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search
Login links
Login
Register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toggle
Main menu
法音宣流
佛典故事
導師著作答客問
法海涓滴
聞思隨筆
網路讀書會
佛法討論區
Secondary menu
佛學問答集
網路芳鄰
關於我們
檔案下載
公告事項
You are here
Home
»
「共結來緣」
DR
「共結來緣」
Breath in Mind
- Fri, 2021-12-24 15:34
「
共結來緣」
每個人
(凡夫)隨著
業力而來,
飽受
生命輪迴之苦,解脫成為目的
;
菩薩
依著悲心願力,自願隨業流轉,陪伴眾生於輪迴中,如《楞嚴經》偈頌云: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乘願再來
」
是大乘佛教的通說
與
共義
,
《
本
生談》所記載的是釋尊累劫累世的多生修行,
但是否所有的大乘佛弟子皆發願再來苦難世間,哪裡有苦難就往哪裡去?
理論上應當如此,但事實上未必如此。
考諸大乘佛法史籍記載中,歷代高僧大德發願回到人間不能說是多數,反而求生彌勒淨土者眾,著名如無著、世親、道安、玄奘、窺基、太虛等皆然;倒是西藏佛教的
轉世
制度回到苦難人間,展現
大乘佛教
的
信仰實踐
,只不過非以「人」之姿的靈童轉世,而卻是「佛」(活佛)。
當代華人「人間佛教」中,印順和證嚴兩位師徒可說是佛教史上的異數,以回到人間、再來人間,成為同心共願所在,其精神傳承與理念實踐值得進一步探索,可包括以下內容:
一、「
共結來緣」
的經典記載
二、古往今來高僧大德的發願去處
三、人間佛教的「
再世佛緣」
:以印順
和證嚴為例
其中第三項是主力強調的重點,不管是印順法師之
「為佛教
,
為眾生
」,或者
證嚴
法師之
「佛心師志」
皆然。尤其證嚴法師之「生生世世」,不只是個人的
慈心悲願
,而且更與眾多弟子相互約定,這在佛教史上不是未見、就是少見。
「為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
,菩薩悲憫世間苦難、不忍眾生受苦,心不疲厭一來再來,偉大志節令人讚仰、讓人動容。
相關文章
「來生寄語」
「再世佛緣」
生生世世再來人間
Tweet Widget
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Like
Log in
or
register
to post comments
1755 reads
Navigation
HELP
Search
Contact
新增內容
Recent posts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Accelon 2017 可全文檢索)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CBETA Online 版) [
全文檢索說明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
[
來源網站
]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CBETA 光碟,包含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
導師著作參考書目標示格式
書籍版本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V5.0 版
Recent comments
願大家能以「如實、柔軟、慈心」的「正語」態度進行討論
2 days 8 hours ago
「六識論」非出自原始佛教?
3 days 5 hours ago
印順導師的見解完全符合經典的教導
3 days 6 hours ago
「六識論」非出自原始佛教
3 days 9 hours ago
涅槃是空 亦是不空
3 days 10 hours ago
生滅法 從緣起
3 days 17 hours ago
真空妙有 vs. 幻空假有
3 days 20 hours ago
2種「有」
3 days 21 hours ago
行善與度眾
4 days 7 hours ago
自度和度他
4 days 8 hours ago
法音宣流
大智度論要義 177:除貪欲蓋
大智度論要義 176:呵觸欲
大智度論要義 175:呵味欲
大智度論要義 174:呵香欲
大智度論要義 173:呵聲欲
大智度論要義 172:呵五欲
大智度論要義 171:呵五欲(總說)
大智度論要義 170:禪定的前方便
大智度論要義 169:依禪定才能引發神通、無漏慧
大智度論要義 168:菩薩真實的精進
1 of 18
下一頁 ›
more
佛典故事
佛典故事 192:佛精進無減,度最後弟子
佛典故事 191:佛修集善法,心無厭足
佛典故事 190:佛度除糞人尼陀(下)
佛典故事 189:佛度除糞人尼陀(上)
佛典故事 188:德護欲以毒飯害佛,佛反而滅其三毒
佛典故事 187:佛隨智慧行,身口無過失
佛典故事 186:如何知曉佛都無怖畏
佛典故事 185:佛有四無所畏
佛典故事 184:阿那律肉眼失明卻得天眼
佛典故事 183:同樣聽法,三類眾生反應不同
1 of 20
下一頁 ›
more
導師著作答客問
請問《大智度論》所釋的「中本般若」與其他「中本般若」終究有何不同?
現生或後報 諸業不失壞
有的說:這不是清淨依他分,是依他清淨分。 這句話怎麼解釋?
「於我法中除鬚髮」之解讀
中觀論頌講記: 即有即空
不大妄語戒出家眾比在家更嚴格?
「四念處」是「念」或「慧」?
法住智涅槃智以及甚深有滅涅槃知見相關問題- 《 空之探究》第三章
玄奘譯本: 以無性為自性
五法是道
由緣起事相直見緣起法性?
再次 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
關於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般若經
對經部涅槃說教導的理解正確否?
般若波羅蜜經
4問經部的涅槃說
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
攝大乘論講記p169~170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請問不相應行法
請問「不如所取有」的意義
導師在般若經講記中說「不要以為這是大乘不共妙門!」是指般若道共三乘?
而且都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念佛成就,佛悉現前者,非是「現量」、「性境」乎?
1 of 14
下一頁 ›
more
法海涓滴
累積在身體的業力
情欲、情義與慈悲
葷食是障道法
「但求來世再遇君」
「為知識而知識」
去貧與守貧
古今修證之根機差異
人鬼殊途
印順佛學影響下的台灣佛教
「為佛教,為眾生」之於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承傳開展
1 of 88
下一頁 ›
more
聞思隨筆
對藍吉富老師質疑「導師於《成佛之道》解讀兜率天傳說有誤」之看法
《阿含經故事選》序
《人間佛教的聞思之路》(目次)
牛頭禪初祖法融禪學思想之研究──以《絕觀論》為主
我的母親與佛法
同淨蘭若二OO二年佛法度假隨筆
印順導師基金會二OOO年佛法度假營側記
敬致楊惠南教授──對「《維摩經》十三階道次第」之探討
《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序
《中阿含經十二選》評介
1 of 8
下一頁 ›
more
New forum topics
破斥印順法師之涅槃說
《空之探究》裏的這段經文出處?
諸法「實相」長什麼樣子?
四禪出現的「捨」是何義?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所表達的意思
More
User login
Username
*
Password
*
Create new account
Request new password
CAPTCHA
This question is for testing whether you are a human visitor and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Main menu
法音宣流
佛典故事
導師著作答客問
法海涓滴
聞思隨筆
網路讀書會
佛法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