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得好 vs. 講得對

講得好與講得對

人類有情感與理智的兩面,情感讓我們追求美善事物,理智則是探求真實;但有時兩者未必得以取得平衡,而有所著重或取捨。在佛教思想中,似也有情理之兩種不同偏向,「講得對」的佛法對某些人來說不見得「講得好」,反之亦然。

 

如果撇開學術求真求實的量尺,來看待現今宗教師的開示語錄,偶也有耳目一新之感。例如在慈濟社群中,記述證嚴法師以「付出無所求」來詮解「緣起性空」,其中付出是緣起,無所求性空

 

雖然這理解未必合於「緣起性空」原意,但卻展現另一種新意或現代意義,可以說「講得好」卻未必「講得對」;此外,證嚴法師以轉化知識成為智慧來詮解「轉識成智」,亦是其中一例。

 

「新詮」的例子可說不勝枚舉;如《中論》皈敬偈末句之「諸說中第一」,意指佛陀是所有說法者第一,但如果我們解釋為所有學說裡中道中觀第一的,將「中」解釋為「中道」,雖然這解讀是有問題的,但也不失一種「講得好」的例示

 

佛教思想的演變,可說在於尋求更好的理解;雖然「好不好」相對於對不對」更難以確立,因應不同文化、不同時空背景之不同人而有主觀的不同認定,但每個人總是想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解釋模型。

 

當然能同時兼顧「講得好」與「講得對」之兩面,自是最好的,但有時「魚與熊掌」之間,不免要「去彼取此」。

 

就佛法而言,「講得對是求真實,講得好重圓滿佛法的發展可說從講得對」趨向於講得好」,也因此後期佛法之圓融性更受到重視,相對的真實性或多或少被犧牲了。也因著「講得對」與「講得好」的不同抉擇,就易有愈古愈真」及愈後期愈圓滿」的迥異立場,彼此之間各行其是各求其道。

 

大乘佛法即在於「海納百川」,也因此大乘佛法的追隨者,當以更開闊的胸襟來看待佛法信仰的多元性和豐富性,以不擇細流來成其大。

 

相關文章  「應用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