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not verified) - Wed, 2022-09-07 14:58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
請問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十章秘密大乘佛法、第二節、如來(藏)本具與念佛成佛一節中提到
「勝解作意對修持有助益的,但不能得解脫。勝解觀成就,自心所見的不淨或清淨色相,與事實不符,所以是「顛倒作意」。這種「三摩地定所行色」,大乘瑜伽者是看作「現量」、「性境」的。」等。
此,導師所謂的「三摩地定所行色」,大乘瑜伽者是看作「現量」、「性境」的。」
此種大乘瑜伽行者的修行情形,即是後述中所指的「這一法門,在西元四世紀,發展出瑜伽行派(Yogācāra)。《解深密經》的〈分別瑜伽品〉,正是從瑜伽行者的修驗,得出「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的結論,引出「虛妄唯識」的大流。」(《印度佛教思想史》,p.404)等?
這幾段論述顯示出,此種念佛觀與唯心有關。在《佛說般舟三昧經》以為僅是「唯心所作」;《華嚴經‧入法界品》則說為「皆悉如夢」等,皆認為此觀屬勝解作意,不能得解脫;而大乘瑜伽行者卻(誤)將這種「三摩地(定)所行色」看作是「現量」、「性境」的真實勝義觀?
不知導師還有其他的經論作證否?
- 3695 reads
Comments
念佛成就,佛悉現前者,非是「現量」、「性境」乎?
導師書中此處所說,主要意義是指出「唯識觀」的重要內容,重點是:觀「境」是心識所顯,非實體之離心而存在之法。由此,觀境不可得,而能執的心也不可得,以達到能所雙亡之體悟。
在《佛說般舟三昧經》以為僅是「唯心所作」
除了知道「唯心所作」之外,更需進一步觀法之真義(一切法空),如文: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祕密大乘佛法〉,p.404:
……四、從自心作佛,理解到心是佛,心是如來。中國禪者的自心是佛,即心即佛,都不出這一意義。五、可以見佛,與佛問答,可以求生淨土,但「心有想是癡無明,心無想是涅槃」,要達到解脫、成佛,還是離不了真實――真如作意的。
《華嚴經.入法界品》則說為「皆悉如夢」等,皆認為此觀屬勝解作意,不能得解脫;而大乘瑜伽行者卻(誤)將這種「三摩地(定)所行色」看作是「現量」、「性境」的真實勝義觀?
書中的文字為:這種「三摩地定所行色」,大乘瑜伽者是看作「現量」、「性境」的。(《印度佛教思想史》,p.403)
此文意並沒有明顯地表達――大乘瑜伽行者卻(誤)將這種「三摩地(定)所行色」看作是「現量」、「性境」的真實勝義觀――這部分似有過度詮釋之情況。
再者,「三摩地所行色」就是「三摩地所行影像」,如依《解深密經》而說,即是「由識所變現之境」,如: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卷3〈6 分別瑜伽品〉(CBETA, T16, no. 676, p. 698, a27-b2):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毘鉢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其次,文中的「現量」,應理解為:修行者的體驗(直觀),如: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瑜伽、中觀之對抗與合流〉,pp.352-353:
……明顯呈現而離分別的智,是現量。現量有四類:(五)根識所了;意(五俱意)也有離分別的;心與心所的自證分;瑜伽者離分別的直觀。……
在因明論理的卓見外,依佛法來說,是將重於認識論的現識變現,與重於論理學的正知――量論,結合起來;也是為了成立唯識變現,所以在認識論與論理學上痛下功夫。如唯識學中,立相分、見分、自證分;因明中,立所量、(能)量、量果――自證。又在現量中,立瑜伽者的直觀,與修持佛法的宗教經驗相結合。
另外,何謂「性境」?簡而言之,即是由「識」(種子)所生之法(依他起性),如下文:
太虛法師,《太虛大師全書(九)》(《第六編 法相唯識學》),p.905:
現在講頌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
三境、就是性境,獨影境,帶質境。性境中分二:一、勝義性境,這在果中才能證得,因中不能證。二、世俗性境,就是在事實上是有的,不單由能緣識分別變起的,例如五識所緣的五塵;定中所緣境,也屬世俗性境。就真諦上說,雖五塵也都是幻有的,但就俗諦上說,也是由種子生,有幻相、幻用,不如鏡花、水月完全無用的,所以也名性境。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p.381-382:
……識是虛妄的,但是自相有的。
由於無始以來心境相應,熏習成種子,所以識從自種子生時,那以識為性的境相種子也就生現行,而現起能分別、所分別二相。
好像是心、境獨立的,其實境不離心,以心識為性的。
心外的境相雖沒有,而不離心識的境相,也是有的,從自種子生的(這名為性境;如依心識的想像妄執而成的,才是沒有的)。
所以依他起的一切因果,都能成立,不過說一切以識為性罷了!這都是自相有的,不可說是空無自性了。
綜合上述,
導師書中此處所說,主要意義是指出「唯識觀」的重要內容,雖認為「三摩地影像」是「現量」、「性境」,但重點是觀「境」是心識所顯,不是離「心」而存在之實體(法)。
由此,觀境不可得,而能執的心也不可得,以達到能所雙亡之體悟。此與中觀之觀境路徑不同,不適合依中觀之理來套唯識之觀行理論。
以上,提供參閱
導師著作答客問版主:利生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