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住智與見道位的關係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請問『法住智』與『見道位』的關係如何? 

是否得『見道位』者,必然已經得到『法住智』;而得『法住智』者,

未必能達到『初果---見道位』『法住智』; 『見道位』者,必然已經得到『法住智』; 『見道位』者,必然已經得到『法住智』;  。。就此問題,請問導師著作中是否有提及。。?

?又導師著作中,是否有提及?

 

Comments

 

(一)首先要說明,如果是依據「說一切有部」的傳承(其他部派,不另討論),「見道位」是「初果向」(體證「十五心」),而「第十六心」才是證果「初果、二果、三果」(得道)。請參考導師依據《俱舍論》所做的詮釋(如下所引):

 

發趣修證的歷程,部派間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俱舍論』所說的,雖也引用經部的說明(定義等);而進修的方法次第,與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師,可說是相同的。身心遠離,喜足少欲,住四聖種,是養成一種隨順解脫行的生活,使自己成為能修能證的根器。真正的修行,開始總不外乎二甘露門:或不淨觀,或持息念,令心得定。這是阿毘達磨的古說(後演進為三度門,五停心)。依止起觀,就是四念住。先修別相念住,純熟了,再修總相念住:總觀身、受、心、法為非常、苦、空、非我。總相念住極純熟了,引起順抉擇分善根,就是煖、頂、忍、世第一法。從煖位以來,觀四諦十六行相:轉進轉勝,漸減漸略,到世第一法,但緣欲界苦諦,修一行相,唯一剎那,由此必定引生聖道。聖道共十六心,八忍,八智,現觀四諦。在十五心中,名為見道,是預流初果向。十六心──道類智,就是證果。這或是初預流果,或是第二一來果,或是第三不還果:依修行者,是否離欲界欲的部分,或全部而定。所以歷位是一定的:而修證者的證入,有漸登初果,或直入二果、三果的不同。(<<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683)

 

(二)至於『法住智』與『見道位』的關係如何?

 若依據(以下所引)印順導師晚年對於「法住智」的論斷(本版暫不討論南北傳對於「法住智」不同傳承之異說),「初果向」到「四果」之聖者,必然有『法住智』的體驗。至於得『法住智』者,是否即能達到『見道位或初果---』,這要看此時之修學階位是屬有漏還是無漏,導師在《性空學探源》有部分的說明(請參考p.119~140及p.218~p.224)。

 怎樣的修行,才能見諦理,不是從論理中得來,而是修行者以自身的修驗教人,漸形成不同的修行次第。對於這二派,我以為都是可行的。佛法中的阿羅漢,有慧解脫與俱解脫。慧解脫者是以法住智,知緣起的因果生滅而得證的。俱解脫者能深入禪定,得見法涅槃,也就是以涅槃智得證的。阿羅漢如此,初見諦理的,也就有此二類:以法住智見道的,與次第見四諦得道相合;以涅槃智而證初果的,與一念見滅得道相合。修學者的根性不同,修證見諦,也因師資授受而形成不同的修學次第。(<<印度佛教思想史>>p.72)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