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是道

姓名或匿稱: 
Hayoung

您好,

 

在《唯識學探源》中,第二章第二節 原始佛教與唯識思想 對於「 隨心所變」的解釋中 ( P 34), 提到: 

 

“ 原始佛教的解脫論,確乎不從物質世界的改造起, 不從社會的組織求解放, 也不作生理機構的改善, 主要在內心解脫,不受外境地轉動。戒定慧,本綜括一切身心的正行。 但後來的一分學者說「 五法是道」。 除去身、口的行為,偏重內心,佛教這才走上唯心論。”

 

請問 這裡的, 五法是道引起偏重內心的傾向, 這個部分要如何理解呢? 

 

感恩您。

Comments

此段文義述說:早期佛教的解脫論,不從外在社會、環境著手,主要是令內心解脫煩惱的繫縛。這即是依「三學」(戒定慧)的修習,以對治、斷盡煩惱,而達內心之清淨(解脫)。但是有一分學者提出「五法是道」(偏重戒、定),企圖以厭惡五欲、壓制煩惱,而以為通達解脫之境。

再者,如再輕忽身、語的行為,而偏重內心,佛教自然向唯心論發展。

因此,並不是說明「五法是道引起偏重內心的傾向」,而是表達「初期以智慧斷煩惱之解脫道」,之後,有一分學者提出:「以五法(戒、定)作為解脫的法門」。

另參相關資料,如下:

 

印順法師,《華雨集(三)》,〈論提婆達多之「破僧」〉,p.27

提婆達多的修心決要,是壓制物欲。不受五欲(微妙的色聲香味觸)功德,專精苦行,養成厭惡五欲,不再愛好五欲的習性。稱之為離欲,解脫,以為是真解脫了。這樣的修心法,淺些的是戒行,深些的是定行……

佛說的中道行,是寬容而多樣性的,不是偏激的兩邊。修心方面,是以智證法性銷融情欲,而不是專在物欲的壓制上做工夫。

而提婆達多的五法苦行修心偏於壓制物欲

 

以上,提供參閱

導師著作答客問版主:利生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