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之究竟義與方便義

「苦」是佛法的核心關注,­「四聖諦」即是環繞在「苦」的觀照下所展開的,一般認為「人生是苦」是佛教所主張的。只不過「人生是苦」在佛典中未必找得到原原本本的字句,但思想的表達應是相通或一致的。

「苦」或「人生是苦」或可以有究竟義與方便義兩種理解向度,當「人生是苦」作為一究竟義時,即是與「無常」密切連結,也就是佛法說的「無常故苦」,而「無常」既是佛法根本真理、「三法印」之一,「苦」也成為了究竟真實的道理,「人生是苦」所含攝的意義即是「人生無常」。

然而,單從「人生是苦」來看(而不以「無常」作解),這話似顯得「以偏蓋全」,畢竟人生除了「苦」外還是有「樂」的,也因此相對於「人生是苦」更應該說「人生有苦」,一般人可以不接受「人生是苦」但絕不能否認「人生有苦」。

但是相對於「人生有苦」,佛教還是必須說「人生是苦」,除了前述的「無常故苦」外,也是為了對治一般人的「喜貪」習性,激發求法向道修行之心。也就是說,即便人生不盡然是「苦」,但佛法還是必須說「苦」,在宗教實踐的脈絡下說「苦」作為走向修行的方便,也因此「人生是苦」亦有其方便義。

一如基督宗教談「罪」,目的是為求上帝的救贖,相似的佛教之說「苦」,目的是為了覺悟的修行;「罪」或「苦」都有宗教上的教化功能和信仰意義,而既具有宗教勸信、度化的用意,「方便」似乎是不可少的。

佛教的「苦」存在一定的辨證意涵,也因此佛典中既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三受」,也說「凡所有受皆為苦受」(「諸所有受悉皆是苦」)。一方面主張「諸受皆苦」(密切關乎「諸行無常」),另一方面也承認「三受」;而「三受」之說既符合大多數人的生命經驗,佛教特意強調「苦」或「人生是苦」其一亦是為了修行上的方便引導,由是而知「苦」具有究竟義與方便義。
相關文章  淺談「苦」 「四念處」的假想觀與真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