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通過無我的觀察』會產生兩樣真理?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導師的著作中提到『釋尊為甚麼要建立這三法印呢?我們要知道:佛法不是甚麼神秘,它只是適
合眾生的機感,給予正確而適當的指導。眾生所要求的是真實(我體)、美滿(樂趣)
,善存(常在);所厭惡的是虛妄(無我)、缺陷(苦)、毀滅(無常) 。但它們所認為真
實的,含有根本上的錯誤。它們的真理,在不斷的否認過程中。宇宙人生的大謎
,鬧到今天,依舊是黑漆一團。它們心目中的快樂,沒有標準,也缺少永久性,
跟著心情的轉移而變。它們適應的善存,自體與境界的貪戀、追求,結果還不是
歸於毀滅。在釋尊的正覺中,真(我)美(樂)善(常)不是不可能,不過,世間一般
人,因著認識上的根本缺陷,引起行動上的錯誤,卻是再也走不通,這非要別開
生路不可,一般人所認為真美善,先給它個一一勘破,是無我,是苦,是無常。
倘能「無常故苦,苦故無我」,一個翻身,才能踏上真美善的境地,這是真美善
,依印度人的名字,叫它做涅槃。依這樣的見地,沒有通過無我(第一義的),那無
常、苦、無我(對治的)是正確的,一般人心目中的常樂我是顛倒。通過了無我,
那常樂我是正確的,無常苦無我反而是顛倒了。因此,佛法的體系,是這樣:
圖片
    常(正)──────       ─────────常(倒)
                         \  /
                          /|\
                ╭─╮  /  |  \   ╭─╮
                │聖│< 無|我  >│凡│
                ╰─╯  \  |  /   ╰─╯
                          \|/
                         /  \
  無常(倒)──────       ─────────無常(正)
(<<華雨集第四冊>>p.75 ~ p.76) 

為何導師會說通過『無我』的考察,反而跑出來一個『常樂我是正確的』?那『無我、無常』

還能稱為法印?

 

 

Comments

回應林文亮居士:為何導師會說通過『無我』的考察,反而跑出來一個『常樂我是正確的』?那『無我、無常』還能稱為法印?

一、導師所說:「倘能『無常故苦,苦故無我』,一個翻身,才能踏上真美善的境地」,那是「三法印」的修道次第,而其「凡聖」關鍵(一個翻身)在於「無我」。

 

二、依《雜阿含》270經所示,「三法印」有其因果的修道次第

《雜阿含》270經:「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一)導師說:「四印的次第,是有因果的關係」

這無常、苦、無我、涅槃,就叫四法印或四優陀那。經中常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這四印的次第,是有因果的關係。(<<性空學探源>>p.32)

    

如完備三法印,依聲聞常道說,即先觀無常,由無常而觀無我,由無我而到涅槃,為修行的次第過程。(<<佛法概論>>p.161)

(二)《大智度論》也說「初印中說五眾,二印中說一切法皆無我,第三印 中說二印果,是名寂滅印

     《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問曰:寂滅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說?答曰:初印中說五眾,二印中說一切法皆無我,第三印中說二印果,是名寂滅印。一切作法無常,則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說無我,破內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滅涅槃。行者觀作法無常,便生厭,厭世苦。既知厭苦,存著觀主,謂能作是觀,以是故有第二法印,知一切無我;於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中,內外分別推求,觀主不可得;不可得故,是一切法無我。作如是知已,不作戲論,無所依止,但歸於滅,以是故說寂滅涅槃印。

《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摩訶衍中有一實,今何以故說三實?答曰: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無常即是苦諦、集諦、道諦;說無我則一切法;說寂滅涅槃,即是盡諦。」

(三)「無我」為「凡聖」關鍵,所以《大智度論》說「說無我則一切法」,往前看「無常法印」乃是(對治「悉檀」的)有為有漏的「苦諦、集諦、道諦」,往後看則為(第一義「悉檀」的)無漏無為的(道諦及)「滅(盡)諦」。       

三、三法印,包含「俗諦」的(對治悉檀的)「無常(苦)、(有漏)無我」法印及「第一義諦」的(無漏「無我」及)「涅槃」法印。

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17~ p.19:佛法是依佛陀所證覺的境界而施設的。佛所證覺的,是緣起正法,本不可以言說表示,但不說,不能令眾生得入,於是不得不方便假說。用什麼方法呢?《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二諦就是巧妙的方法。勝義諦,指聖者自覺的特殊境界,非凡夫所共知的。…世俗諦是凡夫所認識的一切。凡夫所認識的,顛倒虛妄,本不成其為諦,因凡夫的心境上,有這真實相現起,執為實有,所以隨順世間也就說為真實

 

四、有關林居士您提出的疑問:「無常、苦、無我」應該是「法印」,為何反而是「顛倒」?對此,筆者請問厚觀法師,法師的釋示為:《大智度論》認為「無常(等)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悉檀」,若執「無常、苦、無我」為實有,那就不是「法印」了!

法師特別列舉《大智度論》論文如次:

(一)《大智度論》卷1〈1 序品〉:

「復次,著常顛倒眾生,不知諸法相似相續有;如是人觀無常,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何以故?一切諸法自性空故。如說偈言:

     「無常見有常,是名為顛倒;

       空中無無常,何處見有常?」

 

問曰: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相應,是第一義,云何言無常非實?所以者何?一切有為法,生、住、滅相,前生、次住、後滅故,云何言無常非實?

答曰:有為法不應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實故。若諸法生、住、滅是有為相者,今「生」中亦應有三相,「生」是有為相故;如是一一處亦應有三相,是則無窮,住、滅亦如是。若諸生、住、滅各更無有生、住、滅者,不應名有為法。何以故?有為法相無故。以是故,諸法無常,非第一義。

復次,若一切實性無常,則無行業報。何以故?無常名生滅失故,譬如腐種子不生果。如是則無行業,無行業云何有果報?今一切賢聖法有果報,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應言無。以是故,諸法非無常性。如是等無量因緣說,不得言諸法無常性。

一切有為法無常,苦、無我等亦如是。如是等相,名為對治悉檀。」

(CBETA, T25, no. 1509, p. 60, b13-c6)

 

(二)《大智度論》卷15〈1 序品〉:

「聖人有二種語:一者、方便語;二者、直語。方便語者,為人、為因緣故。為人者,為眾生說是常、是無常,如對治悉檀中說

若說無常,欲拔眾生三界著樂;

佛思惟:「以何令眾生得離欲?」是故說無常法。

如偈說:「若觀無生法,於生法得離;若觀無為法,於有為得離。」」(CBETA, T25, no. 1509, p. 170, c4-11)

 

(三)《大智度論》卷18〈1 序品〉:

「佛隨眾生所應而說法,破常顛倒故,說無常;以人不知不信後世故,說「心去後世,上生天上,罪福業因緣,百千萬劫不失。」是對治悉檀,非第 一義悉檀。諸法實相,非常非無常。佛亦處處說諸法空,諸法空中亦無無常。以是故說「世間無常是邪見」。」(CBETA, T25, no. 1509, p. 193, b1-7)

        

五、綜合以上所論,導師才說:

    倘能「無常故苦,苦故無我」,一個翻身,才能踏上真美善的境地,這是真美善,依印度人的名字,叫它做涅槃。依這樣的見地,沒有通過無我(第一義的),那無常、苦、無我(對治的)是正確的,一般人心目中的常樂我是顛倒。通過了無我,那常樂我是正確的,無常苦無我反而是顛倒了。(《法海探珍》p.75 ~ p.76)

 

六、至於導師在此所說的「常樂我」是指「涅槃法印」解脫者的境界(自由自在沒有憂惱之安樂清淨聖境),乃是方便詮釋涅槃的內容,與神我見不同!如以下《我之宗教觀》及《成佛之道》所述:

高尚宗教所歸依、所崇信的對象,不外是「永恆的存在」,「完滿的福樂」,「絕對的自由」,「無瑕疵的純潔」。這在基督教信仰的上帝,即說是無始無終的永恆,絕對自由,完善的福樂,圓滿而聖潔的。在佛教中,佛也是常住的、妙樂的、自由自在的、究竟清淨的。可以說,凡是高級的宗教,都一致的崇信那樣的理想。(<<我之宗教觀>>p.7)

 

涅槃,為一切聖者,一切學佛者的歸依處。由於證入的程度不同,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大般涅槃等差別。實則,涅槃就是「正法」。正法是自證的境地,微「妙」得「難」以「思」議,所以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依經論的方便開示,略加說明。一、正法是「」:這是勝義的絕對完善。二、是「」:由於正法不是煩惱等雜染所能污的,也不是煩惱雜染等所能緣起的,所以名為清淨。三、是「」:正法是超越時間性的,不生不滅,本來如此。四、是「安樂」:這是沒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是離繫的絕對樂。總之,正法不可思議,功德也不可思議。從智慧的境界說,名為正法。如從智慧證入正法而得真自由來說,名為涅槃,…」(《成佛之道(增註本)》p.21~p.22)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