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大乘揀別小乘說的三句論法

姓名或匿稱: 
JS

般若經講記70頁有謂: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像這一類型的三句論法,

       本經是頂多的。或作三諦說;或約三性釋;或約大乘揀別小乘說。

 

不知金剛經的經文中何處的三句論是約大乘揀別小乘說的?

 

Comments

據多方查考,導師在《般若經講記》p.70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像這一類型的三句論法,本經是頂多的。或作三諦說;或約三性釋;或約大乘揀別小乘說。」,那是導師認為過去有古德曾以前面這「三種教說」來解釋「三句論法」,但是導師似乎並不贊同,而是以「中觀者說」為正義。因此,導師的《般若經講記》中也就沒有採用「三種教說」之一的「約大乘揀別小乘說」的舉例論述出現。

為何導師不贊同以這「三種教說」來解釋「三句論法」?筆者的淺見為:

依導師的研究,從《金剛般若經》結集的時代背景來看(如下(1)、(2)、(3)所引),作三諦說,或約三性釋,與「中品般若」的宗義不合。即使是「大乘揀別小乘說」,恐怕也與《金剛般若經》保持「原始般若」的特色「著重無我」以及「含容聲聞乘」之風格,似不太相應。因此,後期大乘以後不同宗派對於《金剛般若經》做出「三諦說;或約三性釋;或約大乘揀別小乘說」的判釋,應與導師判釋的「正義」(「二諦無礙中道」的中觀義)不同。導師晚年於《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55也同樣「一以貫之」的重申「中觀者說」為正義

《金剛般若》說:「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這樣形式的三句,《金剛般若》多有這樣的語句。第一句舉法──所聽聞的,所見到的,所修學的,所成就的;第二句約第一義說「即非」,第三句是世俗的假名。《金剛般若》的三句,相信是「中品般若」的二諦說,經簡練而成為公式化的。從這些看來,《金剛般若》的成立,最早也是「中品般若」集成的時代。(<<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55)

(1)般若與「空」,本沒有必然的關係,「空」是在般若發展中重要起來的。『金剛般若』說「無相」而沒有說「空」,可說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53)

 

(2)『金剛般若』著重「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是但說「無我」的。般若淵源於傳統佛教的深觀,『金剛般若』保持了「原始般若」的特色。不過依其他方面來考察,『金剛般若』與「中品般若」的成立,大約是同一時代。所以『金剛般若』的特重「無我」,可能是為了適應誘導多說無我的傳統佛教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54)

 

(3)沒有拒斥聲聞,或否認聲聞的果證,反而是含攝聲聞。所以說:聲聞、辟支佛、菩薩,同學般若波羅蜜;聲聞、辟支佛果,都不離菩薩的法忍。三乘的同學同入(或同往生),是初期大乘初階段的特徵。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85)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