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力 vs. 業力

願力 vs. 業力

佛弟子相信「願力能轉業力」,然而「神通難抵業力」亦是常見的說法。業力是一因果法則,既作為法則就有其必然性、普遍性、客觀性──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意即「法爾如是」。

 

因此「理智」的想,解脫聖者之「業盡情空」,說什麼也不能/難以「隨業流轉」;只不過「情感」來說,「願力」大於「業力」,任何發大誓願「迴入」菩薩道的阿羅漢,轉換跑道皆樂見其成。

 

也因此,到底阿羅漢可不可以「迴小向大」?一切眾生是否都可以成佛?《大智度論》給了「圓融」的回答,表示「二事皆實」──認為兩個說法都是對的,如是平衡其中的兩難,關乎情、理之間的兩難。亦即,《大智度論》說:「漏盡阿羅漢還作佛,唯佛能知」、「若求得佛時乃能了知,餘人可信而不可知」,肯定聲聞得以轉修菩薩道(或至少不否定);雖然《大智度論》是《般若經》的註釋書,理應依著「已於生死作障隔」之說作否定。

 

「情理」之兩難在佛門中處處可見,如理性上說「個人業力個人擔」,但感性上菩薩之悲心殷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如此亦顯示業力與願力「情理」切入角度的不同。

 

相對於解脫道行者之「求證心切」,不願下地獄一心求解脫,真正的菩薩卻寧可下地獄不願求解脫,如龍樹《十住毘婆沙論》:「雖墮於地獄,不應生怖畏,若墮於二乘,菩薩應大畏」,可以看出聲聞與菩薩心境之截然有別。

 

但無論如何,「直入」菩薩正常道一定是穩健的修行,印順導師「讚仰菩薩常道,不曾能急於求證」即是選擇此一路數,如是而說「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同樣的,證嚴上人之「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亦可說是「直入人間」的菩薩修行,兼顧了理想與現實、情與理的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