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思想之偏頗發展──偏信而忘失聞思修慧

唯心思想之偏頗發展──偏信而忘失聞思修慧

  後期大乘如來藏思想盛行,傳入中國後深受中國人的喜愛,加上中國人崇尚「至圓」的理論,長於融貫與建構系統,中國佛教的玄理性格即更為明顯。然而,到了晚近的中國佛教,除了強調教理的圓融而不重視法義的分析與辨異外,思維、思想也傾向神秘玄妙,致使佛法的認識更為含混模糊,乃至以方便為究竟;或者,過於忽略經驗事實,易於在假想中擬議聖境,乃至高推聖境。而印順法師之所以強調義學的重要性,無非是重視佛法的正知正見,認為以慧學來修學佛法,才是佛教信仰的特質,也是佛弟子修行的基礎。但印順法師認為,近現代中國佛教對於聞思慧學的重視,一直以來都是較為薄弱的。[1]

  此外,印順法師在評熊十力《新唯識論》時,表示真常我的唯心論,有他的體驗處,但也有他的顛倒處;認為佛法重於依智顯理、依理發智而成正覺,而唯心論者缺乏正觀、偏於靜慮,在修持的體驗上,只求本心顯現,而不能正解聞思修慧的無邊功德,這也是一種偏失;[2]而不能正解聞思修慧,導致的後果即是易與常我論合流而梵神同化(即天化、神化)。

  印順法師認為佛教天神化、夜叉化的走向,可說是修定走向唯心、秘密之後偏差發展的結果,再加上對法義欠缺析辨、正思的能力,因此問題日益嚴重。此從印順法師早期著作《印度之佛教》中,可看出他對後期佛教梵化的憂心,認為佛陀之洞見乃在標示「緣起無我說」,一反印度傳統的常我論。但後期佛教的真常唯心與常我論合流,乃至融神秘、欲樂而成邪正雜濫之梵佛一體;而此在中國佛教發展,則流為三教同源論,甚至滲雜冥鏹祀祖,扶鸞降神等,因此印順法師表示真常唯心論即佛教之梵化,而若以此為究竟,則無法掌握釋尊特見為何。[3]

取自「唯心思想帶來晚近中國佛教之衰微嗎?」刊於《臺灣宗教研究》第10卷,第2期,2011年。


[1]  對此印順法師曾批判說:「但憑信仰而不求甚解,不修智慧,對於所信的三寶,所學的法門,莫名其妙,這不能得學佛的真實利益。這樣的修學,在他們的心目中,信佛與鬼神崇拜,並無多大差別,不過是愚癡的信仰——迷信。現代的中國佛教界,也儘多這一流。」《學佛三要》( Y 15p72)

[2] 《無諍之辯》( Y 20p52)

[3] 《印度之佛教》( Y 33pa6 ) 相近之觀點,印順法師在其著作中多處提到,如《印度之佛教》:「佛元八世紀以來,佛教外以印度教之復興,於具有反吠陀傳統之佛教,予以甚大之逼迫。內以「唯心」、「真常」、「圓融」、「他力」、「神秘」、「欲樂」、「頓證」思想之泛濫,日與梵神同化。」( Y 33p325~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