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下直入」緣起正見,這是專心諦聽聞法的威力?

姓名或匿稱: 
善見
佛陀時代,聽佛說法,專心諦聽,很多人都能直下悟入「緣起正法」,即便是弒父的阿闍世王也得到了無根信,若非弒父的業障,將可得證初果。這些人未修戒定,怎能因為聽法,就能得淨法眼?
導師在書上說「那不妨再舉幾則事實來說明:
一、波羅奈(Vārāṇasī)的長者子耶舍(Yaśa),一向過著奢侈的欲樂生活。一晚,忽然感到了物欲的空虛,內心非常不安。一個人外出,走向山林,喃喃自語的說:「禍哉!禍哉」!那時釋尊在露地經行,見到了就對耶舍說:「這裡沒有災禍」。耶舍坐下來,佛為他說法,當下就悟入了正法。這還可以說:耶舍雖長在欲樂生活中,內心已激發了厭患的情緒。但二、毘舍離(Vaiśālī)的郁伽(Ugra)長者可不同了。郁伽長者與婦女們,在大林中飲酒歡樂。在酩酊大醉中,見到釋尊,就忽地清醒了。佛為郁伽說法,也就當下悟入。這二位,是從貪染欲樂中來的。三、鴦掘魔羅(Aṅgulimāla)是一位逢人就殺的惡賊,行旅非成群結隊,不敢通過。釋尊從那邊過,鴦掘魔羅執劍趕來,卻一直追不上,口呼「沙門住住」。佛答應說:「我住汝不住」。鴦掘魔羅覺得話說得離奇,問佛是什麼意思。佛為他說法,鴦掘魔羅也當下悟入;放下刀箭,從佛出家。如果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聖)」,這是最真實的事例。這一位是從殘暴瞋害中來的。四、婆四吒(Vaśiṣṭha)婆羅門女,六個兒子一個個的死了。想兒子想得發了狂,裸體披髮,到處亂跑,跑到彌絺羅(Mithilā)庵羅園來。見佛在為四眾說法,清淨嚴肅的氣氛,使他忽而清醒。覺得自己裸體可恥,就蹲了下來。釋尊要阿難(Ānanda)拿衣給他披上,然後為他說法,也得到了信心清淨。不久,第七子又死了,他不再憂惱哭泣。勸他的丈夫出家;自己也出家,得阿羅漢果。五、周利槃陀迦(Cūḍapanthaka)生性愚笨,四個月讀不熟一偈。釋尊教他拂除塵垢,漸漸的理解到拂除心垢,終於也證得阿羅漢。這二位,是狂亂愚癡的一類。貪染欲樂的,殘暴瞋害的,狂亂愚癡的,周利槃陀迦以外,都是在家的,一向沒有持戒修定的,一旦聽到了開示,都能當下知法、入法,佛法似乎也不一定是甚深難入吧!
這幾位特出的事例,到底是希有的,」(《華雨集》第二冊,pp.14-16)
又說「佛對阿闍世王說:「汝迷於五欲,乃害父王,今於賢聖法中能悔過者,即自饒益。吾愍汝故,受汝悔過」。阿闍世王回去後,佛對比丘們說:「若阿闍世王不殺父者,即當於此坐上得法眼淨;而阿闍世王今自悔過,罪咎損減,已拔重咎」。阿闍世王沒有能悟入正法,就是受到殺父重業的障礙。」(《華雨集》第二冊,pp.174-175)

Comments

一、導師特別提到「這幾位(證果)特出的事例,到底是希有的」。「善見法友」有需要將導師這段內容之「前段」及「後段」文字「完整」的引出,讀者才能完全了解其因果關係。筆者將之補列出來:

 

「前文」:

「如實的說:佛法本來如是,是無所謂深不深、難不難的;如果說是深是難,那是難在眾生自己,深在眾生自己。如過去善根到了成熟階段,佛法可說是並不太深太難的如釋尊在王舍城(Rājagṛha),異學刪闍耶(Sañjayī-vairaṭīputra)的上首弟子舍利弗(Śāriputra),見五比丘之一的阿說示(Aśvajit),威儀具足,諸根澄淨,就問他老師是誰,學什麼法?阿說示簡要的說:「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舍利弗聽了,當下就悟入,得法眼淨。舍利弗回去,他的好友大目犍連(Mahāmaudgalyāyana),見舍利弗的神色澄淨,問他得到了甘露嗎?舍利弗將經過告訴他,也說了「諸法從緣起」偈,目犍連也悟入了正法。於是二人率領了二百五十弟子來見佛,成為佛的弟子。這不是言下直入嗎?也許有人要說:舍利弗與大目犍連,一向是從刪闍耶修行,早已成就戒,成就定,所以能直下悟入。那不妨再舉幾則事實來說明:」(《華雨集》第二冊,pp.13-14)

 

「後文」:

 

「這幾位特出的事例,到底是希有的,如不是過去生中的善根,到了成熟階段,是不可能這樣頓入的。佛法到底不是容易契入的」(《華雨集》第二冊,p.16)

 

所以,如果不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智慧資糧或波羅蜜),到了成熟階段,證果是不容易的!

 

二、入聖道流的必要條件:四預流支(「聞、思、修」慧)

 

《雜阿含843經》:

「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復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復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CBETA, T02, no. 99, p. 215, b16-28)

 

導師有簡要的解說:

「無漏慧的實證,必以聞、思、修三有漏慧為方便。如不聞、不思,即不能引發修慧,也即不能得無漏慧。《雜含》(卷三〇‧八四三經)曾說四預流支:「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這是從師而起聞、思、修三慧,才能證覺真理,得須陀洹——預流果。這是修行的必然程序,不能躐等。……佛法以正覺的解脫為目標,而這必依聞,思,修三而達到;聞慧又要依賢師良友。這三慧的修學,有必然的次第,有應依的標準。」(《佛法概論》,pp.238-241)

 

三、專心諦聽聞法僅是「聞所成慧」,仍須「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才能成就四預流支。

經典中所開示的「諦聽」是「聞所成慧」,「善思念之」是「思所成慧」。

 

《長阿含經》卷1:

佛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時,諸比丘受教而聽。」(CBETA, T01, no. 1, p. 1, c14-18)

 

《雜阿含15經》卷1: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若隨死者,為取所縛。比丘!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CBETA, T02, no. 99, p. 3, a17-21)

 

《中阿含經》卷11〈王相應品6〉:世尊告曰:「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時,諸比丘受教而聽。」(CBETA, T01, no. 26, p. 493, c17-19)

 

《增壹阿含經》卷2〈廣演品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之。」(CBETA, T02, no. 125, p. 554, a18-1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201卷-第400卷)》卷380〈諸功德相品68〉:佛告善現:「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有甚奇希有之法。」(CBETA, T06, no. 220, p. 961, b9-11)

 

《妙法蓮華經》卷1〈方便品2〉: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CBETA, T09, no. 262, p. 7, a5-7)

 

四、「言下直入」當下證果者,必有「修所成慧」之「正定」相應。

 

導師所舉的例子「這二位,是狂亂愚癡的一類。貪染欲樂的,殘暴瞋害的,狂亂愚癡的,周利槃陀迦以外,都是在家的,一向沒有持戒修定的,一旦聽到了開示,都能當下知法、入法」(《華雨集》第二冊,p.16),雖然他們「一向沒有持戒修定的」,但「聽到了開示,當下知法、入法」,由於需要具備四預流支之「法次法向」的修所成慧才能進入聖流,這應是他們過去生曾學習的修所成慧(正定)於當下因緣成熟顯現而成就聖果的。

筆者曾經當面請教南傳緬甸一位指導帕奧禪法的禪師:「原始經典中多位『聞法言下得法眼淨』者,他們當下的定力是何種定?」禪師的回答是:「觀剎那定」(不是「安止定」)。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