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指也 萬物一馬也?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天地一指也 萬物一馬也

此,性空唯名也乎。

《莊子.齊物論》中,「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何義也?

眾說紛紜。

是以佛經解之,

1.金剛經說「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說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2.以倒世俗喻破真世俗之不真

「一般正常的心理、生理、物理現象,如法假等,在名言識中,即難於解了他是惑亂的,虛妄不實的。這要般若正觀,才能知道是世俗的假名。

所以佛每以倒世俗——如水中月、夢境、空花等的虛妄惑亂,喻說正世俗的惑亂不實。如不知這一不同,多少知道一些倒世俗的惑亂不實,知道空花等「易解空」,不能以正世俗為境而觀照「難解空」,是不能通達世間真相的。」(《成佛之道》,p.336)

論辯是可以的,可以激發思考、學習。但是,不可違背學術倫理,強人同己。

讀「不真空論」讀到莊子莊子齊物篇,與大家分享,不知可有高見?

大德提及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何義也?

回答 末學體會,這是一個跳出的觀念,是對自己無法描述自己的困境處理。絕對 本身是無法描述,而相對的世界裡,事物可以靠互相比對而清晰。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意含較深,請指教。

對於不真空的意含,可以解釋一下嗎?請指正。

不真空論

  1. 「不真空」,指「不真,就是空」。
  2. 魏晉南北朝,佛經剛傳入中國不久,社會崇尚清談、玄談,大家對般若經之認識有偏頗(邪見),所以僧肇造「不真空論」,駁斥了三家,同時說明「空」之真義。
  3. 導師著作引用三論宗,即是說「不空假名」、「空假名」、「假名空」。
  4. 「不真空」就是其中一說,「…..」(猜猜看)。
  5. 三論宗「先以不空假名破空假名,次以空假名破不空假名,然後以假名空雙破二宗,成立假名空為大乘空義的正宗。」(《佛法是救世之光》,p.127)
  6. (1)不空假名者,

     但無性實,有假世諦,不可全無,如鼠嘍栗」。此說:諸法從緣起,緣    起無實性,所以名空,但假名是有的,是不空的。​假名不空是俗諦。所以剩下「栗殼」不空。評:空得不夠,是不及派。

(2)空假名

「謂此世諦舉體不可得。若作假有觀,舉體世諦;作無觀之,舉體是真諦,如水中按瓜」。此說「從緣起法的假有義,以觀察因果、事相等,此屬俗諦;以真智去觀察,則緣起法無不皆空,即是真諦。」把世俗假名都空掉,如「按瓜入水中」,連瓜都看不到了,甚至都無叫做空。(前陣子有人說「空就是一切皆無,一切皆不存在」)

(3)假名空

「假空者,雖空而宛然假,雖假而宛然空,空有無礙」。」緣起是假有法,假有即非真實性的,非真實有即是空。(《中觀今論》,p.183)

  1. 不真空,就是在說明什麼才是般若經的「空」。
  2. 可參考李元祥這一部份的說明(物不遷論、不真空論),對照原文,聽個三遍,應該可以掌握「空」,不再是幻想「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lRXuXSitqg&list=PL3Trmi2OmXhLP59p-c53PG...

林文亮

  1. 魏晉南北朝時,對般若的解釋共有六家七宗,都未得般若正宗(拙見)。直到羅什來中土,僧肇造「不真空論」,駁斥其中三家,同時說明「空」之真義。
  2. 導師著作引用三論宗大乘玄論的說法,也是要立正宗。簡要歸納為三,即「不空假名」、「空假名」、「假名空」三說。

林文亮

大德提及

所以佛每以倒世俗——如水中月、夢境、空花等的虛妄惑亂,喻說正世俗的惑亂不實。如不知這一不同,多少知道一些倒世俗的惑亂不實,知道空花等「易解空」,不能以正世俗為境而觀照「難解空」,是不能通達世間真相的。」(《成佛之道》,p.336)

「不真空」就是其中一說,「…..」(猜猜看)。

回答 假名空。自己猜,網上再找。算中?

回答 同意,以較易解較難是合理。可以延伸問,這種處理格式無規限?是否有部份意含會落不可思議。

末學對空的領悟,在讀過物不遷論、不真空論才再請益,讀的很慢,到時請老師指教。

1.佛法,我還在學習的道路。早上讀中論頌、下午讀般若無知論、晚上讀中觀今論。

2.「不真空」,「不真,就是空」;「假名空」,「假名,就是空」。

一切唯緣起,一切唯假名,因是假名故,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性空。

 
 
中論頌「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無,即性無,非空空無也;自性無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林文亮

是以言常而不住,稱去而不遷。不遷,故雖往而常靜;不住,故雖靜而常往。雖靜而常往,故往而弗遷;雖往而常靜,故靜而弗留矣。然則莊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臨川,斯皆感往者之難留,豈曰排今而可往?是以觀聖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見得也。 物不遷論節錄

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

是以聖人乘千化而不變,履萬惑而常通者,以其即萬物之自虛,不假虛而虛物也。 不真空論節錄

回答 末學先讀了物不遷論。體會無來(昔物不至今) 故無去,是不遷。静 指的是常(規律) 。但常而不住,是去。稱去而不遷,守常故。
我理解物是變動,但其規律性不變,所以說這變動非真變動(不遷)。

回答 不真,以名實不當(不符),故物無當(恰如其份) 名之實,故成立物的不在(不真實) 。空者。諸法(萬物),自虛(自證其空性),不用假借理解空而清晰物的空性。

回答 不真空論講物無彼此,義同於《莊子.齊物論》中,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回答 以上表述由物(諸法)或名相的不真去解空。而成立假名空為大乘空義的正宗的意思。是指這解釋已包含空的所有性質,或指所解釋的空是諸解釋中最高?以上理解正確嗎?請指教。

剛聽您說讀得慢等語,倏乎,就讀完了。

請您再細細品味,多讀幾遍。起碼七遍。

毛澤東說紅樓夢起碼要看5遍,才有資格參加討論。

我年輕時愚拙又沒耐性,韓忠謨的刑法原理、陳樸生的刑事訴訟法實務、施啟揚的民總、姚瑞光的民事訴訟法論等等,都讀了超過30次。為的就是通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專門職業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司法人員特考等。

讀完30遍終於磨練出耐心毅力與些許文學實力。

如此肇論等,將「真理」說得鞭辟入裏的書,您怎能不像僧叡一樣「翫之味之不能釋手」。

再說個禪宗故事

一指禪

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五燈會元卷四》
《金華俱胝和尚》 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時,有尼名實際來,戴笠子執錫遶師三匝,曰:「 道得即下笠子。」如是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師曰:「日勢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師又無對。尼去後,師歎曰:「我雖處丈夫之形,而無丈 夫之 氣。不如棄庵,往諸方參尋知識去。」

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將有肉身菩薩來 為和尚說法也。」逾旬,果天龍和尚到庵,師乃迎禮,具陳前事。龍豎一指示之,師當下大悟。自此凡有學者參問,師唯舉一指,無別提唱。有一供過童子,每見人 問事 ,亦豎指祇對。人謂師曰:「和尚,童子亦會佛法,凡有問皆如和尚豎指。」師一日潛袖刀子,問童曰:「聞你會佛法,是否?」童曰:「是。」師曰:「如何是 佛?」童豎起指頭,師以刀斷其指,童叫喚走出。師召童子,童回首。師曰:「如何是佛? 」童舉手不見指頭,豁然大悟。

師將順世,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言訖,示滅。

得佛玄旨豈易哉

 

林文亮

回答 同意。末學過於急進,只略讀,多謝提點。待我認真慢讀再回。謝指正。

大德提及

師將順世,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言訖,示滅。

回答 從前讀庖丁解牛,雖悟道理,問牛何如?今日斷指悟道,雖悟何如。

末學有時間回一下公案,再回去努力,有補充教材否?請指正。

漢傳賢愚經》和《出曜經》記載[4][5][6]

釋迦牟尼佛從摩竭陀國竹林精舍帶領眾僧到梨越河邊,見漁夫從河中撈出一條大怪魚,其軀體碩大,足有千人才能拉上岸。眾人一瞧,此魚的頭上還長了(豬)、駱駝、獅、虎、狼、蛇等等百種獸類的頭,樣貌駭人。這時,佛陀上前問了三遍「你是不是迦毗梨[7]?」怪魚均答「是」。佛陀問:「昔日教導你邪法者,今在何處?」怪魚答:「在地獄受苦。」阿難見此,上前請佛陀說出怪魚因緣。佛陀開示道:

「昔日迦葉佛住世時,怪魚的前世是婆羅門種,名叫迦毗梨,自小在世間智上聰慧多聞,但不如沙門。其母問『有人能勝過你嗎?』,迦毗梨答『我每有疑問,沙門能答,沙門問我,我則不能答,我不如沙門。』其母便慫恿他假裝出家,待學到沙門智慧就還俗,以此爭勝。

「迦毗梨憑藉聰明,出家後讀誦三藏,能解義理。其母又問他:『現在還有人能勝過你嗎?』迦毗梨答:『雖學義理,但我每有疑問,坐禪者能答,坐禪者問我,我則不能答,我不如坐禪者。』其母聽了便教他與沙門辯論不過時就辱罵他們,以此爭勝。迦毗梨照做,每每辱罵道:『你等癡人能知什麼法,蠢如豬頭』,又或如『馬頭』、『猴頭』、『狗頭』等百種獸頭之名,以此因緣,來生便得此長有百頭的果報。」

阿難問:「他何時能擺脫此身?」佛陀答:「賢劫千佛依次出世後,他仍不能脫離百頭身。」

佛陀以此因緣,教導大眾要防止造下惡口業

林文亮

回答 故談真有不遷之稱,導俗有流動之說。再讀之後的體會,不遷是真諦,而講流動,是導俗。所以這教法不是往常動静(都不執著) 中解釋,而是以静(不遷) 為主。

而不真空論,其實兩篇都有引述過相同經典,不過主要是論格物,雖然講空,卻不是以述空為主。

對空的理解,只是閱讀不算容易,若果從討論中學習會較適合。或未有足夠材料討論,還先請教您的心得,以幫忙理解。

個人修學佛法共有三個重要關卡,我的老師圓香居士說這只能跟老師說,不能向外人道。但我的老師(包括懺公師父)都已去了極樂,我也只是個業餘修行人,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也請指正。

一、初學佛練氣凝神

讀法律研究所碩士班期間,一邊準備國家考試,一邊向黃忠正[1]同學討教學習打坐、練氣,作為課餘歇息安心之用。

依著忠正所贈陳慧劍[2]居士編著的《靜坐三眛》練習氣功。先練習「數息觀」,觀呼吸,注意力放在丹田。

前後僅僅練約一個月時,正值冬天,天氣寒冷。一日靜坐,在數次丹田吸飽氣後,忽然腹中熱如火爐,身體不自主地前後擺動一次。熱氣隨即由丹田正面直下會陰,轉至尾閭;旋即沿強大熱氣脊椎後背一路往上直衝[3]。熱氣到那裡,汗就隨之冒出,直到後背肩膀時[4],因為前所未遇,不知所以,又無名師指導,歡喜異常,但唯恐「走火入魔」,就從座床上躍起,中止後續的練氣。

雖是練氣有成,但知道這是外道氣功,並不究竟,無法生出解脫智慧,與佛法修行無關。但經歷此事,發現「依法修持」確有如實功效[5]

這是剛學佛時佛道不分之情形。但這是重要的一著。



[1]  現任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2]     見陳慧劍編,《靜坐三眛》,天華出版社。陳慧劍是筆名,圓香居士說他原名陳永年,改名陳劍慧,二人是非常知己的道友。

[3]     據稱此為督脈。

[4]     見印順導師著,《成佛之道》,頁315、316,有「佛法的持息,本意在攝心入定,所以不可在身體上著想。修習久了,如少腹充滿,發熱,或吸氣時直達到足跟趾端,或覺臍下氣息下達,由尾閭而沿脊髓上升,或氣過時,幻覺有光色,音聲等──這都是氣息通暢,生理上的自然現象….」等語,這些都是實際修行的經驗談,可見導師是有實際修證經驗的。

[5]   這《靜坐三眛》書中的《因是子靜坐法》等,是道家練氣之作。

林文亮

「佛為阿難說:緣起義甚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常空無我,惟世俗假有。」(《成佛之道》,p.201)

1.學空要先有基礎。行八正道,具足世間正見,依聞思修證,戒定慧,次第進修。

2.「不真空論」,說的就是「緣起甚深義」。緣起就是無自性假名,假名不真,就是自性無,自性無就是空。世俗假名外無另有一空。

3.執緣起世俗、出世涅槃是「實有」者,均是常見、邊見。

4.執空,空無所有;執世俗「空無所有、一切都不存在」(註1),是斷見、邊見。

5.中道,知執空執有是錯誤,離去錯誤,不執著錯誤,就是中道正見。

註1般若經講的「無」、「無所有」、「不可得」等等,都是在講「實有自性不可得」、「實有空性不可得」、「實有世俗不可得」、「實有涅槃不可得」、「實有.....的東西都不可得」。眾生就死在「實有」(又稱自性見)。「不真」就是「實有」的都「不真」,這就是「空」(性空)。這是要經過聞思修證的,不能光想像,但是決不能離正確的聞思。

林文亮

回答 上網找了一下,您講的打坐可能是指内丹術,不屬於道家,是道教的一種修行方式。就算佛家所講的止觀,一般都不適於獨自修行。感覺到您有善知識指導,而且本身很願意負出努力。不同我這個業餘中的業餘。早些日子,還有固定閱讀經典和打坐(打坐只是一般調息) 。到近來就連這些都停了。

回答 八正道的系統,末學的體會,是很完善的修學途徑。未及再深入之前,就正語一項,想說一下,我們上論壇,就是以文字為語言的人,犯口業實在太容易,而且對戒的持犯沒有警覺。不知道文字打了上去,比說出一句妄語更嚴重,因為文字若不實,其他人看了就會被誤導。看到您每以經典引述,相對我隨心所欲的發言,感慚愧之餘。只是心力不足,未能發起勇猛精進心。不過,希望不打擾到您修行,而又不嫌指教末學。感謝之餘。仍望為佛法出一番力,一點閃爍。

學法,也有橫超的方法。

1.將「成佛之道偈頌」背熟。然後在詳閱內容。同時參考「佛法概論」閱讀。如果根性利,應該就可以知法入法。(讀不下,可以同時聽厚觀、開仁、傳道法師錄音影,對照書本,務必對照書本)

2.將「中觀論頌」(最好讀頌導師版本)背熟。然後閱讀導師「中觀論頌講記」、「中觀今論」,配合閱讀「般若經講記」。應該在讀完以後就可以知法入法。(讀不下,也可以配合聽厚觀、傳道法師錄音影,對照書本)

以上是個人認為「學法」最快的橫超模式。佛不負人。

希望有心追求「真理」、「真相」、「實相」者,能從此入。

真正徑中徑又徑。(傳道法師不喜歡人走徑路)

拙見,拙見。

林文亮

印順《成佛之道》〈三乘共法章(摘錄)

佛在說明道諦時,最常用的內容分類,還是八正道。八正道,應稱為「八聖道分」,或「八聖道支」。這是成聖的正道,有不可缺的八種成分。這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就是三學,如正見、正思惟是慧學;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念、正定是定學;正精進是遍通三學的。此八支聖道,是三學,也就是一乘。佛為須跋陀羅說︰外道們沒有八正道,所以沒有聖果,沒有解脫。我(佛)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有聖果,有解脫。這可見八正道是能入於涅槃的唯一法門了。這在大乘的《楞伽經》中,也還是這樣說︰「唯有一大乘,清涼八支道」。(中略)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般而言,八正道的八支是同時存在的。其發生順序,並沒有先後之別。但也有人認為應按照八支列舉的順序,而有前後一定的排列。這與戒、定、慧三學的情形相同,依據三學發生的順序,首先是戒,其次定,最後慧,像這樣也是合理的。由此立場來看八正道,則其順序該是慧戒定,而不是戒定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八正道之後加上正智、正解脫二支,則成為十無學法,最後的正智與正解脫屬於慧,所以,從十無學法與三學之間的關係看來,正確的次序當是慧戒定慧。最初的慧相當於入門者的信,因此可知全體順序應當是信、戒、定、慧。

佛光大辭典

(九)無學正解脫,指離煩惱束縛之有為解脫。(十)無學正智,為盡智及無生智。即金剛喻定後,知諸漏盡滅者為盡智;依諸漏之斷盡,緣後有之無生者為無生智。此中,前八支為八正道,至無學位始得加解脫、正智二支,為無學之十支。俱舍論卷二十五解釋立後二支之理由,謂無學已脫諸煩惱縛,復能起二了解脫智,由二顯了可立二支;有學不然,故唯成八。又此十支於無學身中三世所成就之數,依有尋有伺定等之別而有不同。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說此十支依止無學之五蘊(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中阿含卷六十例經、發智論卷七〕

回答 網上找了一下。由導師之言,和其他資料結合,末學概括理解八正道大綱,由這裡開展,而後再每一支深入學習。這學習理路正確嗎?請指正。

是以佛經解之,

1.金剛經說「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說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顯然你沒看懂佛經在講什麼

《佛説法集經》一切法唯是名字以無實物故。

《大寶積經》
一切眾生
但有其名。離彼無別眾生...如是眾生 即非眾生

萬法唯有空名字,全無實物
因此雖然佛陀口稱此是「眾生」,但實際上並無眾生存在

因此類似「我說眾生 即非眾生 是為眾生這類句子,其實是在表達:
我所說的眾生,並不是真有眾生存在
唯有
空名的眾生,就是我所說的眾生

 

《佛説法集經》一切法唯是名字。以無實物故。

 《大寶積經》

一切眾生但有其名。離彼名已無別眾生...如是眾生 即非眾生

 萬法性空假有空名字,全無實物。

因此雖然佛陀口稱此是「眾生」,但實際上並無實在的眾生可得。

 因此類似「我說眾生 即非眾生 是為眾生」這類句子,其實是在表達:

我所說的眾生,並不是真有眾生存在

唯有空名的眾生,就是我所說的眾生,給個假名。云爾。

 

既然知無實物,何有「顯然」「你我」「知不知」「經義」云云?

你的「涅槃」還空不空?

悟否?道一句。

林文亮

如果你能接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所說的
若以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

但卻不接受「空無一物」的道理!
如此自我矛盾,這顯示 你肯定沒有看懂金剛經在講什麼

金剛經說,不能以色聲香味觸法見到如來
色聲香味觸法 就叫做「」。即你用眼睛 耳朶 鼻子...所看見的一切
金剛經的意思就是說:你若見, 你就見不到如來

《佛説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不見一切者 名見如來

不見,才能見如來
而,不見,就是指:無可見,無可見。即「空無一物

《大薩遮尼乾子所説經 》不見物故。名見如來
《佛説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見
無有物 名見如來

1.這種空觀,還有修的必要?就是所有都空無所有,都不存在?智慧愚痴,福德罪過,救人殺人,101與1,三星蘋果等等,都一樣,都不存在?

2.大陸的葉少勇也說空是不存在。最後講不通所以就修正中論的三是偈。這人是受教於貴團?

3.您讀了這麼多經,真的不知道空的、無的只是實在、實有、不變的自性?不是豬羊不分喔。

4.貴團老師說的您贊同?畢竟空不是無常壞失的空,不是斷滅空喔,

由正源老師開示
 
 

林文亮

請問您們貴會是認為

1.般若經是真常妙有?

2.畢竟空就是般若空性,就是真如法性,就是如來藏,就是真常妙樂,就是真我?

3.生滅無常的「空」,是無其所無,因空所顯性,是超越的大實在?

4.所以貴會的根本見解就是

 (1)世俗諦中唯假名,一切生滅有為法「空」,無其所無,一切無有、不存在?

 (2)勝義諦中如來藏真如實有?是大實在、如來藏、大圓鏡智、是真常妙有,是涅槃之樂?

5.敝人以上知見可否?

林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