是美好的事,大多修行人的目標就是這個。但
最後的留言,唯有精進修行者才不枉此生
不是我的,就應摒棄
南傳《相應部 卷35》
諸比丘!凡非汝等之所有者,此應摒棄,摒棄於此 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如何是非汝等之所有者? 諸比丘!
眼非汝等之所有者,應摒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耳非汝等之所有……
鼻非汝等之所有……
舌非汝等之所有……
身非汝等之所有……
意非汝等之所有……
當棄此,棄此 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
眼耳鼻舌身意 皆不是我的
佛經說,凡 不是我的,皆應摒棄。
摒棄之,才能得安樂(涅槃)
《增壹阿含經 卷第三十八(三)》
佛告比丘曰。此岸者身也。彼岸者身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