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p121:何謂更易行解?何謂不易緣?何謂不易解?)

姓名或匿稱: 
yuyungji

感謝回答。

另請說明

p121:何謂更易行解?何謂不易緣?何謂不易解?

謝謝。

 

Comments

《成佛之道增注本》145頁提到了《勝鬘經》說「小乘是有量的四諦,有作的四諦」,這裡「有作的四諦」也就是「有量的四諦」。

《勝鬘經》〈法身章第八〉說「…難知難解者,謂說二聖諦義。何等為說二聖諦義?謂說作聖諦義、說無作聖諦義。說作聖諦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諦…」,經文說的「作聖諦」即是「有作聖諦」的另稱,「有作聖諦」也就是「有量四聖諦」。謹節錄導師在《勝鬘經講記》的說明:

所說的二聖諦義,到底「為說」那「二」種?即:一、「說作聖諦義」,二、「說無作聖諦義」。作聖諦,又名有量四諦﹔無作聖諦,又名無量四諦。天臺宗依此立四教四諦:藏教是生滅四諦,通教是無生滅四諦,別教是無量四諦,圓教是無作四諦。然依本經說,只有二種四諦:一約聲聞緣覺智境說,即作聖諦,或名有量聖諦﹔一約如來智境說,即無作聖諦,或名無量聖諦。作,是功勳、加行,約修行說,依四諦修行──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二乘名作聖諦,由於四諦事還未究竟,還有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佛於四諦事圓滿究竟了,不須再作功行,所以名無作聖諦。...說作聖諦義」,就「是說有量」的「四聖諦義」。有量是有限的意思,即但得一部分,如知少分苦,修少分道。「何以」說這是作的有量的呢?因為,「非因他能知一切苦」,非因他能「斷一切集」,非因他能「證一切滅」,非因他能「修一切道」的。二乘,不是自力的,是依佛的。因佛說四諦,修四諦行﹔說十二因緣,修因緣行。依他而修的二乘,智慧狹劣,決不能知一切苦,證一切滅。(<<勝鬘經講記>>p.213 ~p.214)

詳請參閱《勝鬘經講記》: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03_02_02_02_01_03_02_02_02

多聞思版主

本中心已請panna 學長回應如下:
 

有關「更易行解」、「不易解」、「不易緣」,末學的理解是:


* 「更易行解」、「不易解」:*
*選定一個法門*的*行解*(*方法與目的*)*後,就不要隨意更改,應該堅持到底,直到成就為止。*
如現在是以「安那般那念」,作為心的安止修習方法,就不要隨意改成「四界分別觀」,改成對「四大」之一一特性作觀照,因為此二法門的*行解*不同,很容易讓心變成掉舉(浮躁不安定)。


*「不易緣」*:

初修時,心應專注在一個所緣上,*不宜隨意變更所緣*(心所專注的位置(目標)。
以「安那般那念」而言,若原先「所緣」是放在「人中」(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位置),就不要移動專注在人中的位置,而隨意改在鼻孔內或胸部或腹部的起伏上,作為專注的對象,因為如此心很容易散亂。
敬請諸位學長指正,謝謝!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